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论证2010年1月,设想中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论证工作开始启动。国务院责成国家发改委,组织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国家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

中心等主管和科研部门,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前期工作。
据悉,此次论证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初步规划东起大连旅顺口,西至山东半岛的蓬莱。其基本设想是:利用渤海海峡的有利地理条件,从山东蓬莱经长岛至辽宁旅顺,建设公路和铁路结合的跨越渤海海峡的直达快捷通道,进而形成纵贯我国南北的东部铁路、公路交通大动脉。建成后,从辽东半岛跨越大海到山东半岛只需要2个小时,该跨海通道更可全天候运行。
背景目前,在两个半岛之间的航线(非航空通道)主要是海运和通过铁路、公路绕行山海关。但绕行山海关,路程均在1600公里以上,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高;大连到烟台的直线距离为170公里,乘船需7个小时左右,但每年均有1个多月因风浪影响不能通航;陆海结合的烟大铁路轮渡已经运行,其随即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客货运输量,但往来仍耗时太长。
实际上,专家组早在1992年就开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目前,该通道研究课题组依托平台设在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11日,该中心相关人士以“项目未立项,暂不能公开论证的内容”为由,婉拒了记者前往采访的要求。
在去年的山东省“两会”期间,民进山东省委曾提交了 “加快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与建设”的提案。导报记者获得的这份提案指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将使环渤海由原来的“C”形环绕运输变为“I”形直达运输,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此前预测,到2020年,海峡间潜在的客流量将达到3亿人次左右。即使按照跨海通道承担60%-80%的比例,客流量也将达到1.8亿-2.4亿人次。
山东省交通科研所研究员许云飞表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主要在于亚欧国家城市群间的运输需求、渤海湾区域发展需求和国家路网合理性的要求。作为海峡两端的山东省和辽宁省,尤其作为“桥头堡”城市的烟台市和大连市将是最大受益者。
据记者了解,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与此同时,大连地震局承担的地震数据及危险性分析等研究工作也已经展开。
意义大连地震局工作人员介绍,跨渤海通道将预计投资3000亿,堪比三峡工程的投资。
目前,山东和东北地区间的主要运输方式有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等。由于渤海海峡的阻隔,往来于两地之间的铁路、公路只得绕行山海关,路

程均在1600公里以上,从而降低了运输效率,增大了运输成本。因此,两地之间起支配作用的运输方式为海上运输,尤其是烟台到大连的航线,更是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客货运输量。
烟台到大连的直线距离为165公里,乘船需7个小时左右,而且每年均有1个多月因风浪影响不能通航,如果全天候运行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通车,从大连开车跨越大海到烟台最多只需2小时。
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最新预测,到2020年,海峡间潜在的客流量将达到3亿人次左右。即使按照跨海通道承担60%——80%的比例,客流量也将达到1.8亿——2.4亿人次。
165公里,很近,不到2小时的车程;165公里,很远,需要绕道1980公里。165公里,这就是大连到烟台的直线距离,渤海海峡阻断了两座原本相距不远的城市。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建设,将使环渤海由原来的“C”形环绕运输变为“I”形直达运输,渤海经济圈与胶东乃至长三角经济圈紧密结合,对东北振兴、中国经济的再腾飞意义重大。直接受益的就有东三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海南、广西等10个省市自治区。
“其实,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设想早在1992年就被提出来了,烟大铁路轮渡只是第一步,首先实现两个半岛的软连接”,鲁东大学副校长柳新华说。
柳新华时任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在烟台和大连之间修建一条跨海通道的方案就是他和3位同事共同起草的。方案得到了中央的批示后,烟大铁路轮渡项目于2006年11月建成运营。此后,不少人质疑:既然投资达33.5亿元的烟大铁路轮渡已开通,是否还有必要斥巨资修建跨海通道?
柳新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天候运行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后,驾车往返于烟台和大连最多只需两小时。仅以3万辆汽车的日流量、每车节约500公里路程计算,一年可节约的燃油就可达100万吨左右,相当于一座中型油田一年的原油产量。
在投资成本回报方面,仅公路通道静态投资就至少需960亿,通过车辆收费和各种管线收费,每年利税可达100亿元以上,10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投资成本,快于一般大型工业投资项目。
参考日本跨海通道2.2的投资乘数测算,各投资1000亿建设渤海海峡跨海公路、铁路通道,可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产出4400亿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认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将北上与横贯俄罗斯的亚欧大陆桥相接,南下与横贯中国的新亚欧大陆桥相交,并形成直达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中国沿海、东北亚及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大市场的形成创造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