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笔记
基本信息·书名:公务员笔记[1]

·作者:王晓方著
·出 版 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36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6349884/9787506349888
·条形码:97875063498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定价:33.00
编辑推荐著名作家王晓方最具创造性力作!
内容简介《公务员笔记》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尽管故事发生

在东州市政府办公厅综合二处,但是杨恒达、许智泰、黄小明、欧贝贝、朱大伟等普通公务员的命运犹如一个个圆心,辐射的是人的心灵王国。小说通过对每个人物内心世界的解剖,呈现给读者的是一部厚重的精神档案。通过这部精神档案,我们体悟的不仅仅是公务员的灵魂世界,更是人的精神现实、思想困惑和心灵生态。小说通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肃贪斗争对杨恒达、许智泰、黄小明、欧贝贝、朱大伟等人物命运的影响,深刻揭示了蛰伏于人的心灵深处的危机。在“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公务员笔记》不仅给当下长篇小说创作带来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对中国文学有开拓之功,而且其后现代文本的贡献超出了文学本身。在这部作品中,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现实主义交相辉映,闪耀着新理念、新艺术的光芒。
作者简介王晓方,生于六十年代,辽宁沈阳人,理学硕士,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政府机关工作多年。一向认为文学的王国是没有边界的,它的圆心无处不在,作家寻找的不是边界,而是圆心。圆心是无限维的,找到它的途径是独一无二的,重复没有希望,因此作家必须是创造自己的先驱者。著有长篇小说《致命漩涡》、《少年本色》、《驻京办主任》、《驻京办主任二》、《市长秘书》、《大房地产商》、《驻京办主任三》、《市长秘书前传》、《市长秘书前传二》、《外科医生》、《公务员笔记》等。《致命漩涡》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驻京办主任》、《驻京办主任二》、《市长秘书》、《大房地产商》、《驻京办主任三》、《市长秘书前传》、《市长秘书前传二》、《外科医生》一经出版便跃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引起强烈反响,已发表作品三百多万字。长篇小说《市长秘书》(又名《心灵庄园》)获新浪网第二届华语原创文学大赛优秀长篇小说奖。首届中国网络原创作家风云榜上榜作家。《驻京办主任》获二○○八中国图书榜中榜最受读者关注图书奖。
内容评点官本位思想《公务员笔记》以东州市政府办公厅综合二处为故事背景,讲述了综合二处5个公务员的生存状态与官场、仕途之艰辛。小说通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肃贪斗争对杨恒达、许智泰、黄小明、欧贝贝、朱大伟等人物命运的影响,再现了官场每个公务员的灵魂世界与心灵困惑。王晓方以当年在某政府机关担任国家公务员的身份审视当下的情势,认为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是国人“官本位”的思想在作祟。癫狂状态在《公务员笔记》中,综合二处的5个公务员为了获得升迁,不惜一切手段向上爬。原本在市委老干部局的杨恒达,为了升任综合二处的处长竟然陪着老领导进行尿疗法,并凭借自己的喝尿心得写出了著作《关于尿疗法的哲学思考》。因为这部著作,他终于被提升为处长。许智泰、黄小明、朱大伟为了当上综合二处处长,互相之间尔虞我诈、轮番倾轧;欧贝贝作为综合二处的唯一女性,为了捞得政治上的资本,不惜牺牲自己的家庭,以美色获得上司欢心。
王晓方说,在写《公务员笔记》过程中,他脑海中经常浮现出一幅国画,内容是“独木桥头闹,南柯梦犹香”。“都说宦海无涯,毫无疑问,在人类所有的追求中,追求权力是最极端的。在这种极端的追求中,人际关系是公务员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为了这一事业,每个人都处在一种平静的癫狂状态。”
作品特点结构特点创“工”字叙述结构:《公务员笔记》包括10个中篇、10个短篇和1个长篇以及引言和尾声组成,文体的结构由两个“横”章,一个“竖”章组成,形成工人的“工”字结构。由于结构复杂,有读者反应阅读起来感觉头绪繁多,线索紊乱。对此,王晓方说,在第一个“横”章中,共有10个小节,小节之间是平行的关系,从不同人物、事物的视角解读相同的情节流,叙述的是在相同环境下的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竖”章中,共有33个小节,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长篇,在第一个“横”章中,被谈到的人物全部粉墨登场,尽管也是从不同的人物、事物视角出发,但解读的是环环相扣的情节流,也就是说,叙事方式是纵向的。第二个“横”章也是10个小节,小节之间是平行的关系,叙述的是在第一个“横”章中出现的几个人物的命运变化,以及面对命运变化人物内心世界的反应。“这是一种全新的文体,以此类推可以衍生出王、干、土、丰字等结构。”
王晓方说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是因为目前中国小说作者千人一面地凭经验和欲望讲故事,故事成了小说的主宰,却忘记了叙事的艺术。王晓方认为,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作家独有的叙事模式,并通过这种独一无二的叙事模式升华思想。描写手法在《公务员笔记》中,除了人物之间发生故事推动情节外,作者还让办公室里的办公椅、办公桌、钢笔、文件柜、订书器、订书钉、专车,以及黑水河、市政府办公大楼、市府广场等,全部站出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它们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从一个侧面对5个主人公的行为或心理展开议论、猜想。王晓方说:“这样的叙述将现实与幻象结合起来,既有浓烈的现实生活气息,又有光怪陆离、虚无渺茫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公文包如是说、手机如是说等,都有轻淡的魔幻色彩。”王晓方对此非常自信。不过,对这些什物性格的把握和它们的对话内容也让王晓方狠动了一番脑筋,“我运用隐喻、荒诞、象征、讽刺等手法,借助这些什物之口深化小说的主题。”
作品评价畅销书作家王晓方的长篇新作《公务员笔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试图透视公务员精神困惑,解读公务员万人争过独木桥之难,但遭到一些公务员读者的批评,认为小说的描写过于极端,歪曲了公务员形象。王晓方接受采访时表示,小说有许多虚构成分,他写的故事只是个案,不代表全部。
王晓方认为自己“以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做了一次冒险的尝试”。他说,“博尔赫斯借助他笔下的赫伯特·奎因说:在文学所能提供的种种幸福感之间,最高级的是创新。由于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种幸福感,许多人只能满足于模仿。在创作《公务员笔记》中,我体验到了这种幸福感。”
精彩文摘1、我是处长
“每个人都想上天堂,但是天堂的门不像地狱之门那样一推就开,我是将地狱之门误当天堂之门的人。”这是我从今天的报纸上关于一位高官堕落的报道中看到的话。说实在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撼。我时常想,人世间除了天堂之门和地狱之门,是否还有第三道门?如果没有,人是为什么而奋斗?仅仅是为了推开地狱之门吗?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我发现在我的生命中,每天必须推开的只有一道门,这就是我的办公室,也就是东州市政府办公厅综合二处这道门,因为我是这个处的处长。每天推开这道门的时候,既是我最踌躇满志的时候,也是我心灵最虚无的时候。
昨天晚上,我去看望了我服务多年的老领导,他病了,病因是尿中毒,对,是尿中毒,而不是尿毒症。很多前往探望的人都以为是尿毒症,难以理解是尿中毒,但经老领导一解释,探望的人才恍然大悟。老领导之所以尿中毒是由于长期喝尿造成的。尽管老领导因尿中毒而住进了医院,但仍然不失时机地向探望者推广他多年秉持的尿疗法。他不厌其烦地向探望他的人讲解喝尿的好处,还搬出《本草纲目》背诵道:“溲,小便、轮回酒、还元汤。气味咸、寒、无毒。主治久咳涕唾、绞肠沙痛、跌打损伤、痔疮肿痛等。”还说什么尿疗法是国粹,和我五年前为他服务时一样,观念一点没变,不仅没变,而且一直身体力行至今,直到病倒住进医院。
一提到尿疗法,我就本能地反胃、恶心,就像萨特一样,他起初恶心是因为面前晃晃悠悠地出现了一个庞大而乏味的思想,他不知道它是什么,而且不敢正视它而感到恶心。我起初也以为尿和思想是两回事,但是当我在老领导的劝诱下喝了尿以后,才发现,尿疗的确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类似于国粹的思想。
尽管老领导退休多年,但无论是论级别,还是论资历,他都是东州市的泰山北斗。老人家选中我时,我在市委老干部局办公室任正处级调研员。老领导之所以选中我给他当秘书,是因为看了我发表在《东州政研》杂志上的一篇关于老干部如何养生的文章。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参阅了大量关于老年人如何养生的资料,老领导相中了我的文笔和关于养生方面的功底。其实,我哪儿有什么养生方面的功底,不过是应《东州政研》国粹栏目之邀,写了一篇闲笔,只是这篇文章深得老领导的赏识,鬼使神差地选我做了他的秘书。
一上任我才知道,老领导之所以选我给他当秘书,是想利用我的文笔为他整理一份重要书稿,当然这份书稿在我上任之时并没有付诸文字,还只是老领导一个迫切的想法。后来,这份书稿在我上任以后五年才得以完成,题目就是《关于尿疗法的哲学思考》。
书稿虽然是我写的,署名当然是老领导,老领导花五年时间完成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并不是为了出版,而是为了把自己的养生经验记录下来与老干部们分享,当然也给年轻干部们留下一份精神遗产。
让我痛苦的是,起初我并不能充分领会老领导口述的尿疗感悟,因此在文字上老领导一直不满意,老领导笃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他老人家的一再诱劝下,也是为了完成好本职工作,我只好亲自体验了尿疗的感觉。想不到,这一喝就是五年。每天除了整理老领导关于尿疗感悟的口述之外,老领导还严格要求我也将自己的尿疗感悟写下来,文字不少于两千字,他风雨无阻,像批阅文件一样为我批阅,而且是用红笔。五年下来,我不仅为老领导写了一部《关于尿疗法的哲学思考》的著作,还为自己积累了近百万字的尿疗感悟。
离开老领导那天,我被安排到市政府办公厅综合二处当处长,朋友们为我祝贺,我望着倒在杯子里冒着白沫的黄乎乎的啤酒痛哭流涕。朋友们都以为我是因为升任综合二处处长喜极而泣,谁也不知道我是因为太委屈了而哭泣,要知道我是陪老领导喝了五年的尿才当上这个处长的。此时此刻,一想起这五年喝尿的痛苦,我就像刚刚逃出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囚徒,精神像尼采一样分裂成两个我,一阵阵的恶心涌上心头。
本来我应该重回市委老干部局的,但是和老领导选中我惊人的相似,我发表在《东州日报》上的一篇理论文章,是关于东州城市建设发展的,深得刚刚升任常务副市长的彭国梁的赏识。当然在此之前,逢年过节彭副市长都来看望我的老领导,因为老领导一直关心彭副市长的进步,在彭副市长走上局级副市长领导岗位上操过不少心。因此,彭副市长对我也熟得很。刚好《关于尿疗法的哲学思考》书稿已成,并在市委老干部局的帮助下,由市委印刷厂印了一千本,老领导心愿已了,到了该放我走的时候了。恰逢春节,彭副市长看望老领导时,先倾述了身边没有大笔杆子的苦衷,然后对我的文笔赞赏了一番,提出想调我到市政府办公厅综合二处任处长,老领导欣然应允。
我就这样走上了处长的岗位。我做梦也没想到,老领导竟然因喝尿而病倒了。当然这是西医的诊断结果,老领导是笃信中医的,他坚持认为,这次病倒不是因为喝尿造成的,恰恰是因为断了两天尿造成的。之所以断了两天尿,是因为老领导毕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前列腺出了问题,撒不出尿来,造成尿疗中断。昨天晚上我去看他时,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大有“喝自己的尿,让别人说去吧!”的劲头。
说句心里话,我也喝了五年尿,对尿疗法是最有发言权的,起初在老领导的劝慰下,我也以为喝尿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但是经过一段实践以后,我突然顿悟,尿本来就是肾脏好不容易过滤并排泄出来的废物,再喝下去岂不是更加重了肾和肝的负担?不中毒才怪呢!说一千道一万,尿不是水,虽然以水为主要成分;尿是毒,是人体新陈代谢出去的排泄物。其实社会犹如人体,通过历史的新陈代谢排泄出很多文化垃圾,这些文化垃圾是最有害的,但是我们常常把最有害的视为最伟大的,并当作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我的那些尿饮感悟其实就是这样的垃圾。
就在我当上综合二处处长,朋友们为我庆贺的当天晚上,我喝多了,朋友开车送我回家的路上,我就感到阵阵恶心,我望着车窗外的霓虹灯,发现一个行人的脚下踩着一张烂纸,很快那个行人就发现了,他用脚使劲在地上蹭了几下,烂纸几乎被碾碎了,离开那人的皮鞋,被一阵风吹得四处奔逃,我一再提示自己,不要轻视那阵风!
回到家里,我顾不上阵阵恶心,迫不及待地找到我呕心沥血写成的尿饮感悟,足有一万多页,头两年写的都已经发黄了,像枯叶一样,我找了个僻静之处,一把火烧了,火光照红了我的脸,火苗发出咝咝的嘲笑。
目录引言
横:现实
1、我是处长
2、办公椅如是说
3、我是副处长
4、办公桌如是说
5、我是正处级调研员
6、钢笔如是说
7、我是副处级调研员
8、文件柜如是说
9、我是主任科员
10、订书器、订书钉如是说
竖:蜕变
11、我是省纪委书记齐秀英
12、我是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肖福仁
13、我是省纪委六室主任科员尚小琼
14、我是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李玉民
15、我是黑水河
16、我是《清江日报》资深记者林永清
17、我是省纪委书记齐秀英
18、我是始作俑者
19、我是幕后指使者
20、我是东州市市长刘一鹤
21、我是原市政府办公厅综合二处处长赵忠
22、我是原市委办公厅房产处处长朱文武
23、我是省纪委六室主任科员尚小琼
24、我是省公安厅反恐处副处长王朝权
25、我是市招商局局长温华坚
26、我是市财政局局长陈实
27、我是东州市商业局驻港办原主任牛月仙
28、我是港商罗伯特
29、我是常务副市长的秘书胡占发
30、我是东州市常务副市长彭国梁
31、我是市府广场
32、我是市长秘书兼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宋道明
33、我是市政府办公大楼
34、我是市行政学院副院长张佩芬
35、我是《清江日报》资深记者林永清
36、我是东州市原常务副市长彭国梁
37、我是东州市的老领导
38、我是市行政学院副院长张佩芬
39、我是昌山市看守所一级警司武文忠
40、我是省纪委书记齐秀英
41、我是省纪委六室主任、专案组组长邓宏昌
42、我是《清江日报》资深记者、作家黄小光
43、我是东州市市长刘一鹤
横:命运
44、我升任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了
45、专车如是说
46、我上“贼船”了
47、公文包如是说
48、我辞职了
49、电脑如是说
50、我还是我
51、手机如是说
52、我当市长秘书了
53、名片如是说
尾声
后记:我的小说之“道”
后记我认为,什么是小说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很难给小说下一个纯粹的定义。任何将小说模式化的思维都是八股思维,那种单一的线性发展的传统叙事模式,讲一个头尾呼应的结构封闭的故事,无法摆脱重复和模仿的桎梏,小说家必须有冒险精神,敢于越过雷池,敢于破坏形式,敢于打碎框框。正如乔伊斯所言:“越把自己拘束于事实,就越使自己受到限制。是精神领导着事实,而不是事实领导着精神。”作家只有通过现实之外的灵魂王国,才能获得自由。
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由于小说从一开始就是先于规范的,因此任何被理论家固定下来的东西都是“常道”,“非常道”只能在小电家的创新中寻找。小说家在“常道”中无法摆脱重复和模仿,只有勇于寻“非常道”的小说家才可能坟一个“众妙之门”步入另一个“众妙之门”。“道”的天限性告诉我们,“众妙之门”是一个层出不穷的存在。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没有创新、创造,美如何发现?正如纳博科夫所言:“艺术的创造蕴涵着比生活现实更多的真实。”对于艺术来说,没有什么是早已界定的;对于文学来说,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