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群
徐逸群,女,1994年2月出生于山东济宁,曾就读于济宁市霍家街小学
2002年12月随左惜秒开始学习大提琴;2003年8月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圆老师的学生;
2004年4月以第一名的成绩自山东济宁霍家街小学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入学第一学期就获专业优秀奖;
2007年9月被保送升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并幸运地成为朱亦兵教授的学生,在不出国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汲取朱老师海外20多年积累的经验,得到正统欧洲音乐的熏陶,专业成绩提高迅速,第一学期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一等奖学金;
两次“转学”
亲眼见到徐逸群,衣着朴素而言谈举止间充满感染力,较照片上更显出青春的活力与光芒。
出生于山东济宁的她,自幼表现出良好音乐天赋。4岁半开始学习乐器,最开始学电子琴,两年后改学小提琴。后来,偶然的机遇认识了同学的姐姐——当时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专业的大学生。2003年底的她听到那位姐姐精彩的大提琴演奏,她突然间被大提琴迷人的声色所深深吸引,迷上了大提琴。
因为小提已经学习了两年多,小提琴老师还非常舍不得她。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甚至一度停止了小提琴的学习,老师也为她的中途改弦易辙而惋惜不已。最后,还是大提琴优美的音色“留住”了她,9岁那年她再次“转学”,开始学习大提琴。
两位名师
最初的半年多,徐逸群的大提琴老师就是那位姐姐。2003年冬天,那位姐姐把她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中央音乐学院的陈圆教授。陈圆老师的精心培育,引领她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和陈老师一直学习了三年后,升入附中初一,她转到了朱亦兵老师门下。
说到两位老师的特点,在徐逸群看来,陈圆老师在教学中更习惯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解释和说明专业知识,引导和启发学生。比如太极拳中的“气沉丹田”等。很多学琴时间不长的学生(也包括她自己)演奏时会比较“浮”,不会“沉下去”。经过认真的体会和刻苦练习,她觉得陈老师独特的方法让她受益匪浅,直到现在,在她的学习中仍发挥着积极作用。
现在的朱老师讲课非常生动,课堂气氛活跃,经常会告诉学生很多新鲜的、与国际接轨的音乐理念。他认为演奏时永远要注重细节,特别是那些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比如,在演奏时,旋律音之外那些非常短小的装饰音的处理,应该特别重视。再比如,演奏时要全身心的投入,让听众被演奏家的全情投入所感染;否则,听众是能够听出来和感觉到的。
决心参赛
今年的某天,徐逸群从大提琴学会的会刊上看到了扬尼格罗国际比赛的相关报道,得知大赛创办于1996年、每两年一届,和小柴(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青年组)比赛属同一级别,在国际上非常有分量甚至更有名,中国几位青年演奏家如香港的李垂谊、现留学德国的田博年都取得过非常突出的成绩。另外,国内的大提琴比赛相对也比较少,这次可谓机会难得。于是,她决定着去试一试。
接下来,她费尽心思去网上搜索比赛的消息,千辛万苦地找到了大赛组委会的网站并成功报名。因为感觉自己准备得不够好,她曾经几次都想放弃这次比赛。在朱老师一次次的鼓励和自己反复的思想斗争中,她还是踏上了前往克罗地亚的航班。她想,既然已经报上名,何必不去试一试呢?即使去见识下国外选手的高水平,也是值得的。
全力投入
此次大赛共有97位选手参加,分别来自27个国家,主要是欧洲各国。徐逸群所在的少年组有18位选手。这次比赛中,国外的选手一反常态,都显示出非常好的技术功底,中国选手则表现出良好的音乐表现力,这与以往的情况似乎是完全颠倒。她说,像他们这组获得第二名的罗马尼亚的小选手技术就非常出色,我之所以能够战胜他获得冠军,就是因为自己在音乐表现上的优势所致。
赛前,徐逸群在朱老师的指导下准备了练习曲《皮亚蒂》NO.3。这条曲子极其有难度,集双音、八度等很多高难度技巧于一身,她练习了一个多月,还是难以驾驭。这时,朱老师鼓励她,在演奏这首曲子时加入一些“音乐”。经过老师的指导,她进步很快,特别是在音乐的表现上。最后,她也是凭借此曲在比赛中获得了佳绩。
徐逸群在此次比赛中,不仅收获了成绩,还增长了见识。众多高水平选的真诚交流,在平时生活圈子里是弥足珍贵的;欧洲选手们在演奏中确实是充满热情,全力以赴的投入,也让她见识到自己和欧洲选手们的差距;同时,她也了解了很多欧洲的风土人情,增长了见识。
比赛获奖情况
2004年8月参加首届全国声乐器乐大赛获北京赛区少年组第二名,同时期参加全国第一届“爱琴杯”大提琴比赛获B组(13-15岁组)一等奖及中国作品奖第一名;
2005年8月参加全国第一届“明日之星”大赛D组第一名。
2005年8月参加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组办的全国“第二届青年演奏家协奏曲大赛”少年组比赛中,徐逸群是唯一一位进入复赛的大提琴选手;
2006年12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加拿大音乐桥成为本届年龄最小的大提琴营员,开启了2007年7月为期一个月的加拿大音乐之旅;
2007年12月又考入加拿大音乐桥;
2007年12月在中央音乐学院第六届大提琴比赛中,获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组别比赛第一名;
2008年10月25日在克罗地亚举行的第七届杨尼格罗国际大提琴比赛(20岁以下)中获所属第二组别(所属年龄组)第一名;
随朱亦兵教授参与的演出活动
2008年2月23日随朱亦兵教授率领的中国大提琴爱乐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狂恋大提琴>重奏音乐会;
2008年4月6日随中国大提琴爱乐登上中国音乐表演的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在拥有2000多座位的大剧院音乐厅再次为乐迷奉献“感悟弦乐的和谐 魅力—品味大提琴重奏”的专场音乐会;
2008年5月31日晚,随中国大提琴爱乐在“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前夜,参加了一场“为了校园与心灵重建”的音乐会;同享誉国际乐坛的著名四川籍音乐家范竞马、胡坤、宁峰、陈萨、廖昌永、文薇、沈文裕、以及李云迪、肖玛、张怡……等同场献艺;
2008年9月10日至17日,与中国大提琴爱乐全体成员,由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协奏,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深圳音乐厅、杭州大剧院音乐厅,演奏谭盾作曲并亲自指挥的《马可.波罗的神秘之路》,开始了听音、寻路、未来——“首届奥迪夏季音乐周”的巡回演出。
2008年参加杨尼格罗国际大提琴比赛
2008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初一学生徐逸群,在克罗地亚举行的第七届扬尼格罗(Antonio Janigro)国际大提琴比赛中荣获12—14岁年龄组第一名;其指导教师朱亦兵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教师奖的荣誉,这是近年来该年龄段中国大提琴选手创下的可喜佳绩。同时,这一成绩也是我国大提琴教学水平蒸蒸日上,不断攀登新高峰的有力佐证,为更多的音乐学子走向国际音乐舞台得到普遍的首肯增添了信心和勇气。
“扬尼格罗奖”在大提琴的国际奖项中具有重要地位,来自中国香港的青年大提琴演奏家李垂谊曾是该奖项青年组冠军得主,他现在仍然活跃在国内外乐坛。年仅14岁的徐逸群在国际音乐赛事上获得这样的好成绩,无论对于她自己和培育的她的学校和老师来说都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这么小的年龄就具有了世界级大师的专业水品风范,我们相信徐逸群这名看似平凡的女孩子在今后一定会有着我们无法预知到的发展空间以及无比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