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王陵
1974年以来,文物工作者勘察并发掘了中山国灵寿故城及中山王墓。中山王墓区在城西北部约2公里的西林南坡上,东西并列大墓两座,西边一座是中山王的陵。封土为陵,高约15米,南北长110米,东西宽约92米,封土中部有地面建筑遗址。墓的主室结构平面呈“中”字形,南北长110米,宽约29米,底距口深5.7米,分南墓道、北墓道、椁室、东库、东北库、西库6部分,规模宏大。陵墓地面上有陪葬墓6座,分列东、西、北三面,南面还有车马坑2座,西侧台下有杂殉坑和葬船坑各一。这是一座典型的战国时代王陵,虽然地表已是荒基零础,但发现于椁室的“兆域图”铜版却显示出王陵初建时的规模和形制。“兆域图”标明了“王堂”、“王后堂”、“哀后堂”,以及其他宫、垣的位置、建筑结构和尺寸。铜版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1厘米,上面的铭文和建筑标记均用金银镶嵌而成,至今清晰可见。这是全国发现的最早的帝王陵墓规划图实物。按图版所记,地面有二道长方形的宫垣,南边正中开门,宫垣中间并列5间“堂”,中央为“王堂”,左右两边有“王后堂”和“哀后堂”,均“方二百尺”。墓上封土呈覆斗状,顶上有圆形的回廊建筑。所谓宫垣即陵园围墙,所谓“堂”即寝殿,是死者灵魂安居的地方。另一说,“堂”是供后人祭祀祖先用的“享堂”,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二者的分歧姑置不论,先秦陵墓封土的高大和地面建筑的规制对后代王朝肯定有着极大的影响。秦汉帝王陵的宏伟建筑和逐步完善的封建兆葬之制就是在先秦陵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丰富,其中最珍贵的如铁足铜鼎,为铜铁合铸,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鼎壁有铭文469字,构字秀美,刀法娴熟。铜方壶,通高36厘米,直径35厘米,盖顶饰云形钮,肩部饰双龙,造型美观,方壶四壁铭文450字,是后人了解中山国君世系的珍贵材料。错金银铜虎噬鹿屏风插座是又一件稀世文物,长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千克,通体错金纹饰,其形制是一只斑斓猛虎,后尾刚挺上卷,身躯弓曲,刚劲的利爪正捕食一只小鹿,虎前爪悬空,设计者用鹿腿支撑平衡器体,构思奇巧,造型新颖,是国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