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态美
《诗经》具有高度的悲态审美价值。其悲态的主体往往是普通人,悲态的表现往往是深层心灵的隐蓄吟唱,悲态的根.源来自相应的社会道德审美判断方式,这与西方悲剧理论有着较大差异。
庄子人格是一种悲态人格。庄子放达的外表下面是安时处顺的精神内核。面对命运的捉弄,庄子采取一种顺应的态度,呈现出悲态人格;庄子对德有很高的期待,但社会虚假之德泛滥,他又无能为力,显得逆来顺受,反映出他的悲态人格。庄子笔下的理想人格,是他在现实束缚下寻找的精神出口,是不超然基础上的超然,超然是出于无奈,理想人格只是他深层悲态人格的一个出口而已。同时。庄子的悲态人格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