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际
贾际(1961—),男,1961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和罗京、李瑞英、卢静等30余人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79届为同班同学,著名主持人、业内专家。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文艺中心综合部副主任、音乐之声副总监、播音员。
1984年援藏,在西藏电视台第一次主持大型文艺晚会——藏历新年暨春节电视晚会。1985年,参加“西藏和平解放20年”系列报告活动,现场报道《樟木—西藏对外开放的窗口》,获全国广播节目奖,被北京广播学院作为现场报道的教材。1986年,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张悦主持《人民子弟兵》节目。1987—1994年,与雅坤(他的老师)共同主持综艺节目《今晚八点半》。1994年,组织策划第一次全国性流行歌曲排行榜颁奖晚会——《十大金曲排行榜颁奖典礼》。1995—1996年,编辑主持《全球华语节目荟萃》。1997年,因主持《怀旧金曲》节目获第三届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金奖。同年获第三届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首届中国优秀广播音乐节目主持人”评选银奖。1998年,与刘子慧共同采制的节目《刘健和他的谣歌》获“亚广联”娱乐节目大奖。1999年,出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春节特别节目《大拜年》总导演。2000年,出任2000年元旦特别节目《龙腾千年》总导演。2007年作品《高山流水觅知音》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广播播音作品奖。
贾际的播音主持可谓是“声韵传情”的典范。解说的感情色彩与分量与音乐作品本身蕴含的基调一致,才能产生和谐整体的艺术效果。他的解说能让听众不知不觉进入音乐的意境,就像邀集三五知己来到家中,把珍藏的佳作拿出来请大家共同欣赏,边听边聊,其乐融融。一次他主持的周末特别节目《怀旧金曲》,介绍100多年前的美国作曲家福斯特及其作品。福斯特擅长歌颂故乡、亲情、友情、爱情的歌曲创作,他的歌伤感而又迷人,流行100多年仍经久不衰。贾际善于把握基调的变化与统一,歌曲的优美、作曲家的勤奋和成就,是基调中的主旋律,然而在一段叙述福斯特贫困中死去的话,他又能够很好地调整分寸,惋惜、同情,但不刻意渲染悲伤,而是从历史、从社会的深广的角度发出感慨,含蓄而又意味深长:……福斯特死的时候,手里还紧紧地拿着一张报纸,上面写着:“亲爱的朋友,善良的心……”很显然,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让人感到悲惨的是,福斯特死后,人们在他的口袋里找到了38美分钱,而福斯特死的那年正好是38岁,难道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下面我们来听一首福斯特的名曲《故乡的亲人》,歌中这样唱道:(在乐声中混播)沿着那斯瓦尼河畔千里迢迢/在那里有我故乡的亲人/我日日夜夜把他们思念/走遍天涯海角到处流浪/但我永远思念故乡的亲人和那古老的果园(歌声起)。作曲家在贫困中悲惨地死去的细节令人心酸。然而,贾际没有陷入其中,他准确地引导人们把思绪和感情带回到作曲家的传世之作上来,与听众一起在音乐声中体味美好情感,从而缓冲了悲愤情绪又符合人们惋惜感慨的心绪。随后转入下面的歌词朗读和歌曲欣赏,就显得顺畅、自然熨帖,也符合“基调统一而有变化”的艺术表现规律。
具体的情感总是渗透在解说的字里行间,然而富于讲述感的主持,当以洒脱而又平易、传神而又质朴的语句处理为上乘。如贾际介绍福斯特的名作《班卓琴》时,解说节奏舒缓,起伏不大却细腻传神,形象又不乏动感。有这样几句话:接下来我们听一首福斯特很有代表性的歌曲《班卓琴》,从歌曲质朴的旋律中,您马上会联想到美国南方辽阔的牧场,以致后人有一种错觉,他们经常把福斯特的歌视为美国的民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下面我们将要听到的这首歌曲《班卓琴》。经过贾际的口,这段解说最出神入化的是对“南方”二字的处理,通常的习惯大多是突出“辽阔”二字,贾际却于“南方”之前有一个小小的顿挫,且“美国”二字说得轻而且低,然后以一种令人神往的语气,跳到较高而明亮的音高、音色,舒展地点染“南”字,气韵十足,旋即潇洒地回复到中音略低的富于交谈感的语言形态里,听来毫不费力;而那幅度虽不算大但鲜明细腻的对比,却产生了一种空间的的跨越感,引发听众的联想,一片辽阔的牧场浮现在眼前,于是心中对这首歌有了一种向往和期待,及至音乐一出,此景此情在歌声中得到升华,审美需求得到满足。显然,这样的传播效果与贾际独特的感受和精湛的艺术处理是分不开的。
富于交流感的讲述是主持人有稿主持时为适应听众收听心理而特有的“边想边说”的声音形式。贾际在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富于生命力的有声语言时,不仅仅是口语化的适当改动,而是特别在意表现出一种促膝交谈的状态,通过语句的疏密起伏变化产生“边想边说”的效果,如下面这句话:其实把家乡视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无可非议,福斯特赞美家乡的歌曲佳作恰恰就带有一种宗教式的情结,福斯特被美国人称为“游吟诗人”,他一辈子对家乡都有一股眷恋之情。贾际在娓娓道来的流畅讲述中,在“带有一种”之处停顿,并将“种”字作低声的延长处理,而后加大力度果断而快速地说出“宗教”二字,给人思索择词的感觉;当说到“游吟诗人”时,并不在前面安排停顿,而是一字一顿地以赞许的口吻说出。这两处重音和停顿的不同处理,符合生活常理。这种富于交流感的讲述,首先必须有对语言内容整体上的准确和深入的把握,据此辅以技巧上的处理,才会达到听众所希望的语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