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建镇
镇情概况红河源头第一镇——永建,于2000年6月撤乡建镇。永建是著名的国际性河流红河的发源地,滇西回族聚居区,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永建镇是云南省巍山县的北大门,座落于巍山坝子的最北端。地处东经100°5'30"~100°11'5",北纬25°27'30"~25°3l'30"之间。该镇东西北三面环山,东与大理市凤仪毗邻,南与本县大仓镇接壤,西与巍山县马鞍山乡、紫金乡接壤,北与大理市相连,镇政府驻地北距下关28.5公里,南距巍山24.5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137个自然村,185个村民小组,设党(总)支部18个,党小组106个。
该镇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9.24万亩,耕地面积28830亩(水田21948.6亩),人均0.56亩。
该镇有线电视覆盖率98%。电话普及率32%。
该镇有巡检桥、杜文秀起义遗址、昭忠祠、东莲花回族古民居建筑群等文物保护单位。[1]
人口民族该镇辖10个村民委员会,138个自然村,185个村民小组。居住有汉、回、彝、白、苗、傈僳等10个民族。2007年未,全镇14093户51602人(农业户12816户49696人),其中少数民族26598人,回族人口1980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4.4%,占总人口的38.37%。[1]
自然气候永建为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冬无积雪,夏无酷暑,气候温凉,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最高海拔2420米,最低海拔1751米。[1]
红河源头永建镇是著名的国际性河流红河的发源地。红河是发源于云南省境内的唯一一条国际性河流,发源于永建镇西北角米六么村一个叫“额骨阿宝”的地方(“额骨阿宝”是彝语,大意为“一条弯弯曲曲的水的父亲”),那里海拔2500米,方圆几平方公里为连绵起伏的山岭,涓涓红河源头之水就从山箐里流出,汇入峡谷自西北向东纵贯巍山盆地,当地人称阳瓜江,这就是红河上游元江的主要源流。红河流经大理、楚雄、玉溪、红河等地州,在云南省内流域达74822平方公里,最终从河口流入越南,终归太平洋的北部湾。
自然资源该镇境内石碤砂储量丰富,有锁水阁、磨房箐、永乐等4个中小型水库,永乐碗城、西山等小(二)型水库4个,小库塘171件,水资源丰富,灌溉极为便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蚕豆、小麦,经济作物为啤大麦、油菜、亚麻等,林果经济较为发展。森林覆盖率53%(不含灌木林)。[1]
著名侨乡永建还是云南有名的侨乡。永建人眼界开阔,善于经商。解放前回族马帮曾达到100多个,来往于云南、四川、缅甸等地,经营棉纱、茶叶、药材、土布、蓝靛等生意。不少人出国经商以后定居异邦,华侨现已发展到3000多人,分布在泰国缅甸、印尼、新加坡、日本等国,镇内有归侨和侨属近2000人。永建镇成为有名的侨乡。[1]
机构设置行政单位设: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3个。
事业单位设:农业综合服务站、林业站、水管站、文化站和计划生育服务所5个。
常临机构设:武装部、民政办公室、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司法所、无毒社区创建办公室、平安创建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团委、妇联、科协、劳动力转移与输出办公室、小额信贷工作站、城建办公室,安监办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站(设在经济发展办公室)14个。[1]
经济发展该镇主要支柱产业为烤烟和畜牧业,以泡核桃、茶叶为主的林果产业发展较快。年种植烤烟6000-7000亩,烟农收入1000余万元。群众发展畜牧业历史悠久,是滇西的改良牛之乡,肉牛养殖大镇。2007年,畜牧业产值7284.62万元。镇内有核桃2.7万亩,茶园4100余亩。“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为主要形式,金银手饰加工、交通运输、清真食品加工为主的个体商业较发达。[1]
人口数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
总人口
49796
男
24698
女
25098
家庭户户数
11917
家庭户总人口(总)
49694
家庭户男
24627
家庭户女
25067
0-14岁(总)
14458
0-14岁男
7185
0-14岁女
7273
15-64岁(总)
32496
15-64岁男
16113
15-64岁女
16383
65岁及以上(总)
2842
65岁及以上男
1400
65岁及以上女
144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4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