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屯村
村情概况全村国土面积 4.01 平方公里,海拔 1860 米,年平均气温 14.5 ℃,年降水量 1000 毫米,适合种植水稻、蚕豆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2783 亩,人均耕地 0.68 亩,林地 3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331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341.9 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建筑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783 亩(其中:水田2575亩,旱地 208 亩)。人均耕地0 .68 亩,主要种植水稻、蚕豆等作物;拥有林地 3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亩,主要种植梨、桃子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833.2 亩,其中养殖面积 833.2 亩;其他面积 2396.4 亩。
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有路灯。全村有 1060 户通自来水,有1060 户通电,有 951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951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9.72%和89.7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26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586 户(分别占总数的77.92%和55.28%)。
该村为乡政府所在地,通城区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1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1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46 辆,拖拉机 11 辆,摩托车 290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2575 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2575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63 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30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 73 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0 户。全村有8 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8个自然村已通电;有8个自然村已通路;有8 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8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3个自然村已通路灯。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8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20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6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3314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784 万元,占总收入的23.66%;畜牧业收入 997 万元,占总收入的30.0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6869 头,肉牛 7 头);渔业收入 287 万元,占总收入的8.7%;第二、三产业收入 1246 万元,占总收入的37.6%;工资性收入 396 万元,占总收入的11.95%。农民人均纯收入 4341.9 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建筑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396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408 人(占劳动力的18.55%),在省内务工 401 人,到省外务工 7 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 ,主要销往县内,2006年第一产业实现收入110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3.4%,计划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拥有企业3个.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 12119 平方米,拥有教师30人,在校学生808人。距离乡中学1公里。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发展重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传统农业发展潜力不大,随着城市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民增收困难。
2、集体经济薄弱,收入来源单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发展缓慢,全村没有龙头企业。
3、地处城郊结合部,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污染严重,种植业、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
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
因地制宜,突出各小村特色,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发挥城郊优势、劳动力两大优势,突出金江路综合开发和南片区建设、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四个重点,发挥支柱产业、农户种植、养殖经验丰富优势,巩固优质稻、渔业生产、畜牧三大产业,围绕“强村、推工、稳粮、兴鱼、旺畜、务工”六个方面来实现农民增收,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2005年全村农民人均经济总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41.9元的基础上,到2010年实现全村农民人均经济总收入11898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488元,实现“农民万元增收计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