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钢

杨钢,1945年1月生,四川广安人,中国电影美术师。
自幼喜爱绘画,196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1973年到西安电影制片厂美绘室工作。曾任美绘室主任。在《都市里的村庄》等影片中担任副美术。自1983年起,相继在《巧哥儿》、《海滩》、《阿龙浴血记》、《老井》等影片中担任美术设计,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渐成为著名的美术设计师。
1987年担任影片《红高粱》的美术设计。《红高粱》的美术设计总体上分成两大块:一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充满生命和青春活力的高粱地。男女主人公风火般的人性舒展;日本兵欺凌中国人的可悲场面;淳朴百姓怒不可遏自发反抗的义举等等都发生在这片神奇的高粱地里。二是男女主人公及伙计们辛苦劳作,赖以生存的实实在在的高梁酒作坊;九儿住的一套土院;伙计住屋;加上肉铺、九儿娘家,酒作坊大院拱形门洞等等。这一虚一实截然不同的两大块,给美术设计提出了难题,结合好了可能是妙笔,结合得不好就非常别扭,损伤整部影片视觉艺术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杨钢并没在困难面前退步,他认为电影作为视听艺术中一个重要的门类,主要是给人看的。艺术贵在发现和创造出有意味的造型形式来,以满足各层次人们对社会,对自然的审美要求和心理,从而获得精神上不断更新的快感。他把《红高粱》的整个美术设计概括成两个字——神,即虚实的处理,神奇性和现实性的结合,庄重肃穆的各种礼仪和对青春,生命的礼赞,古朴和现代意识等等,在景上要以可视的形象传达这种神韶和抽象命题,以丰富电影美术的造型语言;海,既无论设计,置景、服、化、道比正常的造型形式都要夸张,粗笨,拙、大、野、土、夯一些。《红高粱》的美术设计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杨钢的精心构思劳有所报,在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他获得了最佳美术奖的提名。
继《红高粱》之后,杨钢又为影片《轮回》、《黄河谣》、《风雨归途》及香港影片《丫鸭情话》等担任美术设计。他于1989年获得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第二届“铜车马奖”美术创作奖。
1995年,杨钢担任影片《征服者》的美术设计,在选景构图,人物造型以及服、化、道的艺术设计中,以近似印象派油画的风格,有力地烘托了主题。凭该片他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
1996年,杨钢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任教,把多年的实践经验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去。虽然埋头于繁忙的教学工作,但杨钢并没放弃拍片机会,利用间隙杨钢仍要以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和形式美专注自己的路,《太阳火》一片是他近期美术创作的又一力作。
参与影片:
香香闹油坊 (1994)
征服者 (1994)
在那遥远的地方 (1993)
烟雨情 SERENADE IN THE MIST(1993)
曼荼罗 (1991)
风雨归途 (1990)
黄河谣 BALLAD OF THE YELLOW RIVER(1989)
轮回 SAMSARA(1988)
红高粱 RED SORGHUM(1987)
老井 OLD WELL(1987)
阿龙浴血记 THE LEGEND OF AH LONG(1986)
成吉思汗(上下集) GENGHIS KHAN(1986)
车祸轶闻 NEWS ABOUT TRAFFIC ACCIDENTS(1984)
海滩 AT THE BEACH(1984)
巧哥儿 QIAO GER(1983)
大海在呼唤 THE SEA IS CALLING(1982)
都市里的村庄 A CORNER IN THE CITY(1982)
战斗年华 MILITANT YEARS(1982)
戴手铐的旅客 A HAND CUFFED PASSENGER(1980)
中共达州市委常委
男,汉族,1956年4月生,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7月参加工作,四川大学经济系政治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研究员。

现任中共达州市委常委。
1974.07-1975.06 贵州省盘县特区西冲区学校教师
1975.06-1976.03 河北省唐山市郊区知青
1976.03-1978.09 贵州省盘江矿务局山脚村矿宣传部理论干事、团支委
1978.09-19820.9 四川大学经济系学习
1982.09-1985.11 四川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
1985.11-2002.02 先后任《经济体制改革》杂志副主编、体改所副所长,《经济体制改革》杂志常务副主编、体改所所长,工商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2002.02-2008.08 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2008.08-至今中共达州市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