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石挥

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原名石毓涛(1915--1957),天津市人。1937年到上海后,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话剧演出团体,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他还写过话剧剧本《云南起义》,导演过《福尔摩斯》等话剧,被人们誉为"话剧皇帝"。1941年进入电影界,他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乱世风光》中任主要角色。1947年到1951年石挥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其中《我这一辈子》是他根据老舍的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此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1953年以后石挥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含冤逝世。

石挥(石毓涛),"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家第二门正廉堂后代,生于杨柳青,出生后不久随父母迁居北京。以后在北京师大附小毕业又断续上了两年初中,后因其父失业生活困难,15岁时就独立谋生了,先后卖过报,在牙科诊所做过学徒,当过北宁路列车服务员,真光电影院小卖部会计等。1940年赴上海,后经幼时同学董世雄(影星蓝马)介绍,参加了“明日剧团”,曾来天津演出。几经磨练,演技逐渐提高,由配角到主角。在四十年代初,参演了30多个剧目,无论正面、反面、青年、老年、喜剧、悲剧,各种角色他都能驾驭自如,特别是他饰演的《正气歌》中的文天祥,《大马戏团》中的慕蓉天锡,《秋海棠》中的秋海棠,更是令人叫绝。因此,1942年石挥被报刊与观众舆论评为“话剧皇帝”。

1941年石挥涉足影坛,共参与《世界儿女》、《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母亲》、《哀乐中年》、《腐蚀》、《姐姐妹妹站起来》、《关连长》等22部影片的创作,主演了12部影片。在敌伪监视下,他竟大胆地把苏联文艺“夜店”改编为电影拍摄,为人称颂。1950年他自导、自演的影片《我这一辈子》,表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这一辈子》成为他的代表作,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优秀经典影片,曾获文化部1949-1955私营厂优秀影片二等奖。1954年石挥导演的影片《鸡毛信》,荣获1955年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这是最早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儿童故事片。1955年导演的戏曲艺术片《天仙配》,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并引起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黄梅戏热潮。

石挥才华横溢,戏路宽广,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既注重内心体验,又精于外在表现,是我国演技派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成为中国独具风格、成就卓著的表演艺术家。1957年11月,“反右”运动中,石挥含冤而死。1979年2月,上海电影局召开大会为石挥平反。1982年3月,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法国电影史学家米特里还说:“我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了石挥。”1995年由广电部,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世界电影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委会授予石挥“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

石挥:

最有君王气质的表演“鬼才”。

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上,并不缺少循规蹈矩的好好先生,而像石挥这样“离经叛道”的鬼才却屈指可数。曾是叱咤舞台的“话剧皇帝”,他自导、自演的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被称做“平民史诗”。

=========================================================================================

参与影片:

情长谊深(1957)

宋景诗(1955)

天仙配(1955)

鸡毛信(1954)

美国之窗(1952)

关连长(1951)

腐蚀(1950)

太平春(1950)

我这一辈子(1950)

哀乐中年(1949)

母亲(1949)

艳阳天(1948) (1948)

夜店(1948)

假凤虚凰(1947)

太太万岁(1947)

乱世风光(1941)

世界儿女(1941)

石挥的代表作《我这一辈子》

“我”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警察,一辈子奉公守法,吃苦受累,但最终却贫困潦倒,家破人亡。在“我”流落街头时,不仅回想起五十年前的往事,那一幕幕往日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清朝末年,二十多岁时

的“我”突然失业,生计成为最大的问题。幸亏同院当巡警的赵大爷介绍,“我”便也当上了一名巡警。这时的清王朝风雨飘摇,清兵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掠夺。我虽是巡警,但除了愤恨之外,却无能为力。幸好不久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取得胜利,大龙旗换成了五色旗,民国建立了,一切似乎又有了希望。

这时,“我”被派到一个姓秦的大宅门去当看门的门警,在那里,“我”亲眼看到了秦大人的骄奢淫逸和腐败生活,心中便又多了几分茫然。“五四”运动风起云涌,秦大人跟着一群大人物垮了台,北京又有了新气象。“我”也升任了巡警,生活有了着落,还认识了学生运动的领袖申远。谁知没几年,秦大人又上了台,官做得更火,气派也比以前更大了。“我”又被派到秦家看门,这下“我”的心里可糊涂了。

“我”的妻子因病死去,留下了大妞和海福两个孩子。警察分署长莫名其妙地将“我”降成了三等警察,“我”的心可伤透了。秦大人四处捉拿革命党,“我”在紧要关头放走了申远。不久,五色旗换成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人们都盼着从此能过上好日子。大妞和海福都长大成人了。大妞有了婆家,海福也跟“我”一样,当上了巡警。他与申远很是投机。不久,日本人占领了东北,由于政府不抵抗,几年后北京也沦陷了。同胞们忍受着敌人的杀戮和侮辱,海福的未婚妻也被抓去劳军。身为警察的“我”对此却束手无策。

海福受不了这口气,跟着申远出城参加八路军打游击。申远把青年们送出城,自己却不幸被敌人逮捕进了监狱。

好不容易熬到八年抗战胜利,谁曾想到当汉奸的坏人利用金钱和裙带关系反倒当了官,“我”却因为海福参加了八路军而被抓了起来,受尽了毒刑拷打。在狱中“我”见到了申远,把一肚子苦水向申远哭诉。申远给我讲述了革命的道理,“我”才明白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糊涂。申远牺牲后,我被放出了监狱,自然也丢了差事。我只能靠当小工、捡煤核度日,直到终于流浪街头,沦为乞丐。

一天清晨,人民解放军进了北平城,从梦中惊醒的“我”在队伍中发现了海福,我们父子二人惊喜得说不出话来。“我”眼含着热泪,跟着这支伟大的队伍向前走去。

《我这一辈子》1950年由文华影业公司出品,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民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重要影片,根据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说改编。影片采用了当时并不多见的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通过一个警察的个人经历,展现出一幅旧中国饱含世态炎凉和人世辛酸的风情画卷,其中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着广阔的社会涵盖面。在艺术上,影片并不以故事性见长,而是努力追求现实主义的真实感,在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服装道具的选择,人物的情绪语言等都力求真实准确,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影片从导演到表演,都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我这一辈子》由导演、演员石挥自编自导自演,影片充分展示出石挥的电影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石挥,原名石毓涛,1915年生于天津。他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小学毕业后曾做过铁路车童、牙医学徒和电影院的售票员。1940年,石挥来到上海,相继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艺术团体,参加演出了话剧《正气歌》、《大马戏团》、《秋海棠》等近30个剧目,塑造了多个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成为上海话剧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演员之一。

1941年,石挥开始从事电影表演,拍摄了《世界儿女》、《乱世风光》两部影片后,继而先后在金星影片公司、文华影业公司主演了《假凤虚凰》、《太太万岁》、《艳阳天》、《哀乐中年》等一批有影响的影片。

1950年,石挥拍摄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我这一辈子》,并亲自担任了影片的编剧和主演。1952年,石挥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兼导演,先后在《腐蚀》、《姐姐妹妹站起来》、《关连长》、《宋景诗》、《情长谊深》中扮演了角色。1955年石挥导演的《鸡毛信》是新中国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儿童片,该片获得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他同年导演的戏曲片《天仙配》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香港上映后,引起了香港拍摄黄梅戏的热潮。

石挥表演艺术戏路宽广、感情真挚,并努力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其导演作品虽然不多,但同样体现出能够适应不同的风格和题材的特点,且始终贯穿着富于个性的艺术追求。

石挥,30-40年代从事话剧创作已经有巨大名声,在电影角色创作上也取得出色成就。《我这一辈子》是他编导的伟大杰作。这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社会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一个人的辈子就是整整一个旧时代的苦难缩影,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时代的人,以历经不同时代的经历在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来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以“我”的口吻,将“我”一生的辛酸坦露无遗。

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体现,既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式史述的叙事结构和对比手法,又有《马路天使》的隐喻手法和表现手法,也有《神女》式省俭场面过渡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