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针灸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一.热针灸概述

热针灸是河北省雄县刘耀春医师总结传统温针灸与火针灸优点的基础上创新的一种新型针灸方法。热针灸是针体将热能传入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散寒除湿的作用。 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二.热针灸原理

1.借火助阳:以加热的针体,经由穴位将热能直接导入穴位或病灶,来改善局部循环。

2.低温热凝:热刺激可阻滞局部的末梢神经。

3.以热引寒:根据“寒者热之”的原理,能散风寒,除湿痹。

三.操作方法

刘耀春医师在传统温针与火针基础上改良为新型热针灸。热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用紫药水穴位或病灶定点,取长度1.5寸的毫针,适当剪去针柄一部分,用热针专用酒精灯加热针尖,令通红,迅速刺入穴位。留针20分钟,不提插捻转。对于压痛点的针刺可采用密集针刺法,每个压痛点3到5针,三角形或梅花形排列,针距2厘米。在留针过程中,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距皮肤2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开口硬纸片,以稍减火力。火力减低撤除。每次用艾条段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热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可以先用喷枪打火机点燃,再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15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热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火星不容易脱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热针灸法。

四.热针灸的优点

本方法操作简单,不需复杂仪器,比较安全,疗效良好。由于使用毫针做为针刺工具在加上热的针尖,所以破皮毫无阻力,几乎无痛,即使留针也不会引起烫伤。热针灸可以适当深刺。由于热针灸使用毫针加热,所以必须是一次性使用,所以不会感染和传染疾病。热针灸是针和灸的结合,是机械刺激和热刺激的有机结合,是瞬时高热能与持久低热能的结合,患者能自我感觉有舒服的温暖,是名副其实的热针。有的患者一次即可见效,坚持治疗患者都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文所说的热针灸不同于电子热针灸,电子热针灸是电加热,操作简便,恒温加热。但由于皮肤深层对热敏感度低,患者不会感有热的感觉,出现热针不热的现象。电子热针对穴位或阿是穴的热刺激量小于刘氏改良热针灸。传统火针针体粗大,另人恐惧,携带热能大,容易烫伤,不留针又降低了热刺激量。改良的热针灸采用微细毫针针具,可留针,既能火针治疗,又可温针治疗,经临床对比,刘氏热针灸效果优于电子热针,也优于单纯的传统火针和温针。

五..注意事项

1.热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新型的帽状艾炷不容易脱落。温度高时可用开口小纸板遮挡艾炷。

2.热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艾火落下灼伤。

3.普通火针不能代替毫针针具,否则留针会导致烫伤。

4.热针灸针具为一次性使用,不可重复使用。

附:电子热针灸

一.热针工具

热针为空心针体,直径为0.4~0.6毫米,最短的针为40毫米,内装有发热原件。由于发热原件安装的位置不同,针体发热部位也不相同,可以使针尖发热,也可使针体某段发热或整个针体发热。针体温度可调节在42~60℃。

二.操作方法:

选好穴位或刺激部位,消毒后将针快速刺入皮下,再慢慢稍加捻转推针直达应有的深度,接通控制仪,旋开加温电钮,缓慢地使仪表指针上升。达到要求的温度后停止。根据需要留针15分钟,达到预定时间后,关掉输出电源,除去通往控制仪的导线。 出针,出针时左手食指、中指压住针体的两侧,右手持针柄,稍加提插捻转出针,如发生针体粘连可多提插几次。此种针在液体较少的组织内,由于温度的关系,有时会与组织粘连,所以出针时不能硬拔。

三.适应症

此种针术为治风湿寒证最理想的方法。治疗风湿及寒痹、如关节炎,肩周炎、肢体麻痹症,,可以取有效穴位,也可在压痛点上刺针。针体加温到45℃,时间为15分钟。每个痛点密集针刺3到5针则可。治疗胃肠虚寒证,如消化不良、泄泻、胃痛畏寒、背部寒冷引痛等,可刺胃俞两个穴位,加强45~50℃(病人感到微痛),15分钟后出针。 此外,热针灸还可治疗会阴白斑症、癌症等。

四.注意事项

风寒病证的治疗,其温度不能超过55℃。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