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殿村
村情概况中殿村隶属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区铜都镇,地处铜都镇东边,距铜都镇政府所在地27.00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区27公里。东邻李子沟村,南邻岩脚村,西邻糯谷田村,北邻梅子村。辖中殿、大殿、活龙、新田坝、大二荒等6个村民小组。
全村国土面积5.07平方公里,海拔2,000.00米,年平均气温15.00℃,年降水量1,150.00毫米。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640.00亩(其中:田0.00亩,地640.00亩),人均耕地0.65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4,807.5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67.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7亩,主要种植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0.00亩,其中养殖面积0.00亩;草地300.00亩;荒山荒地73.00亩,其他面积1,784.50亩。
基础设施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话四通,无路灯。全村有143户通自来水,有30户饮用井水,有25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255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3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0%和5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7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50户(分别占总数的67%和59%)。
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25.0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25.00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15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40.00亩,有效灌溉率为22%,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4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4亩。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7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全村有3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有3个自然村已通路;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5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5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2.10万元,占总收入的27.1%;畜牧业收入96万元,占总收入的36%,林业收入4.00万元,占总收入的2%;第二、三产业收入93.9万元,占总收入的35.3%;工资性收入1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93元,农民收入以畜牧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8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70人,在省内务工160人,到省外务工10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畜牧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7年畜牧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7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6.7%。
人口卫生截止2007年底,该村有农户255户,共乡村人口980人,其中男性 515人,女性469人。其中农业人口980人,劳动力503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930人,彝族53人,布依族1人。到2006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865人,参合率88%;享受低保88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6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25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4户,占农户总数的2%。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距离镇中学22.00公里。截止2007年底,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42人,其中小学生106人,中学生36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7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5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640.72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 ,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 ,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 ,主要以黑板报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截止2007年底,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5 人,少数民族党员1人,其中男党员14人、女党员1人。
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6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31人。
历史沿革清朝年间,河南少林寺僧人道高和尚出师后云游名胜山川,到时此,见牯牛寨山峻峭高耸,云雾缭绕,每晴日朗,苍翠欲滴,气势雄伟,峰下,森林密布,古木参天,山形似盘坐的弥佛,起名碧云山,于康熙43年(1704年)在碧云山原阿戛村修建寺庙,称大殿。后因地势较高,潮湿,庙壁常垮而迁到这里重建寺庙,得名中殿。后又因当地人造反,僧人离去后庙宇废弃。康熙58年(1719年),僧人返回又在中殿下的马鬃岭建祝国寺。清属东川府集义乡,民国属会泽县集义镇碧谷乡。1952年属会泽县新村区,设中甸乡,1956年属东川矿区碧谷乡。1958年属东川市,1959年属碧谷人民公社,1962年分设中甸人民公社,1965年属碧谷人民公社,设中甸大队。1984年5月改为中甸乡,属碧谷区公所,同年9月正名为中殿。1988年1月改设村公所,属碧谷镇。2005年6月乡镇合并,属铜都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