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诗意画

【资料】【题目】闲居初夏午睡起[1]

【年代】南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言绝句

【原文】(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其二)

松阴一架半弓苔,

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

儿童误认雨声来。[2]

【注释】⑴梅子留酸软齿牙:又作“梅子流酸溅齿牙”

⑵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

⑶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⑷思:意,情绪。

⑸柳花:即柳絮。

⑹弓:古时丈量地亩的器具,后为计量单位。一弓等于1.6米。

【译文】(其一)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其二)

松阴之下长着半弓的草苔,想看书可又懒得去翻开。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格律】这两首七言绝句,其格律属于都是首句入韵,其一为仄起式,其二为平起式。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

(其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

【作者】杨万里

(1127-1206年)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3]

【赏析】第一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第二首诗写作者闲适、慵倦情绪。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这儿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戏”字,一个“误”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

初夏时节,闲居无事,此时奔竞之心尽消,与自然贴近,与儿童贴近,情绪得到交流,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这两首诗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情境,第一首写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第二首写他从书斋来到庭院里,百无聊赖,便捧起谁来洒在芭蕉叶上,使儿童误以为下雨。全诗充满生活情趣,炼字也精,像“软齿牙”的“软”字,“分绿”的“分”字,意蕴深厚而不粘滞。[4]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