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起点
版权信息书 名: 寻求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起点

作者:程伟礼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807452430
开本: 16
定价: 40.00 元
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关键”的思想基础。随着国内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随着国际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十分必要。为了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好地通过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战斗力,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核”部分和“外围”部分作一个区分,一方面强调对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的信念不可动摇,另一方面强调对理论的外围要做放宽理解、适当调整,强调这两方面要同时兼顾,缺一不可。
目录代序:当代马克思主义:坚守“内核”,放宽“外围”/童世骏/1
导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结构/程伟礼/1
上·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诠释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童世骏/3
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资本文明极限/程伟礼/12
经济伦理学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利用资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思考/陆晓禾/22
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程伟礼/42
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松华/6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曹泳鑫/84
光辉的哲学遗产——试论毛泽东的“结合”思想/胡振平/87
邓小平对世纪难题的破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观上的传承与创新/方松华/9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灵魂和历史定位/程伟礼冯莉/1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方式/程伟礼/1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与构建范式——从毛泽东“38命题”、后续阐述到当代化“链接”/曹泳鑫吴军/123
论科学发展观的学理内涵与人文意蕴/方松华张志宏/142
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意义/程伟礼/153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童世骏/160
和谐文化: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童世骏/171
路径依赖与中国价值论研究/黄凯锋/183
坚持科学历史观——兼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黄凯锋/192
经济改革、诚信友爱与和谐社会道德建设/陆晓禾/203
文化间性问题论要/王才勇/212
下·国外思想的批判与借鉴
正义基础上的团结、妥协和宽容——哈贝马斯视野中的“和而不同”/童世骏/225
“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哈贝马斯与宗教/童世骏/232
世界文明中和谐精神的借鉴与吸纳/程伟礼/250
近年来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基本走向/徐觉哉/272
20世纪末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徐觉哉/282
……
文摘要求一种新的宇宙观新的人生观,才能适应中国所处的新环境,——实验主义哲学,刚刚能用他的积极方面来满足这种需要。”①在比较了实用主义与其他哲学的差别以后,瞿秋白指出了“实验主义的特性就在于否认一切理论的确定价值。他是欧洲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实用哲学,尤是‘美国主义’。实验主义竭力综合整理现代市侩的心理,暗地里筑成一个系统——虽然他自己是否认一切哲学系统的。市侩所需要的是‘这样亦有些,那样亦有些’:一点儿科学,一点儿宗教,一点儿道德,一点儿世故人情,一点儿技术知识,色色都全,可是色色都不彻底。这样才能与世周旋。可是决不可以彻底根究下去;不然呢,所得的结论,便是彻底改造现成制度,而且非用革命方法不可……所以,实验主义是多元论,是改良派。”②接着,瞿秋白剖析了实验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指出了实验主义的积极精神早已包含在互辩律的唯物论里,而它们两者本质的差异却是在于,前者追求的是利益的真理,后者注重的是科学的真理。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难得的既有远大理想又富有才情的理论家,只可惜,1936年6月18日,曾经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瞿秋白被国民党军枪决于福建长汀。瞿秋白就义前写下了《多余的话》,坦诚地表露了他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与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虽然言语间的瞿秋白不无消沉,但是,最终他还是为了这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四、唯物辩证法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过了早期的传播,至1927年达到了一个高潮。尤其是唯物辩证法风靡了全国,其力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学者都公认这是一切任何学问之基础,不论研究社会学、经济学、考古学或从事文艺理论者,都在这哲学基础中看见了新的曙光,许许多多旧的文学者及研究家都一天一天地‘转变’起来。人道主义者的鲁迅抛弃了人道主义,李石岑先生撇开了尼采,朱谦之先生听说也一时地成为辩证法唯物论者。任何顽固的旧学者,只要不是甘心没落,都不能不拭目一观马克思主义的典籍,任何敢于独创的敏锐的思想家也不得不向《资本论》求助。”③所以,艾思奇又说:中国哲学的新时代,中国有着无限的“将来”的哲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