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武焕
湖口县传统戏剧青阳腔的代表性传承人。
青阳腔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的安徽省青阳县,由徽商经水路带进江西的水路门户湖口县,并于此深深扎根,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青阳腔唱腔变化灵活、戏曲语言通俗易懂,对徽剧、京剧、赣剧、川剧和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曾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为“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京剧的鼻祖。2002年,湖口青阳腔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6月,湖口青阳腔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殷武焕是江西省湖口县付垅乡殷山村农民,出生于1932年。1943年,十来岁的他就开始跟着师傅吴江龙学演青阳腔剧目,多演生、旦。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师傅时常赞赏说:“就算你父母不花钱送你学戏,我还要花钱请你来学呢!”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侵入,殷武焕的学艺过程也是时断时续。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人们用唱戏等方式来欢庆胜利,青阳腔在湖口又盛行一时。在此期间,因为师傅经常到外地演出,殷武焕跟着师叔磐康泉、吴厚德、骆硕仁等学演。1952年,殷武焕的师傅、师叔相继被调到江西省赣剧团工作,殷武焕也学会了《琵琶记》、《黄金印》、《双坠楼》、《桃园结义》、《忠义殿》、《窦娥冤》、《岳飞尽忠》、《鹦鹉盏》等数十部青阳腔剧目,留在湖口延续着青阳腔的余脉。
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51位代表性传承人中,殷武焕榜上有名,他也是九江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国宝级民间艺人,参与青阳腔演出60余年,是目前赣北地区年龄最大的青阳腔民间艺人。2009年6月,湖口县青阳腔之乡付垅乡成立江西省第一个青阳腔传习研究所,由殷武焕带班传艺。
殷武焕膝下有一子四孙,老人真心希望家人能把青阳腔传承下去,可由于生活困难等原因,这个夙愿难以在家人身上实现,老人深感遗憾。他说:“虽然如此,我对青阳腔的热情依然很高。有空时,会经常拿起剧本翻翻,自娱自乐地唱几段,温习温习,可不要把唱腔曲调给忘了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