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平山
作品信息【名称】《游太平山》
【年代】南朝齐
【作者】孔稚珪
【体裁】五言诗
作品原文游太平山
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1]
作品鉴赏太平山,在今绍兴市东南。《游太平山》这首小诗的各坊间选本,于此诗注释多可商榷。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汉魏六朝诗选》注其首二句云:“言林石遮蔽天日的一部分。”中州书画社出版的《中国山水诗选》则注云:“山高涧深,人入山中,自然只能看到天的一部分。”“林木交错,阳光只能从间隙透射进来。”虽无显误,毕竟不够准确。关键在于首句的“分”字未讲透。“石险”者,状山势高峻,险石竦峙。正由于嶙峋怪石直插天际,仿佛把一块完整的天给分割开来,故诗人才用了“天貌分”三字。盖首句言险峻的山石把天空一分为二,次句乃指太阳光线不能普照林间,而是“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梁·吴均《与宋元思书》)。第一句是仰观天宇,第二句是俯视林间,犹之第三句为俯视涧阴,第四句为仰瞻岩顶也。
第三句“阴涧落春荣”,《汉魏六朝诗选》注云:“因为涧阴,春天的花在此也要凋落。”《中国山水诗选》注云:“春天的花,在幽深阴冷的山涧里,自然容易凋谢。”这就要引起疑问了。如果诗人游山时春天已过,而花亦已萎谢,则诗人在涧阴本未见花,无从得知其为“春荣”(春花)。况春光既逝,纵不在涧阴幽冷之处,花也是要谢的。若诗人游山正值春天,亲见花落,则第四句“留夏雪”云云又失了依据。因既在春天,则岩顶之积雪自然是冬雪而非夏雪也。夫山中背阴幽冷之处,花卉往往迟开。应该在春天开的花,由于地处幽僻荒寒,须到春末夏初阳气较盛时才绽放蓓蕾。只有向阳易受日照的花木,才有先开或及时而开的可能。所以此诗第三句不是指花落,(因气候寒冷而花朵凋谢本不足为奇,不必特写)而是指春天虽已过去,春花却犹在背阴的山涧旁开放。这个“落”字正与第四句的“留”字为对文,即应解为“遗”、“留”、“余”、“剩”之义是也。诗人意谓:在山中幽涧背阴处,竟还保留着晚谢的春花(恰恰与早谢相反);而在高竣的寒岩上,竟还存留着夏天的积雪。——或者以“夏雪”为可疑,但在同一作者的《旦发青林》诗中,也有“草杂今古色,岩留冬夏霜”之句,下句与此诗句辞意均极似,雪、霜同类,仅以押韵关系各用一字耳。既言“冬霜”,复言“夏霜”,故知岩顶高寒处自有“夏雪”。夫春花本应早凋而偏未谢,夏雪本易融而偏积存于山顶。这才是山中的奇观异景。如只用寻常训诂来释此“落”字,不独诗境由新鲜活泼转而为平淡无奇,且与前后三句诗人所刻意搞绘的奇观异景亦不相配称。总之此处“落”谓花存,非言花落。[2]
作者简介孔稚珪
(447~501)南朝齐骈文家、诗人。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483-493)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494-498)初年,上书建议北征。公元499年(东昏侯永元元年)迁太子詹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据《隋书·经籍志》,孔稚珪有集10卷,现仅存文10多篇,诗四首,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辑有《孔詹事集》1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