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路街道办事处黄浦江路居委会
概况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开凿马家濠运河时,工程督指挥等官吏曾设厅居住于此,后有张姓氏族从灵山卫迁来定居,故名官厅。
官厅村位于唐岛湾北岸, 东距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中心约1公里,北与张宝湾相临,西南与孙家沟接壤,东与濠南头村以马家濠运河相隔。该村东、西、南、北分别与井冈山路、太行山路、长江中路和黄浦江路相临,地处开发区生活区、商业区的中心。
境内为丘陵沙土地,原有耕地39.53公顷,居民137户、670人,原居民均为张姓,主要从事农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和大豆。到1991年,土地全部被开发区征用,经济收入全部靠第二、三产业。1984年归属薛家岛镇,设立村民委员会, 1989年划归开发区管辖,村民委员会改设为黄浦江路居委会。1998年4月,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旧城改造从1993年开始,到1998年结束。在旧城改造中发展起来的房地产开发业、建筑业和租赁业成为黄浦江路居委会的支柱产业。
2000年,黄浦江路居委会共有居民1524户,3645人。计划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始终保持100%。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000元,1978年为2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亿,集体经济纯收入590万元,人均纯收入5400元,上缴国家税金215万元。党支部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红旗村先进党支部。2000年,黄浦江路居委会被评为市级“十佳”居委会、文明村庄和省级文明单位。支部书记张书华被评为“十佳”市民和市级劳动模范。
大事记
1945年,薛家岛第一次解放,张风欣任村长。
1947年2月,张吉梅、张守和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薛家岛第二次解放,张吉富任村长。
1950年,成立官厅乡,官厅村张书祥任副乡长。
70年代初,官厅用发电机发电,使全村用上了电灯。
1975年前后,成立石材厂、磨房和地毯厂。此为该村第一批副业项目。
1979年12月,官厅村党支部书记张吉梅被选为黄岛区第一届人大代表。
1984年9月, 官厅村属黄岛区薛家岛镇,设立村民委员会,张元忠任第一届村民委员会主任。
1987年11月,建立汽车配件厂,开始发展集体经济。以后又利用招商引资或租赁的方式先后创建了22家企业。
1989年1月5日,与周围13个行政村一起被划归开发区管理,并改设居民委员会。12月20日,官厅居委会改称黄浦江路居委会。
1992年8月21日,成立黄浦江路实业公司。
1993年9月16日, 制定了《村庄改造决定》,旧城改造工程启动。期间成立了官厅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官厅房地产开发公司和租赁公司。
1998年4月,官厅村村民由农业户口转成非农业户口。
是年,从1993年开始的村庄改造工程结束。居民全部从平房搬进楼房。
2000年,新开工住宅房面积3.9万平方米,网点房面积6547平方米。
是年,新上各种健身器材一套,建成开发区第一个健身广场。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解放前,粮食亩产不足50公斤。由于土地是丘陵沙地,无水利设施,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解放初期开始引进粮食新品种,如扁穗小麦、胜利百号地瓜,还开始使用化肥,使农作物提高了抗灾能力。到1978年,粮食亩产量增加到250公斤。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和大豆。
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发展,土地逐年被征用,到1991年时被全部征完。
第二产业 1975年,大队成立采石厂、磨房和地毯厂。后因效益不好相继停产,地毯厂持续到80年代初。1986年,该村走发展工、副业的道路,从本村的实际出发,抓住发展机遇,利用征用土地的补偿金,首先建起了汽车配件厂,迈出了发展工业的第一步。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发挥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先后建起皮鞋厂、服装厂、花岗石厂、铸铁厂、华威电脑制衣有限公司、消防器材厂等2 2家企业。皮鞋厂经过嫁接改造,由原来年产值100万元上升到20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后来又引进了化肥生产专利技术,组建了年产万吨的全元化肥厂。
1993年启动的旧城改造工程,给黄浦江路居委会的建筑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利用开发区管委在旧城改造中的优惠政策,实行“建二补一”的办法,既成立了官厅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又搞活了官厅房地产开发公司和租赁公司,为村庄的改造筹备了资金。1995年,建筑安装实现产值1800万元,创利税160万元。1999年,从业人员达3000人。
第三产业 建国初期,相邻的12个村庄集资在官厅村办起了供销合作社。1975年,大队办起了磨房,后因效益不好很快停产。1993年,建筑业带动了建筑行业器材和设备租赁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商业网点房的租赁业。1998年,建商业楼和临街一层商业网点共8700平方米。2000年,又建网点面积6547平方米。黄浦江路居委会地处人口稠密的紫金山小区,与黄浦江路、井冈山路、紫金山相邻,为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学龄儿童入学率在10%以下,学生需到邻村就学。建国初期,官厅乡副乡长张书祥到胶南县开会,带来了一名姓袁的教师,在孙家沟村找到教室,逐家动员学龄儿童入学,以不交学费为条件才算开了学。1969年官厅村建立小学。后因每班学生人数太少而与邻村联合教学。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周围数村共同出资联合兴办了初级中学,坐落在官厅村西南角。建立开发区后,1989年7月5日,薛家岛镇教委与区街办科教局进行交接。以后联中改为职业高中,小学学生合并到黄浦江路小学。现在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村内设有文体广场、老年活动室、娱乐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群众活动场所,还建有党员电教活动室、青年妇女学校及居民学校。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年平均粮食不足70公斤,人均收入20多元。 草房低矮、窄小,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街道破烂不堪,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建国后,大部分住房几经翻盖,逐渐发展成砖瓦房。改革开放后,住房统一规划建设,面积、质量大幅度提高。2000年,人均收入达到5400元,家家有存款, 户户住楼房。原有官厅村老户,电话普及率达80%,电视普及率100%,全部实现闭路化。有汽车40多部,摩托车是年轻人较为普及的交通工具。
村庄建设 建国前, 低矮、潮湿的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建国后逐渐以砖石结构代替土石结构,瓦房代替草房。1993年,官厅村开始旧城改造工程。9月,村民代表参加讨论、制定《村庄改造决定》。黄浦江路支委会和居委会(两委)为保证《村庄改造决定》的正确实施,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庄改造领导小组,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并抓住开发区在旧城改造中的优惠政策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地处开发区中心的优势,及时成立了官厅建筑工程公司和官厅房地产公司及租赁公司,在建好自己家园的情况下,搞活了房地产业,为旧城改造积累了资金,成为开发区旧城改造的典范。1998年底,改造工程结束,村民按计划分批迁入新居。
随着新楼的不断竣工,道路硬化、绿化、供排水、供电、供暖、有线电视、电话、路灯等配套设施紧跟其后,一应俱全。小区内建综合服务楼一栋,集商店、菜店、老年活动室、物业管理、卫生所、幼儿园、娱乐室、青年民兵和妇女之家为一体。综合服务楼前有文体广场、旱冰场、门球场、篮球场。2000年,新置各类健身器材一套,建成了开发区第一个全民健身广场,建立了官厅公园。黄浦江路居委会成为一个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住宅小区,人均住房面积60平方米。先后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村庄”和“文明村庄标兵”。2000年,又被评为市级“十佳”居委会。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随着开发区的建设,集体经济逐年发展,村民的福利不断提高。在旧城改造中,原官厅村居民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其费用全部由集体承担。建立了养老金制度,凡女满50周岁、男满55周岁,每月发放生活补贴费60元。1999年,为全体居民集体出资办理了农工商养老保险;对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给予1000元和500元的奖励; 为居民小区内的所有居民和家庭财产投了保险;对小区实行物业管理,为小区内配套设施的修建提供义务服务;引导居民废除旧的殡葬习俗,成立红白喜事会。从2000年起,居委会又担负起居民的生活用水、用电和液化气费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