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坑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镇珠坑村珠坑村地处黟县与休宁县交界的阜岭南麓,隶属西递镇。这里群山环抱,层峦叠翠;松杉竹茶,郁郁苍苍。一泓溪流绕村流过,清澈见底。村庄背倚来龙山,房屋依山而建,富有层次感。村口周边满是高大的乌株树,珠坑也因此得名 珠坑世居王姓,明永乐年间,村人王俊得高中己卯科进士,官至左布政使。至今朱坑仍流传着有关王俊得的不少传说。如“得名羊布政”、“代政三天”、“三步金阶”等,均脍炙人口。由于王俊得清明廉政,功绩卓著,明皇帝曾御赐在珠坑建牌坊一座。王氏家族为此感到荣耀,故筹集资金,兴建王氏宗祠,名为“文叙堂”。近年国家文物部门拨款,将保存下的“文叙堂”中间部分加以整修,使之基本恢复原貌。“文叙堂”建筑恢弘、雕刻精美,特别是大门两侧的八骏、十鹿石雕图,堪称徽州三雕中精品。

民主革命时期,珠坑是共产党游击队活动区。解放前夕,为配合大军渡江,迎接黟县解放,黟县人民政府在珠坑成立,舒子敏任县长。当时,黟县人民政府办事处便设在“文叙堂, 如今珠坑村正发挥资源优势,以茶桑为支柱产业,走多种经营道路,结合日益发展的黟县旅游趋势,开发了“珠坑有机茶”和“珠坑腊八豆腐”等旅游商品,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2、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珠坑村基本概况位于笏石镇驻地北侧3公里处,在西徐、下郑二个村委会之间,有郑塘、宋墓、山头、船渡4个自然村,设2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宋墓自然村,755户3668人,讲莆田话,以姓黄、刘最多,还有陈、张、辛、林等姓,聚落布局似工字形,北连黄石镇之天马、西向土海,属平原、丘陵二栖之地,耕水田1350亩,农田708亩,种水稻、甘蔗、大小麦、花生、地瓜、豆类等作物,设电力抽水机站5处,零散木麻黄、相思树等林业约50亩,果树200亩,以栽龙眼、枇杷、柑桔为主,设小学2所、医疗所1所,有电灯照明,以村道相通,内河水上可船运。[1]地名由来据传说明代天启年间状元朱继祚曾至本境视地哩似龙以珠,不觉脱口而出好一个珠坑,故名。历史沿革49年属5区本店保,50年属5区本店乡,52年属笏石区本店乡,54年属10区珠坑乡,55年属10区珠坑乡,同年属笏石区珠坑乡,57年属笏石乡珠坑高级社,58年属笏石公社,84年属笏石镇。支部建设珠坑村地处笏石镇东北部偏僻地区,多年来一直是笏石镇“榜上有名”的后进村,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信访上访接连不断。2000年6月,村级党支部换届,年仅35岁的张福裕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一班人奏响班子建设“三步曲”。

“入户号脉查病根”。换届后,珠坑村党支部第一步就是制定村两委干部集中办公制度和每月25天的入户制度,村支部成员走家串户,访贫问苦,搜集民情、纠纷并分类梳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船渡自然村群众因校舍欠款7万多元,多次越级上访,村支部一班人在了解情况后,果断作出每年偿还2万元,分三年还清债务的承诺,雷厉风行的作风给群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常年保健勤充电”。曾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的张福裕深知不断提高解决问题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是新形势下农村群众“领头雁”必须具备的素质,因而,把加强学习作为该村党支部的“必修课”,随意翻开村两委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和实用技术知识。 “新陈代谢保务实”。采用支部民主评议党员、村干部的办法,对村干部进行优胜劣汰。2001年,村里一位较散漫的村干部被评议为“差”等级后引咎辞职,大大增强了村两委干部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新班子到任后的“三把火”着实烧起来了,群众看在眼里,明在心里,村党支部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取得了进入群众心坎的“门票”,群众寻回了对党支部的期望与信任。财务公开在珠坑村的4个自然村,整齐划一的“村务公开栏”尤为显眼。村务公开是珠坑村形成的村规民约之一。针对以往村财务公开不及时、不彻底、半公开、假公开等现象,村党支部提出“农村干部廉不廉,财务公开瞧一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坚持季度公开、随时公开,还做到点题公开,对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加以细化,保证公开到位,群众监督到位。[2]

3、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龙颈镇珠坑村珠坑村地处龙颈镇南部,清连高速南下终点收费站就设在该村委会辖区内。全村共有1022户,4271人,面积28.6平方公里。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贫困户:57户,102人。工业主要有骏马粉体有限公司;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及反季节蔬菜,如黑毛节瓜、紫茄等;第三产业主要有龙景湾休闲体育运动基地(已签约)。2008年村集体的收入3100元,主要收入有:厂租及房屋租金收入。[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