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
1、山东省胶南市珠海街道袁家村地理位置袁家村位于胶南市市区南端、风河南岸。该村南与海滨工业园园区相邻,村东建有广阔的集贸市场,承担着农副产品、五金建材和日用消费品的批发营销业务。村名由来据传,明代初期,郭、袁两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庄坐落在河沟附近,取名“河沟”,后改称为“袁家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袁家都,宣统时称袁家庄,民国时称袁家村。人口耕地该村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有1736户,5783人。经济概况袁家村历史上以农为主,兼作小手工业、修理服务兼批发零售。1945年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工副业。到上世纪70年代初又开创了建筑业、铝品加工业。该村于1996年建立了占地150亩的工业园区,相继建设了综合楼6栋,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通用厂房6000平方米,吸引了多家企业入住园区,现已入住私营企业20家。全村现有个体业户120户。2004年度全村实现总产值6972万元,销售收入5860万元,入库税金245万元,该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5600元。文明建设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增长。2000年兴建了吸纳附近三个村学生就学的袁家村小学,袁家村幼儿园也被评为农村一类幼儿园。该村先后有13人成长为党政副处级以上、军队营级以上干部;有8人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高级专业人才;有2人被评为胶南市级或青岛市级劳动模范。该村2000年全面推行了社会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政府命名为“十佳文明村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村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获得荣誉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山东省政府授予“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村镇建设明星村”等荣誉称号[1]。
2、山东省莱西市南野镇袁家村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袁氏祖,从四川迁来,故称袁家村。政区人口该村位于莱西市区西北部约45公里,南墅镇西北部15公里处,小沽河南岸,村西、北与莱州市郭家店镇洼里曹家、埠上相临,土地总面积2005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2004年7月袁家村有居民309户,人口1005人。经济状况以耕地为主,遍野苹果树、中华寿桃。畜牧业发展迅速,以养猪、牛、羊、鸡为主,截止到2004年,猪年出栏2000头,牛年出栏200头,羊年出栏300只,鸡年出栏12万只,2004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社会事业截止到2004年,该村硬化了通村路、整修了村中心大街、办起社区卫生医疗室;建起了幼儿园,幼儿入园率100%;85%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拖拉机、三轮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全村安装固定电话200部,安装有线电视203户,入户率67%[2]。
3、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袁家村村庄由来明成化年间袁虎由成阳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为袁家。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 东部,东邻辛付庄村,西靠河北丁家村,南邻陶家堡村,北接陶家屯村。耕地面积1115亩,全村128户,501人。经济状况该村以高温蔬菜大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5户,从业20人,固定资产1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940万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其他行业80万元优势产业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建有冬暖式大棚117个,以种植西红柿为主,年纯收入170万元。社会事业硬化、绿化、美化街道6条,投资2万元,栽植柿子树3000棵。2005年该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固定电话79部,有线电视80户。
4、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市洞桥镇袁家村袁家村地处富阳市西北部,下辖4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户384户,总人口1319人(2007年)。耕地面积952亩,其中水田750亩,山林总面积10216亩。竹、林、薪

炭林9800亩,森林覆盖率达85%。山林资源丰富,在2003年12月被富阳市环保局评估验收为“生态环境建设村”。村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是富阳市生态示范村之一。全村共有党员49名,在全体党员和广大村民的大力配合下,村党总支部、村委会坚持把创建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目标,村干部集体抓、带头干。经常对照标准进行自查,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做好台帐资料。积极开展文明户创建活动,扎实搞好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有计划地开展思想道德和科普宣传活动,落实各项社会宣传任务,使全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近年来,我村凭借地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着力组织建设村庄整治、文化队伍建设等工作,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得到了根本好转,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搞好环境卫生管理,不断改进农村医疗条件,农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村十分重视文体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并组建了女子腰鼓队、老年锣鼓队、女子军乐队、排舞队、篮球队等活动小组,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创建“文明村”,不仅是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民族素质提高的需要,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村将按照市文明办创建“文明村”的要求和标准去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使村两个文明建设和创造文明和谐社会工作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