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幡

中幡
我国北方的中幡是体育与娱乐、力量与技巧结合的传统体育项目。该项目流传久远,备受回族、满族和蒙古族群众的喜爱。
中幡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珍贵遗产。据史料记载,中幡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幡早年叫“大督旗”,又叫“大执式”,用于军队的仪仗,指挥等;后来传到民间,经过演变成现在的中幡。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又是一种民间杂技和传统体育项目。
中幡的竿长一般7~9米,总长10米以上,由幡杆、伞、旗子、幡面和铃铛等组成。中幡的表演有十几个套路,五十多个动作,其中有传统动作如“霸王举鼎”、“牙箭”、“苏秦背剑”、“十字披红”、“封侯挂印”等;也有创新动作,如“双踢毽”、“萨式旋风”、“过牌楼”等。过去的中幡表演是一个人,现在发展为群体表演,有一定的套路,由低潮到高潮,编排有序,场面颇为宏伟、壮观。
表演者托起几丈高的粗重幡竿,以额头、下颌、肘臂、牙托、拇指、中指等部位依序托幡,还有脚踢幡飞至头顶、左右回环、单手托幡前滚翻,单臂平伸托幡大十字、缠身飞绕双倒手。集体造型亮相等各种高难度动作和造型,使中幡上下起伏、翩翩起舞,预示人们一帆风顺、健康幸福。
耍中幡,是一项深受民众喜爱的竞技娱乐活动,也是一项难度和技巧最高、最强的民间游艺。耍中幡是个真功夫,非一般人所能为之。需要用头、肩、臂、肘、手、背、腰、膝,或用额、鼻、颌、牙、唇等接住幡竿,在等待幡竿下来的短暂时间里,还要表演各种滑稽、舞蹈动作,并将幡竿稳稳地接住。通常一人耍幡需数人围护协助,然后你传我、我传你轮番表演,各表现拿手好戏。
当年中幡还被认为是皇会行会队伍的“眼睛”。这是由于当时皇会行会时,长达十几里的表演队伍很难联络,中幡的幡竿高大,很远也能望见,由它作为瞻前顾后、照应招呼各道会何时该出发、何时该回天后宫是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