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朱寨镇
基本概况阜南县朱寨镇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东北部,东邻颍上县,北与颍州区接壤。横贯东西南北的朱三、土六两条公路使朱寨镇西连省道S202、南连省道S328,东、北均与国道G105相接,东与颍上六十铺相通,西与临泉相连。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龙虎尊”就出土在朱寨镇润河沿岸。[1]
该镇是阜南县的农业大镇,半岗半湾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物产极为丰富,占全镇总面积三分之一的沿润河湾区适宜稻类生长,也非常适合成片林网栽植。润河改道后留下的水面造就了朱寨镇的水产养殖优势。
社会事业该镇集镇街道规划面积达6平方公里,朱寨镇除常设机构外,还驻有地税分局、朱寨农行营业所、工商中心所、中心法庭、朱寨水厂、邮政支局、朱寨卫生院等,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街道路面硬化、给排水管道、路灯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已经完成,街道框架已经拉开,市容整洁,经营有序。
经济发展朱寨镇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了各路客商纷纷落户朱寨镇,截至2006年,亳州闫然良综合种养项目、江苏史加宏自来水厂、浙江海天电子厂等已完成先期投资并初见效益;福建石狮蔡世贵公用型停车场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上海、广东等地商户正在洽谈并形成了初步投资意向。
民间舞蹈该镇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古老的朱寨镇不仅出土了闻名于世的国家一级文物殷商龙虎尊,还孕育发展了朱寨独有的民间艺术——民舞。民舞的起源和特色朱寨民舞,相传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民间舞蹈爱好者自发组织形成,主要为当地人民到南大山(今霍邱临水集南)祭拜举行仪式,通过说唱、舞蹈来寄托人民群众的良好愿望。起源的初衷是为了繁荣地方文化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艺术形式。
朱寨民舞通过民族服饰和特有的人物扮相来体现传统地域文化的特征,它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有民间说唱舞蹈、盘叉、花挑子、旱船、小车灯、高跷、肘歌、抬歌、三仙会、小黑驴和独杆子轿等,全部节目正常演出需要演员100多人。朱寨民舞以其具有亲和力的方言唱腔、群众熟悉的艺术人物和规模宏大的表演场面为百姓所接受而得以发展到今天。历史的兴盛与低谷在抗日战争时期,朱寨民舞的发展势头没有减弱,反而在历史的机遇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在革命斗争、土地改革等运动中成为了党在群众中宣传政策的窗口,为解放后颍淮大地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固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随之而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朱寨民舞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了扼杀,民舞艺人不敢再组织演出,服装道具被洗劫一空,整个文革时期,朱寨民舞面临着发展的低谷。
打倒“四人帮”之后,艺人们又重新拿起道具,朱寨民舞又在阜阳大地上焕发了勃勃生机,并且引起了省宣传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庆祝建国35周年庆典时,朱寨民舞应省有关部门的邀请到刚刚落成的安徽剧院为全省人民演出,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接着,在建国40周年时,朱寨民舞又荣幸的参加了我省的庆祝晚会演出,朱寨民舞也创造了阜南文化历史上新的辉煌。但令人可惜的是,在十年浩劫中,朱寨民舞中的独有节目“盘叉”因部分艺人的逝去而失传至今。艺术的重振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前进,昔日民舞艺人逐渐趋于老龄化,但是年轻人不再拘泥于民俗的艺术,纷纷外出,追随着经济发展和流行趋势,没有人愿意继承民舞艺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朱寨民舞从未组织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演出,甚至于在朱寨本地也无人组织演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朱寨民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朱寨镇党委政府在了解到朱寨民舞面临的窘迫境地后,为进一步抢救挖掘民间艺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精神生活。镇党委牵头,安排专人负责,拨出专项发展资金,组织民间艺人,于2004年成立了朱寨镇民间艺术团,成员76人。2005年12月24日上午,在朱寨集举行了1995年以来的首场演出,吸引了2万余群众观看。2006年参加了阜南县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节晚会,还应邀先后到赵集、段郢等乡镇演出,受到了全县社会各界的好评。
朱寨民间艺术团以体现时代气息的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力求创新,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情,把税收、法制、计划生育、农业生产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表达出来,即教育了群众,又宣传了法规、政策,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发展的保障和环境朱寨镇确立的“组织引导、商会搭台、自主发展”民舞发展新体制(即:镇村党组织把关引导、商会具体负责、艺术团自主经营,发展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商会筹集与演出收益为辅),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各级领导的责任心增强了,演员的积极性提高了,民舞艺人的队伍中也逐渐加入了年青的面孔,老艺人也不再担心传统文化失传了。
为给朱寨民间艺术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朱寨镇党委政府还为艺术团提供了宽阔的活动中心,并在朱寨粮站安排了10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