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珰
简介明月珰
女作家,理工科出身。
耳饰 卷耳﹑苍耳子的别名。妇女戴在耳垂上的一种装饰品。
指宦官。汉代宦官侍中、中常侍等的帽子上有黄金珰的装饰品。
作品【古代文】
《芙殇》(已出版实体书)
《媚心媚肺》
《挽留》
《皇瓜》(已出版实体书)
《云起》
【现代文】
《挽回》(已出版实体书,更名《让你嫁给我》)
《八点半》
【奇幻】
《不如不遇倾城色》
目前身在江苏
明月珰写的文章通常没有所谓的男配、女配。是本人非常喜欢的一类作者。对于感情的描写很委婉,酣畅淋漓。
作品简介【古代文】
《芙殇 》
她也许想穿越,但是不想穿到后宫,穿到后宫也不想穿成妃嫔,穿成妃嫔也不能穿成皇帝最讨厌的那个啊?为了出宫,她有计划有目的的纠缠他
他,沉默寡言,典型闷骚
她,坚信男人是下半身动物,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必须先练好技术
《媚心媚肺》
身为暗门媚术继承人的她,本应该呼风唤雨,耀武扬威,视男人为野草,随便践踏;
却天不遂人愿,让她出师未捷就遇上超级“大善人”;
不跟妖孽斗是一贯的真理,
但是妖孽偏要跟你斗,你也不好意思让他失望的。
《挽留》
他是腹黑的风流王孙;
她是腹黑的闺中弱女;
腹黑女大战腹黑男,
赢的未必是赢了,
输的未必是输了.
《皇瓜》
她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回到她的战场去的。
虽然那里多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对手,多了一个不伦之恋的太后,但,那都是她喜欢的。只是对付这个穿越而来的女人,确实需要大费周章。
她天生就喜欢争斗,没有对手,后宫的日子何其无聊。
只是,从没想过将皇帝列入斗争对象而已。
可惜天不遂人愿~~
此坑男主甚为bt,慎入,看痴情男主者,勿入,看虐男主
《云起》
她一向眼高于顶,可终有栽跟头的时候。
【现代文】
《挽回》
你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某人狂怒。
《八点半》
永远在八点半的时候打电话。永远约你在八点半。
为你建了八点半的星光。却等不来你。
爱情的过程,就是虐的过程,有自虐,有找虐,反正无虐不欢,这仿佛是川菜的花椒,一定要有一点 点,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
(女主之前有暗恋的对象,所以一再忽略自己的未婚夫,也就是男主。不幸在订婚那天,被男主在所有宾客面前拒绝。八年后,女主卷土回国,男主请接招!)
【奇幻】
《不如不遇倾城色》
汉代明月珰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状。
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
《孔雀东南飞》是一幅用文字展开的汉代画卷,那个叫刘兰芝的凄美女子的可怜遭遇,挣得了我们少年时的同情泪花,但我一直不理解她在被婆婆赶出家门之前,还要精心打扮,并念念不忘戴上自己的耳饰­——明月珰。那明月珰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宝贝呢?语文老师没有告诉我。
阅历渐长,耳珰作为汉魏时期的首饰标签更多地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如晋傅玄《有女篇?艳歌行》:“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南朝梁刘孝绰《淇上戏荡子妇示行事》诗:“美人要杂佩,上客诱明珰”;北魏王容《大堤女》诗:“宝髻耀明珰,香罗鸣玉佩”;更加深了我了解她的期望。
“穿耳施珠曰珰”,是我们可以找到的最早的定义,但两千年的名词解释缺乏科学的规范和科学的精神,依旧让我们一头雾水。还好的是两千年的美人预期到我们会有今天的疑惑,她们纷纷将自己的深爱之物带入自己的坟墓之中,让我们今天可以穿越时间的隧道,感受到她们当时的疯狂时尚。
汉代多厚葬,出土实物较多,一种近似现代腰鼓形状,长度在2-3厘米、直径1厘米上下的东西被考古学者指正为“珰”,或者称“王真(zhen,左王右真)”,昭然若揭,谜团终于解开。翻看《洛阳烧沟汉墓》的考古报告,就详细地记录了汉代琉璃耳珰“共有19件。可分为二种造型:第一型,器形圆,上端小,下端大,腰细,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这型共出土12件,其颜色有深蓝、浅蓝、绿数种,皆半透明……。第二型,中部犹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锥状,下端成珠状,身上无孔。这型共出7件,皆无色透明,质如今日的玻璃……”
明月珰的形制已经没有疑问了:两端大中间细近似腰鼓状。何谓明月呢?估计是因为耳珰多选用透明而富有光泽的材料制作而成,材质本身有明月般的光华,故称明月珰了。考古发现的耳珰多为琉璃、玻璃、玛瑙、玉石等。这些材质在打磨之后确实会有明月般的光彩,被称为明月珰,绝不为过。
对于汉魏时期耳珰的佩戴方式,美人已经灰飞烟灭,化作了青烟,无处询问,我们只好自己推测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以为耳珰中间有孔,可以用绳子穿过,系挂在耳垂下,或者发簪的尾端。其实不然,考证一下耳珰的造型和工艺制作,其实我们也可以明白一点,如果是直接用绳子系戴,就没有必要费时费力地将耳珰制作成两端大中间细的腰鼓形了,直接制作成圆柱形就可以了,也很美观制作还简单,让我们回到耳珰的最早的定义上来,“穿耳施珠曰珰”,耳珰的佩戴要穿耳,何谓穿耳?古人难道要在耳坠下部穿一个直径接近半厘米或1厘米的洞吗?这对于用激光瞬间在耳垂打一个针孔大小的洞,都会尖叫的现代人说,这是疯狂的,不可理喻的。有些学者也正是从这一点上误解了耳珰的佩戴方式。
但我们的汉代美女确实是这般地疯狂。耳珰两头大中间细正好合适穿过耳垂的耳孔,夹在耳垂中,前面考古报告中提到耳珰有两种形制,一种中间有孔,一种中间没有孔,没有孔的就是直接塞在耳垂中;中间有孔的耳珰,中心还可以穿根绳子,在下面悬挂其他装饰,如铃铛、珠玉宝石制作的坠饰,这种形式的耳珰又成为“珥”,日本学者原田淑人在《汉六朝服饰》中收录一帧耳珰的照片,注明为“王盱墓出土”,在这对耳珰的下部,系垂有一对小铃。
耳珰的起源和流行,现在大家多接收汉代刘熙的观念,刘熙在自编的名词解析辞典《释名》中如是说:“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也。”我以为这种说法不大可信,但被后世的儒家和理学家们接收,并广为传播,正是符合了他们的道德学说的要求,更甚者说“闭奸声,珰乱色”。耳珰从西域传来当是没错,我们今天看新疆以及敦煌留存下来的魏晋以及早期的佛教壁画,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天神(无论男女)或者信使他们的耳垂常被一种类似耳珰的环扩大,有甚者耳垂中穿过一个直径至少在5厘米以上的圆形耳环。
汉魏以来,佛教在中原流行,佛教壁画中传播的这种风尚,一定会影响到世俗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而佩戴这种夸张耳珰的习惯在汉魏时期流行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此外,至今在我国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妇女中,仍然有扩耳戴耳珰的风习,在非洲的一些土著部落也是如此,扩耳戴饰不仅是女士的专利也是男士的钟爱,他(她)们的目的是单纯的,就是装饰,是让自己更加的漂亮和更具魅力,能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与我们现代的时尚如出一辙,而与我们历史上的理学家所说“闭奸声,珰乱色”应该没有一点的关系,那是他们闭门造车的想当然。
盛极必衰,流行风尚在古代也是如此,耳珰在隋之后,进入唐代,少有人提及,出土文物也不常见它的踪迹,在流传后世的唐代仕女画和中原一带的墓葬壁画中(唐朝西域壁画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唐代的女性多不戴耳饰。虽然诗词中还有珰影绰绰,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春雨》中也作“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宋代词人李彭老的《四字令》:
兰汤晚凉,
鸾钗半妆,
红巾腻雪初香,
擘莲房赌双。
罗纨素珰,
冰壶露床,
月移花影西厢,
数流萤过墙。
虽然在文字中我们也还可以看到“珰”的倩影,但多是文人的追忆,现实生活中的珰影已经不是汉时的珰影,它已经逐步演化成另外一种耳钉的形式,穿耳的孔径已经缩小到现代人可以接收的地步了。如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有关于芳宫的金坠子的描述可见一斑:“右耳根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玉塞子,左耳上单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越显得面似满月犹白,眼似秋水还清。”这种玉塞子的耳钉形式,还保留汉代耳珰的遗传基因,并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