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西风

词义解析红旗漫卷西风;出于毛主席诗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是毛泽东同志1935年10月长征途经六盘山时所作的一首诗。
原文内容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大型文献纪录片片名:红旗漫卷西风

编导:姜云川、张建珍
摄影:罗矛、程默、张永、鲁明、韩克超
长度:50分钟
色彩:黑白
类型:大型文献纪录片
出品年:1950年
拍摄单位:新疆电影制片厂
内容介绍
1949年3月,毛主席向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王震布置了进军新疆的任务。此刻,国民党政府军新疆警备司 令陶峙岳和新疆省府包尔汉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担任我党地下工作的屈武和刘孟纯、陶晋初等,希望 他们能认清形势,走和平起义的道路。美国领事及艾沙等民族主义分子竭力鼓噪负隅顽抗。国民党军队中 的实力派马呈祥、叶成、罗恕人等要求进关与我军决战。马呈祥邀请陶峙岳参观他们的军事演习,陶欣然前往,还赠叶、马、罗文房四宝以联络感情,引起主张起义的参谋长、陶峙岳的堂弟陶晋初的不满。
王震立即部署了消灭敌165师,进而全歼敌38军的战斗任务。由于通讯联络中断,总部人员赴各地传达作战命令。
胡宗南部主力被消灭在扶眉的消息,传到了伊梨的新疆在区革命政府,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等领导同志欢欣鼓舞。艾沙等人煸动民族分裂活动,被主张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包尔汉挫败。美帝又策动艾沙等人去联合国民党中的顽固派搞新疆立。省府秘书长刘孟纯去军校讲演,抨击了国民党的腐败,遭到顽固分子的非难。坐在主席台上的陶峙岳不动声色,引起陶晋初的不满。
国民党驻南疆的副司令赵锡光是陶峙岳的好友,在军事会议上反对部队东调。马步芳的外甥马呈祥与叶成、罗恕人一伙极力主张进关参战。陶峙岳仍是举棋不定。负责后勤的郝家骏则表示没有运输车辆,力不从心。会议不欢而散。美国副领事马克南带了厚礼去见叛匪匪首乌斯满,鼓动它率骑兵切断解放军进疆的道路。特务夜鹰也催艾沙等人尽快到南疆搞分裂活动。固关战役,马步芳的精锐骑兵被我炮兵全歼。
电视连续剧作品名:红旗漫卷西风
电导演:王好为
类型:战争、历史
对白:普通话
颜色:彩色
地区:中国、内地
时间:1999
集数:12
演员:孙涛、吴京安、郑强、
内容概述
1949年我军挺进西北,和平解放新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 一历史事件空间跨度大,相关人物多,构成事件发展的因素纵横交叉,可以说 是“剪不断,理还乱”。而这部片子却很短,只有十二集,再加一个尾声。这 就出现了历史事实与艺术表现的矛盾。如果取材不全,就不能完整地再现这段 历史;如果艺术表现力不强,就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同。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导演确立了这样一个思路:简化事件过程,腾出空间写人物;简化人物的一般 描写,腾出空间写细节。根据这个思路,导演设置了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我 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残匪在大西北地区的较量,一条是我党领导的和平民主势 力与国内外分裂主义势力及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前者推动后者,如果没有我 军在西北战场上的节节胜利,马呈祥、叶成、罗恕人等国民党顽固派就不可能 放下武器,就不可能使分裂主义势力越来越陷于孤立;后者呼应前者,如果没 有我党在新疆领导的和平民主势力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也不可能在解放军 进疆之前使新疆获得和平解放。历史的逻辑与艺术的逻辑是一致的。编导抓住 了这两条线索,就抓住了历史事件的本质真实,同时也就抓住了艺术创造的纲。 抓住了这个纲,就能删繁就简,为描写人物腾出足够的空间。应当说,片子对 于人物的塑造是比较成功的。如王震的粗中有细、武中有文,陶峙岳的儒雅深 沉、处变不惊,刘长胜的忠诚质朴以及克服小农意识的心灵轨迹,都塑造得栩 栩如生,颇见光彩。而人物的生动丰满,在很大程度上则得力于细节的精心刻 画。例如第九集,王震向二、六两军的领导讲述他与毛主席一起观看京剧《古 城会》的情形,它不但揭示了王震热爱士兵、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来源,而且 烘托了毛主席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迷人魅力。这就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叙述事 件与塑造人物的统一,也是作品的真实性、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国画作品作者:胡良玉
作者简介
一九三一年生。安徽人。擅油画。北京军区京剧团。曾入东北鲁艺学习。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舞美设计、舞美队长。作品有油画《领悟》、《第一次实习》、《香山金秋》、《红旗漫卷西风》,国画《山雨溟蒙草色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