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苑村
概况仙苑村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安溪县城厢镇,在镇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蓝溪注入晋江西溪处。村委会设在仙苑街,辖6个自然村。该村地势较平坦,古时建有码头,为商品集散地,直至1957年前,曾是热闹街市。相传南宋理学家朱熹因事来安溪,曾在附近的薛坂溪边游览,有感于当地景色幽美,手书“仙苑”两字,其大盈尺,镌刻在四尺多高的石碑上,下署“晦翁书”(后人加镌),竖立于薛坂溪边,该地遂以碑得名。此碑后沉入溪中,至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为渔人捞出,移入仙苑码头。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考亭书院建成后,石碑移入书院敬业堂中,民国期间再迁回原地。碑的背面有记,全文为:“此碑原在薛坂,相传没潭中,每夜有光,渔人以为怪,探得之,乃出置磐石上,其渡遂以仙苑名。丙申,书院成,徙此。 邑令曾之传记。”清乾隆《泉州府志·考亭书院》也载:“仙苑石碣,高四尺许,镌大如斗。缺书者姓名,或以为文公笔。旧沉于薛坂渡。明隆庆间,渔人得之,置溪岸。今移立于此。”关于此碑有许多传说。“仙苑”碑移立考亭书院时,人们相传拓此碑悬于室内,可免火灾之患,保庇全家平安,但须加盖“安溪”、“晋江”二县篆及“泉州”府篆,始能效验。因有“溪”、“江”、“泉”字皆从水,以圣人之神力,辅以三江水,有什么火不灭?故此碑有许多拓本,人们及海外侨胞均十分喜爱。清末时,安溪县把总河南人何玉田退休后,曾藉拓印“仙苑”碑字维持一家生活垂30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该村梁国宝登进士第。新中国成立后,1981年在清溪上兴建通往凤城镇吾都村的仙苑大桥,2000年开发德苑工业园。2003年建设城区二环路,经过该村,该村已纳入城区范围,原自然村落将随之改变。村里有清代梁国宝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民主要为梁、陈、张姓。[1]
梁国宝以孝德闻名于世据记载,梁国宝是仙苑村梁式第十一世祖,字鼎文,号屺亭公,康熙三十九年考上进士,授文彬郎,任广东潮州府镇平县县令,以孝德闻名于世。
梁国宝到任之前,当地贩卖私盐成风,屡禁不止。梁任镇平县县令后,采取强硬措施,给贩卖私盐行为以重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梁国宝的妻母是当时“贤良淑德”的代表。“模范母亲”、“模范丈夫”加上“模范妻子”组成了一个“模范家庭”,为当时的老百姓广为传颂,康熙皇帝对梁的治盐功绩和孝德之名也都有所耳闻,于是便有了康熙四十二年的两道褒奖圣旨。
后来,由于不愿同流合污,梁国宝得罪广东道台,受到排挤打击。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再次下诏,为梁平反,且官升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