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概况

鸿福村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安溪县蓬莱镇,在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处,海拔325米。当地李氏先祖从龙涓宏坑港头徙居崇善里谷山(今官桥镇内村村),再析居该地。为缅怀原发地,取名鸿卿,俗称衡坑、横坑,后改为鸿福。村里有西墘溪、大婆溪和三林磜溪。村委会设在格仔尾,辖20个自然村。清时,不少乡亲移居新加坡等地。村民主要为李姓。[1]

安溪县蓬莱镇鸿福村委会概况

【地名含义】

鸿福古称鸿卿,在初级社鸿卿、福黎溪、洋山三社合拼一个大队,后分开时各出一个字,鸿卿改为鸿福,福黎溪改为福洋,洋山改为植洋,由此得名。鸿卿从此改为鸿福,别称“鸿卿”。

【历史沿革】

明清属修仁乡崇善里。民国三十五年属蓬莱乡鸿福保。1952年属第三区鸿福乡,1958年成立蓬莱公社鸿福大队,1984年改为鸿福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鸿福村位于蓬莱镇政府所在地偏东边5公里,东临竹林村,西连植洋村,南连登山村,北连岭南村。政府驻地鸿福格仔尾。

【人口、土地面积】

现鸿福村全村人口近2800人,700户左右,24个村民小组。全村区域约有面积3平方公里,山地4000亩,耕地1000亩。后墘、北墘角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红军活动的据点,革命的圣地。

【村容村貌】

鸿福村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侨亲近20000人,侨亲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慷慨解囊,兴建红星大桥、鸿福学校、礼堂、三世祖宇、公路、济山庙、安溪敬老育才基金楼等公益事业,造福村民,现村各角落水泥路基本通车,交通便捷。

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引进多种种植的农作物,引进农业结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和市场的理念进行多样性的农业生产,农业增收和致富之路越走越好。在2008年村生产总值近1428万元人民币,人均纯收入近5100元,村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满信心和希望,村的面貌始有改变。

【其他信息】

公路

标准名称

鸿福公路

别名

简称

设立年份

70年代初

起点

岭南村

止点

鸿福村北墘

长度

5公里

路面质地

水泥硬化

道路等级

乡村3级

宽度

5米

沿途重要地物

村委会、卫生所、学校、三世祖

始建时间

1966年

建成时间

2008年冬

途经行政区

鸿福村

地名含义

早时只有一条人行小路,海外侨亲热心捐资兴建公路。

历史沿革

随着社会进展,1991年春海外侨亲踊跃捐资修造水泥硬化路面。

其他信息

2007年冬,政府重视,乡贤热心,进到水泥路面拓宽2米,水泥路面硬化。

桥梁

标准名称

红星大桥

别名

溪南大桥

简称

所在河流(道路)

溪南村溪南溪

最大载重量(吨)

5

长(米)

40

宽(米)

5

高(米)

10

最大跨度(米)

结构

石拱

始建时间

1966年

建成时间

1968年秋

所在行政区

鸿福村

地名含义

鸿福村于1966年文革期间因反三封破四旧易名为“红星大桥”,贤人海外侨亲捐资而建,所以命名为“红星大桥”。

历史沿革

其他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