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扁鹊见秦武王
【简介】作品名称:医扁鹊见秦武王
作品出自:《战国策·秦策二》
作品作者:不详
作品体裁:历史散文
创作年代:战国
【原文】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2]
【译文】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无知的人一道讨论,假如像这样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2]
【提要】熟知的许多人物都在《战国策》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诸如鲁班、扁鹊、墨子、荆轲等等,不过这里记述的是他们在口才、政治谋略上的事迹和贡献,也很值得人玩味。[2]
【评析】医人和医国虽然不同,但在听取专家意见,不胡乱采纳纷扰的意见上是一致的。行事施政时最忌讳不能果断决策,而果断决策的前提就是要听取最合理的各种建议,如果有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建议,那么决策起来就比较容易,最可怕的是乱听建议、听一些专业不对口、对问题知之不详的人的胡说八道,那么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专家有专家的资历和优势,他们是花了数十年的工夫在一个问题上研究,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可笑的是有些人一旦一个人成名了,他就什么都通了。电影明星就应该演电影,但社会上叫他处理国家大事的有之、搞地产开发的有之、教学育人的有之,可见非理性因素在人们处理问题时影响的确很大。[2]
【相关人物】

扁鹊[3](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又号卢医,勃海郡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县北)人。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由此可见,“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