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市大安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大安镇历史悠久,今辖之陆军村环珠寨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所置安陆县之县治。因镇内各寨门、巷口的名称均带“安”字,后人取“大家安居乐业”之意,而得名“大安”。

陆丰市大安镇

大安镇位于螺河中下游,陆丰市北部,东接八万镇,西邻西南镇,南连河东镇,北靠陆河县。全镇总面积93.5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人,辖17个村(居)委会。(包括大安墟 梅林村 安博村 博联村 安乐村 石寨村 南溪村 安慰村 陆军村 安北村 磁西村 东七村 东莞村 旱田村 博贝村 河二村)。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489万元(2000年)。

大安镇交通方便,省道陆五公路横贯全境,实现村村通公路,水、电充足,通信发展迅速。集市贸易兴盛,是陆丰市与陆河县间的商品交流中转站。 商品农业发展迅速,是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农村大镇。全镇拥有粮食、水果、林业、大蒜生产基地。其中,作为广东省“一乡一品”的大安蒜头以“粒大肉厚质白、辣味适中、易脱皮、

陆丰市大安镇
现代大安人民住的房屋(我家阳台照的)

含油量高”的特点而名闻遐迩。此外,大安镇炎城剪刀厂生产的正正上牌剪刀,具有刃口锋利、造型美观、实用大方、不需电镀、不易生锈等特点,远销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6个省、市。

该镇自然资源丰富。有牛角隆、三溪水两座中型水库,蓄水量4656万立方米。高岭土储藏量达4000万吨,且品位高,各种元素成份齐全,极具开发价值。 大安镇文物古迹多。灵泉寺,位于大安镇压东南的石崆峒山,距镇城区3公里,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此处山水清幽,古木怪石多,是游人的好去处。唐代安陆城故址,位于大安镇环珠寨村。

大安文化艺术1. 大安“八仙八骑”--八兽大安“八兽”,是“大唐文化遗存”的一颗明珠。

据原汕尾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周波和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任大安镇镇长的李镇水两位老人考证:大安“八兽舞”源于唐武德五年安陆县奠基庆典,时人以“八兽”出贺。由于“八兽”造型逼真,气势非凡,被视为吉祥之物。之后,大凡大型庆典,必出“八兽”。大唐遗风,绵延千余年,流传至今。道教始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并延续于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视为汉人的宗教而受到压制。“八仙”属道教人物,唐朝已有 “八仙”传说,但并没有“八仙骑八兽”的出现,至宋时“八仙”才定形,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八仙骑八兽”的模样了。

“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只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上进行表演,故也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依据各仙座骑及表演时的出场顺序分列如下:一是汉钟离骑麒麟、二是吕洞宾骑雄狮、三是韩湘子骑绵羊、四是曹国舅骑青牛、五是李铁拐骑猛虎、六是张果老骑骏马、七是何仙姑骑福鹿、八是蓝彩和骑大象。

八兽舞是广场舞蹈表演的一种形式。

表演形式主要有“跑、跳、拜”三种。“八兽”造型古朴,表演起来形神兼备:麒麟雍容富贵、狮子耀武扬威、大象慢条斯理、绵羊纯善可亲、鹿悠然自得、马矫健昂扬、青牛憨厚可爱、虎威猛可惧。

八兽外形庞大,如老虎,身长9米,体宽直径1.5米,高近2米,重150多斤;外加仙童体重,总重量超200斤。如此庞然大物,需靠多人协力才能进行表演。

表演时每只须配身强体壮者6人,由两人一前一后在兽体内抬着,由于看不到外面路况,须靠外面四人分列两侧指挥,分三班轮换,另加一扮仙人儿童,共7人,八只计56人。外加一人持叉开路,武畔乐队5人(鼓手1人,号手2人,锣、钹各一人)和带队、后勤人员总共计70人。每次出演可谓兴师动众。

陆丰市大安镇

“八兽”巡游,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夹道争观。虽有舞着“铁姑叉”的“开路神”,腰束红巾,龇牙咧嘴,不时左、右、上、下各刺三下,以示开路,但还是造成交通阻塞,以至“八兽”队伍进退不得。这时,“八兽”中的猛虎、大象开始出列跑起来当“开路先锋”。几米长的象鼻能伸能缩,出其不意,伸向围堵人群,尤其是一丈多长的虎尾,甩起来虎虎生风,无人不怕,围观者霎时如浪涌般散开,惊叫声、欢笑声此起彼落。待众人让出道来,大象、老虎才重新归队表演。大概是老虎的威猛最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有人将大安“八兽”说成“大安墟弄大虎”。

据传,旧时大安墟有一“官奶”,平时耀武扬威,刁钻刻薄,众人皆厌。“八兽”表演者约好在游行时将她“教训”一番。及至街上,见该妇站在前沿,瞅准时机,将象鼻对准该妇胸部,猛力一击,官妇当即四脚朝天,众人大笑不止。该妇气愤归家,哭诉丈夫,要报“一鼻”之仇。官绅扬言要报复。其手下提醒说,此去奈“更寮脚”如何!?只好作罢。

旧时大安墟各社头成立“约馆”以保平安,民间称“更寮”。有东约馆、西约馆、南约馆、北约馆等“四约四馆”。“八兽”均分四社头,每社头两只。西社为青牛、老虎;北社为麒麟、象;东社为狮、绵羊;南社为马、鹿。从制作到表演各项费用均由各社负责,故八兽出演又叫出社。

据长辈介绍:各社头分若干“福户”,大都选择宫庙作议事地点。如西社北新街(包括米街、周厝巷、松柏篮)聚于松柏篮埔帝爷公庙;福新街(纸街、后街、堀仔尾)聚于妈祖庙;北社寨内肚(扶安寨)聚于大杜爷庙;南门町聚于石榴脚;东社潭仔墘聚于榕树脚伯公庙;吴厝内聚于辗师爷庙(原东约馆);南社中街聚于佰公庙,桅仔园聚于关帝庙。

旧时大年初一、初二、初四三天,“八兽”必须游行。另外,正月二十为

陆丰市大安镇
文化庆祝

大安社日、五月十三松柏篮埔做大戏、九月初九帝爷寿诞和逢十年或五十年大庆,“八兽”都出社巡演。

海陆丰唱曲舞狮保存着一套礼让体制习俗。唱曲属文、舞狮属武,文大武小,“文武”路上相逢,狮队须为曲班让道先行。狮班中有龙狮、狮夷、蛤仔狮、盖仔狮等,其中以盖仔狮为尊。唯“八兽”地位特殊,唱曲、舞狮班路上与之相遇都要让道。大安“八兽”曾到陆城及沿海乡镇巡演,所到之处,群众在街边村道、巷口家门设香宴迎接,炮声不断,家长率众眷顶礼膜拜。

抗日战争时期,大安“八兽”成了宣传抗日的有力工具,多次参与宣传抗日的游行集合,“八仙骑八兽,鬼子亡金秋”的童谣与《救国歌》响遍大街小巷,大安人民纷纷以各种形式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八万学生从军去”口号的感召下,大安青少年纷纷加入曾生领导的东江抗日纵队。1945年8月15日(农历七月初八)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受缴械时间恰是立秋之后的第7天,大安人说这应验了“鬼子亡金秋”的童谣,更把“八仙八兽”当成“圣物”,8月22日“八仙八兽”出现在庆祝抗日胜利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解放以来,“八兽”多次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成了对外文化交往的“名片。”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汕尾凤山妈祖庙会、碣石玄武山庙会、陆丰市建市庆祝大会、东海镇迎仙桥重修落成剪彩等大型活动都活跃着“八兽”的身影。

“八仙八兽”亦曾蒙受“奇冤”。第一次大革命失败,是年正月白军进入大安境内,同年农历二月初八,“八兽”被迫作为伪政府的反动宣传工具。之后,恢复正月二十正常出社。1958年冬,大安区政府在大安田心仔召开万人会议,成立大安人民公社。大安“八兽”参加祝贺。公社一干部硬说“八兽”是伪军的、反动的,便一刀砍掉“八兽”,使大安“八兽”长时间“隐居江湖”,直至拨乱反正后的1979年才重现于世,参加国庆大典。

“八兽”舞历来是大安人最为喜爱的民俗节目之一,李镇水老人介绍了旧时大安“八兽”表演情况。

陆丰市大安镇

出社前,“八仙”穿戴上相应的服饰后由化妆师根据角色绘上脸谱。 “八兽”表演者穿上草鞋。据说,草鞋可以辟邪,底加皮革,上大铁丝,不怕玻璃铁钉,和着鼓点,踏地有声,因有“六耳”,俗称“六耳鞋”。各切准备就绪,汇集于北社帝爷公庙前,即现在的大安镇文化广场,举行“化眼”和“点睛”的仪式。

广场上早已设好神坛,“师公”(“师公”即指道士)开坛设法,办符开光,“八兽”架在木椅上按大小一字儿排开(各种狮表演前都是放在地上,只有“八兽”架在木椅上),“八仙”站列一旁。

“师公”办符开光后,还要表演“上刀山”、“过火海”等节目,接着为八位仙童“化眼”,道士口中念念有词,用柳枝将符水洒在八位仙童身上,这叫“化眼”。意即此八童非童也,乃真“八仙”也,是八仙的替身和代言人。

接着,道士手提朱笔,口中念念有词,依次在八兽眼中各点一笔,这叫“点睛”。意即此时起,此八个庞然大物即八仙所骑之神兽也。

据老人说,没有通过“化眼”和“点睛”的“八仙八兽“,不是真的“八仙八兽”,通俗地说,它们就没有法力为民赐福和驱邪了。

仪式完毕,接着进行巡游表演。旧时大安有四大宫庙,分布于四社头,八兽每到一社,必先参拜。大型的节庆还有其他的表演队伍参加,执大旗、扛排风、挑花篮、精彩纷呈,奏八音、办土景,一路浩浩荡荡。首先在玉虚宫参拜元天上帝后,从广场出发,主要路线:南门町→扶安寨→打铁街→篮箖大巷→周厝巷→米街→堀仔尾,参拜妈祖;又经后街→中街→鱼街→围仔,参拜华光爷;再经油车头→街仔顶→猪仔街,参拜碾师爷;最后经石榴脚→上五宫→重回广场帝爷宫。此时,已周游大安列街列巷。

各社头有专门制作“八兽”的艺人,他们对各兽的制作各有所长。据知情者说,近代的制作艺人有:西社的康娘桂、陈荣制作青牛、林子付制作猛虎;北社的黄标制作大象,杨贵之父制作麒麟和雄狮。“八兽”个个都是庞然大物,制作耗时耗资。因室内空间限制,只能分解成各部位制作,出社时才组合而成。制作材料有竹、木、麻、铁、布等。

据艺人李成介绍,“八兽”头部制作先用竹片、铁丝扎架,再用猪血料糊牛皮纸,最后上色彩绘;体部制作先制好长方形木梯,前后装置扛八兽的扁担,中间上置一小凳及扶木,用竹篾均匀固定在木梯上,形成圆柱形兽体,之后,在上面披上麻袋布,再披上用布缝制的各种兽皮,最后根据兽体外观彩绘即成。各兽制作稍有差异,如绵羊,还要粘上棉花,猛虎尾巴的长度等于虎的体长,内用长竹片、大铁丝绑制,使之在游行时能不断的颤动。大象的鼻子要能伸缩自如。总的一句话,八兽的制作,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转述)2. 大安镇南溪滚地金龙

陆丰市大安镇

根据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南溪村老人黄天枢藏书中的记载和部分知情者的叙述,“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后来由该村的金龙艺师、传统武术师传到陆丰潭西镇深沟村,大安镇的安博、下安联、顶潭、安塘村,西南镇的两军、下村,陆丰城东镇的上神山村等地。

陆丰市大安镇

南溪村“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龙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曲牌。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

1996年,南溪村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滚地金龙被编入《中国舞蹈志》,并在国家和省级地区的重大活动中多次获奖。

滚地金龙之海城高跷

“龙”自古至今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民间传说、古代建筑、文艺

作品或饰物中,均记载和镌刻着它的形象。广东陆丰市大安镇南溪村向’89广

陆丰市大安镇
黄锐胜

东欢乐节献演的《滚地龙》,就是以龙为特色的广场艺术。顾名思义,它是在地

上翻滚起舞的道具舞。龙头用竹篾精工扎制,蒙以绢纱和纱纸,再绘彩点金,龙

身用丈余长、两米宽的布制成龙被,再在上面点彩描鳞,末端绘制龙尾,便告完

成。表演时,锣鼓击乐奏起,两人分别钻入头尾,互相配合席地伸缩翻滚,舞蹈

造型动作栩栩如生,十分动人。

关于《滚地龙》的历史,在民间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在南宋时期,陆丰市

大安镇南溪村黄氏始祖黄簪善身任高宗皇帝大臣,当时朝廷昏庸,国运不佳。黄

簪善为了整纲肃纪,振兴国运,微服出访。一天,在民间偶得《地龙腾飞图》,

甚为欣喜,遂描图献帝,高宗皇帝见图顿开茅塞,从萎靡中醒悟,龙颜大悦,表

示要整纲兴国,即命黄簪善按图制龙编舞招福纳祥以转国运,并谕示每年春节演

舞祈祝国泰民安。自此,《滚地龙》在南溪村沿袭盛传,成为黄氏闹春的传统保

留节目。据传,在宋、明两朝,该村《滚地龙》曾被召进京城演舞。

1984年《滚地龙》被发掘出来,引起省、市、地、县文化部门重视,并

组织人力对其历史沿革、形式和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整理。按“古为今用,推陈出

新”的原则,在退休老师黄天枢的指导下,将该节目重新结构为:开场见礼、打

回巡洞、游龙戏水、伸筋洗鳞、蛰伏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等8

个舞蹈套路。整个龙舞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气氛热烈,场面壮观,把地龙戏水

,驾云腾飞的形象刻画得活龙活现。该节目曾参加1986年全省民间音乐舞蹈

比赛获优秀节目奖。同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三等奖。

辽宁的《海城高跷》曾于1988年南来广东欢乐节演出,它以欢快的节奏

、奔放的表演、粗犷的风格,给羊城观众下深刻的印象。本届欢乐节,《海城高

跷》再度南来献演,使羊城观众有机会再次欣赏这一充满辽南浓郁乡土气息的民

间艺术风姿。

你看,鼓锣声中,那身穿各式彩服,脚踩木制高跷的舞者在头跷的带领下,

正自由自在地跑出各种阵式:先是二龙吐珠、双龙摆尾,继而走八字、叠罗汉,

表现出人们欢庆丰收、喜迎新春的心情。突然,伴奏鼓乐的节奏变缓,高跷表演

转为一组组双人舞,层次分明地展现出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中的曲折和情趣。通过

抢手帕、丢扇子等生活细节和演员细腻的表演,生动地塑造出各种人物的不同个

性。接踵而来的是三人舞,幽默、逗趣,最后是群舞,显得火爆、奔放。而穿插

其间的“龙凤船”、“跑驴”、“猪八戒背媳妇”等根据传统节目创新的道具性

舞蹈,结构简练,情节曲折。整个《海城高跷》的表演真是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海城高跷》源远流长。300多年前,海城便有了踩高跷浪,喜迎佳节的

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该节目1989年曾代表中国参加了维也纳国际民间艺术

节,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据该表演队的艺术指导姜素芬介绍:这支《海城高跷》表演队伍来自辽宁海

城牌楼镇,24个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2岁。他们的表演谐趣活泼,技术娴熟,

不但对于老一辈民间艺人所追求的稳、扭、浪等基本风格掌握得很好,而且在此

基础上着意创新,使之节奏更紧凑,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年青人的蓬勃朝

气。

春节前,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组来到陆丰市大安镇南溪村时,全村男女老少倾巢出动,足见滚地金龙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村委会主任黄智攀和村文化站长李忠,忙着把滚地金龙得过的奖杯摆了一桌子,有15个之多。

说话间,就在祠堂前的地坪上铺起了地毯,又把龙衣铺在地毯上,这条龙是爬在地上舞的。舞龙头的是黄智亭,20年前参加过国家艺术节,拿过大奖。他伏下身体,钻进龙衣,捧起龙头;舞龙尾的是黄钦胜,他一爬进龙尾,两个人变成了一条卧地龙。龙头开始在地上慢慢摆动,龙身渐渐扭成一团。突然它倏地往前一蹿,变成一条神采奕奕的游地长龙。只见龙头时而昂首前进,时而回头顾盼。它眨眨眼,伸伸舌,晃晃耳朵

陆丰市大安镇
金龙队

,犹如真龙降临。围观的人们精神大振,拼命鼓掌。那龙得到鼓励,一圈一圈在地上打滚,又平地往上一跃,大有翻江倒海的气势。

黄钦胜是舞龙队的队长,龙舞的第16代传人。他说,村人舞滚地金龙的传统,源于南宋。当时族中有个人在朝廷当负责娱乐节目的大臣,为了取悦皇帝,就把家乡的龙舞向皇帝绘声绘色地推荐。皇帝大感兴趣要看演出,大臣马上召集家乡人训练。本来龙舞是跑动的舞,但是考虑到皇帝位于九五之尊,是坐在高处往下看,需要新创一套适合从俯视角度来观赏的动作。于是,这位大臣就创造了伏地而舞的龙舞———滚地金龙。滚地金龙在南溪村传了17代,目前已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程序。

2005年11月,黄钦胜带队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节,拿了金奖回来。现在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到处去演出,目的是把滚地金龙的影响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

大安镇方言大安镇分布着不少种方言,有源自闽南漳泉地区的闽南语,本地人一般称为福佬话。还有客家话,军话等方言。

大安镇的福佬话在海陆丰地区来说是非常典型的漳州腔闽南语,一般的大安人听得懂绝大部分的漳州话,厦门话,还有台湾话。因为这些地区的方言都是跟漳州话有着比较高的相似度。但是因为陆丰,海陆丰在外面挂着汕尾的名字。往往外地人会把包括大安人在内的海陆丰人认为是潮汕人。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大安福佬人的祖先多是来自漳州,莆田一带。而且时间并不很长,再加上比较闭塞,所以大安福佬人的口音还保持着非常原始的漳州腔闽南语的特色。例如“龙,宫,菊”“酸,饭”等字的读音都与漳州一致。不单单是字眼读法,在语句的声调上也跟漳州一带的方言相似度上非常高。大安美食油炸圈

一种利用平底勺子油炸成的美味食品,口感香脆、外脆内软。先是用平底勺子捞起足

陆丰市大安镇

够的面粉与水的混合白浆,浆中放有葱。再放到锅里油炸,平底勺子上端有个折弯的小勾

,可以油炸时挂住。这样也省了用手端起来的劳累。锅上有个占锅五分之二大小的铁丝做成的网,用来放已经油炸好的油炸圈。蘸上一点蒜头油更是如虎添翼!凡是陆丰内外的人应该都会吃过。

油炸好的油炸圈外表金黄,有黑葱(是因为油炸了才变黑的)点缀在外,人人见了也不得不迫不及待的掏出钱来买几个,但价格每隔几年都在上涨一次,小时一毛一个,现在五毛才两三个!除此之外还有炸莲藕等。当地人称之为“gia吨吖”。

但是在平时并不常见有的卖,只有在一些地方表演正字戏时才会有。还真是会“趁火打劫”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