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学
版权信息书 名: 生活哲学

作者:杨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
ISBN: 9787801904843
开本: 16
定价: 68.00 元
内容简介本书从“生活哲学”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生活哲学”的创新命题。在此基础上,多维度的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辩证思考,试图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作者简介杨楹,1964年9月生,四川省中江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现为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制度伦理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精神的脉络——思维方式的历史研究》1部,合著《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经济哲学导论》等5部,发表论文40余篇;2003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多次获得优秀科研成果奖。
目录序
代前言哲学的生活归宿——对“发展与繁荣哲学”的反思与追问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生活哲学
第一节营造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生活的意蕴与生活方式的嬗变
第三节马克思生活哲学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两种生活思维之比较研究
第四节生活哲学的对象和方
第五节马克思:生活与哲学
第六节论马克思生活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
第七节论马克思哲学中“生活”的意蕴
第八节生活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
第九节生活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十节生活哲学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
第十一节生活哲学视野中的邓小平理论
第十二节马克思的生活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的对话
第十三节哲学的生活归宿
——对“发展与繁荣哲学”的反思与追问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第一节解读“马克思哲学观”的维度
第二节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立场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与社会发展理论
第四节从费尔巴哈、赫斯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形成图谱
第五节现实主义还是抽象的唯物主义
第六节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哲学思考
第七节历史哲学研究对象的逻辑演变
第八节略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框架
第九节论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性
第十节马克思的实践理性视角的形成
第十一节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第十二节哲学史上的主体与对象关系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第一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范式”的比较
第二节创新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原则
第四节做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者
——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第五节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与路径
第六节从“阶级的真理”到“个人的真理”
——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
第七节真理的含义与类别
第二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第四章政治制度伦理研究
第一节伦理框架下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政府权力观的伦理追究
第三节论非道德主义的政治伦理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不可或缺之维
第四节权力伦理:政治制度建设的价值指向
第五节执政能力建设的伦理取向
——兼论执政合法性
第六节交往实践·制度·政治文明
——兼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七节论道德政治功能的恰当定位
第八节腐败之因及其治理之道
——兼论政治制度伦理
第五章小康社会与政治文明
第一节小康社会与文明转型
第二节论“小康社会”中的“政治文明”建设
第三节“文明的政治”所蕴涵的思维方式
——兼论政治文明与文明的政治的区别
第四节公共领域与小康社会
第五节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可能性与限度
第六节合法性危机,还是合法性希望
——关于意识形态重建的哲学思考
第七节“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第二次革命”的统一
——论邓小平关于改革本质的思想
第八节行政属性的历史演变
第九节“造假行政”的体制及文化分析
第十节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五大特征
第六章民主与法治
第一节民主与法治: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第二节论法治行政意识的内涵和国民法治行政意识的不足
第三节论依法治国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第四节加入WTO与我国行政运作的法治化
第五节合法政治参与的现实条件及其构建
第六节民主化模式探微
第七节论古希腊怀疑主义者对民主的正面影响
第七章“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
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官文化”的理性批判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价值功能的一种可能性解读
第二节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性质
第三节“三个代表”与党的本质
第四节邓小平的“错误观”初探
第三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第八章经济哲学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经济哲学之我见
第二节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观辩证法
第三节试论人类经济历史发展过程的波形路径
第九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哲学探究
第一节价值性:透视两种经济体制的新视角
第二节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性
第三节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论
第四节社会主义本质在发展中的双重转型
第五节商品三因素论
——正确理解商品二因素理论
第六节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第十章经济周期性震荡与物质文明研究
第一节经济震荡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论发展与代价的关系
第三节冲破自我藩篱回归精神原则
——大卫·施沃伦“自觉资本主义”企业模式浅析
第四节中国加入WTO的文化思考
第五节三代华人企业家伦理及其对华人企业的影响
第六节试析社会物质生产的文明
第七节略论经济与伦理张力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