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师范学校
源远流长育师情
南平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65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学校创建于抗日烽火连天的1937年,其前身为福建省立顺昌简易师范学校。1940年迁址沙县,此后创设泰宁分校,合并南平女师。校址几度迁徙,校名数次更易,师生辗转流离,但始终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奋然前行。1951年迁至南平剑津公园(今剑津中学校址),正式更名为南平师范。1957年才最后迁到现址。文革期间曾改为南平三中,1978年8月复办师范教育,先后设置了普师、英语、音乐、幼师、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
数十年的风雨历程,几代人的薪火相传,使学校积淀了丰厚的办学经验。特别是复办师范以来,该校不断探索教育改革新路,面向农村,开门办学,面向未来,加速现代化进程。先后与华东六省一市的上海第六师范、南京晓庄师范等校建立了教育科研协作关系。1989年被确定为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0-1994周期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农村实际,有着浓郁农村师范特色的办学模式,构建出新的适应于培养跨世纪师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课程体系,实现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所培养的学生“专业合格、特长突出”,毕业生不仅专业技能较强,而且爱教乐教,成为新时期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
创办以来,南平师范为社会培养了两万多名师范类毕业生。毕业生的足迹遍布闽北,远至东南沿海。在师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模、省先进教师、闽北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特级教师等教坛英杰。大多数毕业生扎根农村,志在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支撑起闽北小学教育的一片蓝天,为学校赢得了“闽北小学教师摇篮”的荣誉。部分校友在政界、商海和其它社会各界施展抱负,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爱国乐教做师表,富闽兴邦育园丁”,这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1995年视察南师的题词,也是该校65年来笃志办学的真实写照。
三载改制抢先机
1999年,是南平师范办学历程中承先启后的转折之年。为了顺应中师教育结构调整,这年4月,根据南平市政府的决定,学校改办高级中学。
面对历史性的挑战和机遇,该校领导班子未雨绸缪,谋划在先,动员在前,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先行”的策略,要求全校人员更新观念,形成共识,使改制工作有序、高效地展开。学校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办学第一资源,要提高办学质量,必须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他们在吸收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和外地优秀教师加盟学校的同时,坚持用好现有教师,在使用中培养,为他们多方创造继续教育的机会。学校十余次选送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省内外参加培训进修,并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先后有7名教师完成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目前部分教师还在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个体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学校的整体实力。 针对学校新教师多、长期从事师范教学教师比例较大这一现实,为使学校改制少走弯路,从1999年夏季开始,该校制定了一系列有计划的师资培训。1999年暑假,全校教职员工取消假期,学校聘请师大附中、福州一中、福州三中等10多位有关学科名教师到校授课,请他们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帮扶学科教师,并请他们听课,评点教学。半年下来的三轮培训增强了该校教师适应高中教学的能力。随后的三年里,学校又分别延请本市知名中学经验丰富的学科教师到校讲学,传经送宝,还分批分期输送各学科教师到市内外兄弟中学去取经学习,汲取教学营养。这一系列举措,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校领导提出抓好备课组长、班主任和班干部三支队伍建设,以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三个支柱,形成管理网络。学校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一系列适合高中教育的教职工量化考核措施,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改制三年来,学校领导团结协作,基本没有节假日,全校师生卧薪尝胆,顽强拼搏,走实干兴校,质量兴校之路,狠抓基础学科,抢占英(英语)机(计算机)制高点。教职工把几十年来形成的南师亲和力作为最可宝贵的财富,化作一股爱校如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每天早读、晚自习,教室里处处是教师忙碌的身影。他们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在校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以会考促高考,取得了良好成效。2000年,首次参加全省地理会考,即取得了合格率全省第19名的好成绩。三年改制,显示了该校雄厚的教学实力。改制以来,该校多方筹集资金,建设了1万多平方米的科技图书综合楼,建起了千兆校园网,添置数百万元的图书仪器设备,学校硬件建设跻身本市同类学校前列。由于办学实力的增强,2001年学校先后成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福建师大教育实习基地。
办学改制工作总是千头万绪的。最后两届中师生怕在改制过程中成为没人管的“弃儿”,加上这些年师范生分配工作难,思想情绪难免波动。对此,学校提出了“强化高中、稳住师范”的原则,中师教学和管理工作依然稳健进行。与此同时,学校增设了大专自考辅导课程,鼓励师范生报考,以提高竞争力和就业率。三年来,有90%以上的师范生报考高教自学考试,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前拿到了大专文凭,大部分学生只要再考一两科就可完成大专学业。2001年就有三位学生考上了本科院校,今年还有一部分学生参加高考。仅2002届师范毕业生就有110多人获得小学英语师资上岗证和小学信息技术上岗证。学校还多方寻找机会,帮助毕业生推荐和联系就业单位。良好的服务和健全的管理,使97、98级400多名中师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改制三年,“一校两制”的运作获得了圆满成功。
育德树人声名扬
多少年来,南平师范总是以精心设计的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给师范生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无论是教、学、做三者合一的“行知周”,还是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小学生“交朋友”,总是搞得有声有色。学校利用音乐和美术教学特长,成立了管乐队、舞蹈队和合唱团,每年组织各种节庆文艺活动,校园艺术氛围相当浓郁。“生生有乐器、班班有乐队”,就曾是南师的一大办学特色。每天晚自习前和每年“一二九”校庆活动,校园里总是歌潮如涌,此起彼伏,歌声唱出了南师人的豪迈激情和奋发向上的力量。在延城举办的各种文艺汇演中,南师的节目总是别具一格、令人难忘。从该校兴起的宿舍文化以及校园净化、美化、香化活动曾风靡一时,整整熏陶了一代南师人的心灵。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学生书法、绘画、各种小制作、口语训练、演讲等多种竞赛活动是那样热火朝天。学校还曾在全地区6个县(市、区)设立了7个农村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师范生下点帮助布置校园、教室和教研组,并为当地农民开办夜校,体验教师工作的甘苦。通过上述活动,未来小学教师的基本功得以强化,学生的美育、德育和集体协作精神得以升华,学生毕业后进入岗位很快适应教学,相当一部分成为当地基础教育行业的佼佼者。
改制以后,学校秉承师范办学的优良传统,以创新精神提出“立人先立德,成材先成人”的教育思想,立足于今天的成人,把握住明天的成材,着眼于后天的成功。他们探索出一套适合高中学生心理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新路子,那就是以各种恰如其分的载体让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在集体主义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建立业余党校和业余团校,定期开办党团知识学习班、学生干部培训班等,依据《学生德育层次目标纲要》,有计划地安排“爱我祖国”、“让青春闪光”、“自强自律,加强修养”等主题班会,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和熏陶。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校领导或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干部代表进行充满激情的“国旗下的讲话”;经常举办演讲赛、诗歌朗诵会、大合唱和文艺汇演等。为使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学校举行“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和校园督导等活动,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争当文明人的良好风气。通过青年志愿者行动、文明礼仪训练、18岁成年宣誓仪式和科技小发明等,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发现自己、挖掘潜力,体验成功后的喜悦。此外,该校坚持新生入学军训制度,让学生受到一次严明纪律与吃苦精神的锻炼;坚持校长上入学第一课和请内外专家开设文明礼仪讲座等,让学生受到文明言行教育。学校还把最优秀的教师和责任心最强的教师安排在班主任岗位上,通过教师督导、就寝点名和家校沟通等形式,使学生教育管理走上正规化道路。 漫步今日南平高级中学,处处让人感觉到这里是个理想的办学场所——占地60亩的校园,3.6万平方米的建筑物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校园内枫樟叠翠,到处是鲜花和绿茵,绿化面积达到85%以上。校园网、多媒体电教馆、演播厅、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吸引着青年学子的目光;高大雄伟的实验楼和图书馆令人为之神往。这里永远是那样充满生机和活力,2300多名学生勤奋好学,170多名教职工在各自岗位上耕耘不息。在这支教师队伍中,有特级教师2名,高级讲师和中学高级教师32名,讲师和中学一级教师40多名,良好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南平师范学校,走过了65年的岁月,满载着累累硕果,在这火红的7月,向世人谢幕;南平高级中学,夯实了三年的基础,正以雄健的步伐,英姿勃发地开创知名品牌高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