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

1、山东省胶南市大村镇新乡村
地理位置新乡村(原名新庄)隶属于山东省胶南市大村镇,位于大村驻地西南方,大村、大场、理务关三乡镇的交汇处,距镇驻地8公里。2005年有耕地面积1790亩,林地600亩,村民220户,人口802人。新乡村地理环境优美,交通条件较好,东有白马河,西临望海楼(国家测绘点),南望黄姑墩(海边丘陵),北靠大石岭。2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东、南环绕,黄大、胶诸一级公路西、北临过,到北国、去江南、进黄海、走西部可谓方便[2]。
村名由来据传,明洪武年间,丁、徐、董三表亲兄弟带领家眷,步徒诸邑东南乡(后人小脚捐盖不完整可证)。丁氏先祖择白马河畔,天台山下而居,故有丁家大村之称,随着人口的增多,南扩至西南庄。清顺治年间,由西南庄扩而立新庄。已形成以丁氏、徐氏为主,二十多个姓氏,至2005年800多口人居住的村庄。1998年整理胶南市志时,更名为新乡村。
经济概况新乡村历史上以传统的农业为主。解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利用,生产逐年发展,并兴办了畜牧养殖和副业生产,村民的生活日益提高。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通过调整了种植结构,发展了特色农业,扩大了林业生产规模,到2005年,已建成精粮生产基地2个;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6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个;速生用材林600亩;山地林间养殖黑木耳繁育生产的开发项目3个,并成立了村经济服务中心,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创收体系,为强村富民构筑和谐的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明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规划和三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投资200万元硬化二条大街,铺设柏油路3公里,全村于2005年供上了自来水。新建高标准幼儿园和村文化大院各一个,建成了文化一条街,体现了党风正、村风正、民风正的良好风貌。新乡村全面推广了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对独生子女,村统一交纳备用保险金;广泛开展“五好家庭”争创活动,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备受称赞。
获得荣誉新乡村先后多次被评为大村镇“先进党支部”、“经济建设先进单位”、“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胶南市文明村庄”、“青岛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1]。
2、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新乡村[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新乡村为屏南县长桥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屏南县西南部,县道921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东与古田县端上村接壤,西与建瓯县交界,南连古田翠屏湖只15公里,北连半圳村,距镇所在地5公里。后圪溪穿村而过,两岸花红柳绿,水中鱼儿戏水,景色宜人,好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人居景象。
[村落与居民]
村落面积2.3平方公里,全村总计526户,合计人口2168人。辖自然村2个,10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新乡村乡风文明古朴,旧社会曾有横口几村来三保街评理良好风格,解放后又是办初级社的典型榜样,改革开放后,又多次被省地县镇授于“文明村”、“信用村”的荣誉称号。还曾得到中组织部贺国强部长及各级领导、来宾的好评。2006年底还被列入屏南县仅有的一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
[历史人文]
新乡村旧属古田县管辖,旧称福建省古田县横口里二十三都三保村。解放后(1955年)由屏南县县委书记吕文龙改名为“新乡村”。
新乡村居住着十二姓氏,由施、卓、陈、林四姓人口居多,特别是施姓,是屏南县独一无二的姓氏,始祖法成公于清朝天命年间(1616年)自古田县前坂村迁入定居上坪施厝坪,后因受战乱与匪徒的侵害迁至大村三保繁衍,至今己有391年。卓姓始祖卓太公于明朝神宗(1537年)迁至三保村繁衍至今己有424年。林姓县屏南古田二县的林家发源地,林姓始祖官封金紫光禄大夫,号称林九公,在上坪自然村繁衍,至今己1100多年。
[建筑景观]
新乡村现留有后梁处间建造林姓祠堂建于公元923年,内有牌匾二块,石鼓一对,石水槽,石脚桶,石哈狮各一个。
施姓祠堂建于清乾隆元年间,雕梁画栋,气宇辉煌,厅堂搧墙两边有朱熹墨宝一付四字(忠孝廉节)字迹挺拔,笔峰清秀,厅下即还有一个永不干枯的天井,井清如镜,鱼儿戏水,实为壮观。卓姓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已有261年之久,扛梁四产,雄伟壮观。
东有龙际瀑,西有石塔山,南有烟土台岗(系旧社会放哨放烟用山头),北朝笔架山,花桥把口,古井、老街、民谣、山歌、龙舞、庙会、教堂等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
[物产经济]新乡村有他无仅有的特色产业多种,种有四季生笋、小径竹50 多亩,种类达16种之多。有反季节香菇、茶树菇、油柰、香梨、蔬菜等特优品产,如今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3]
3、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凤塘镇新乡村一名淇头新乡,片村,含新乡、玉井、沈畔3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19.8千米,凤塘镇政府驻地西南5千米,属凤塘镇,人口1455人,1911年由原淇头人旅泰华侨郑智勇先生独资创建的新村,故称淇头新乡,简称新乡。
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贝灰砖木结构中西式建筑,有耕地520亩,农业种植水稻、甘薯,有贝灰、修配、废品收购等个体企业,有以泰国著名华侨郑智勇名字命名的智勇中学一所,小学一所,村民饮用自来水,有镇道从村前经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