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艺
简介胡海艺,1962年生,大连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画院创作部主任,《艺术与收藏》美术编辑。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就读,近年主要国画作品有:
《古月草舍》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辽宁展区金奖;《关东老宅》2005年“长江颂”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优秀奖;《凝固的历史》2005年“太湖情”中国画提名展入选;《霜落村外野林红》2005年第五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优秀奖;《着落遗风》2005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旧宅遗风》2006年第三届“菜乡情”全国百名画家中国画邀请展入选;《野丛》2006年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画艺术大展优秀奖;《曙光》2006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老农具》2006年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大连市十大文艺作品奖;中国画《老农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画《古韵》被中央电视台书画院收藏;中国画《暮归》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作品先后被《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杂志等专业美术刊物刊登发表;出版个人画集《胡海艺国画集》。
关于胡海艺文章永不服输去年七月,几封举办长征胜利70周年画展的通知书摆在了胡海艺的面前,胡海艺挑了两个高级别的参加了。几天前,胡海艺收到了来自举办方的领奖邀请函,其中之一的领奖地点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谈起这些,他的脸上写满了自豪,因为在几千幅参展作品中,获优秀奖的只有几十幅。他说,参加这次画展,体验到了血脉喷张的感觉,那是在动笔前走访福建籍的几位老红军时。出发时的生离死别、过沼泽地时的生离死别、爬雪山体力不支时的生离死别,老人们用迟缓而平静的语调讲述着那一段惨烈的历史,然而它却一次次打湿胡海艺的眼眶。胡海艺一下子就锁定了他要创作的两幅画的主题,一幅叫《山水》、一幅叫《曙光》,苍茫山水间,一页小舟顶着风浪顽强向前驶去……一个会议室里虽然空无一人,但也会看出,要么是红军的领导人准备开会,要么是会议已经开过……这就是胡海艺理解的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长征的胜利是决策的胜利,是坚韧不拔精神的胜利。在作画的几天时间里,胡海艺常常会对着画布出神,他的思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游走,回想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路,可谓一波三折,大起大落,然而有一种希望从未泯灭,那就是在绘画的领域有所造诣;有一种精神从未脱离,那就是永不服输。用包装纸练习作画胡海艺今年44岁,有过跌宕起伏的经历,他曾经商大赚过一笔、曾被骗欠债几十万、曾做过装修工人、曾开摩的给食堂送菜……虽然职业不断变化,但他始终都没有丢掉画笔,“我这些年的人生路也像是在长征,画笔就是我手里的枪,握紧了它,我才能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奔向胜利的曙光。”胡海艺说。
胡海艺的画室设在大连开发区俱乐部,诺大一个房间被隔成两半,一半用来指导学生,一半用来自己创作。胡海艺斜靠在沙发里,徐徐地说:“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所经历的是一种财富,我看到了许多发生在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事情。”
胡海艺出生于万家岭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小时候村里有知青下乡来,经常在村里的黑板上画些板报,虽然是用粉笔,但当时我感觉他们的手是那样的巧,虽然都是些宣传画,却让我看得心动不已。”胡海艺说,从那时起,他就缠着知青们教他画画,而知青们见他聪明好学,便很上心地把自己掌握的绘画技巧传授给他,于是他在黑土地上画,在作业本的背面画,更多的画功则是在家里用过的那些粗糙的苹果包装纸上练就的。
在胡海艺10岁那年,复县小学举办画展,胡海艺的一副工笔画获得了银奖,“那次比赛的奖品是一本新华字典和一个笔记本,感觉可贵重了。”在随后的时间里,一直到高中胡海艺都是学校里的“绘画高手”。考美术学院梦破灭高三时,胡海艺报考了鲁迅美术学院,在他的设想里,读书、寻名师、走进学院是他为自己设计好的绘画道路,但他的设想卡在了糟糕的外语成绩上,因为当时在农村几乎没有外语课。
高考落榜,胡海艺知道自己不能扔下画笔,他要找其他门路来完成他的梦想。后来在一个同学的帮助下到县文化馆帮忙,因为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他挚爱的画和当地一些知名画家的指点,尽管在那里他只是帮忙做做宣传画和广告牌。
胡海艺在文化馆工作一段时间后,为了生存,与几个朋友到潮州、汕头一带做起了生意。短短三年时间,胡海艺的存折里就有了二三十万元的存款,在当时,万元户都被人羡慕,胡海艺更被家乡的人看成了富翁。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6年,胡海艺涉足水果批发生意,但这桩生意不仅让他折进了所有存款,还欠了银行三十多万元,这笔欠款在当时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人从穷日子走进富日子好过,但过惯了富日子却突然变穷,周围人的目光就难以承受。”怎么办?亲人问他,朋友问他,在一个个不眠之夜,胡海艺也在问自己。窝棚里画出新天地痛过之后,胡海艺的心忽然变得宁静了,心宁智生。胡海艺打定主意,从头做起。1991年,30岁的他只身来到大连开发区,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活。
“最早是做苦力,住在工地旁的简易窝棚里,灯光昏暗,一个小屋子里住着许多工友。”胡海艺描述当时的情景,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我那时被生活所迫,又拣起了画笔,但是在一起的工友都会用特别的眼光看着我,都觉得我这个在工棚里画画的苦力是个另类。”
他在简易房里住了两年,也卖了两年的画,当时他的画挂售在开发区五彩城的一个小画廊里,最开始的时候每副只能卖个一二百元钱,而每副画要花费他两宿以上的时间,但也不是经常能卖出去,通常要等一两周才能卖出去一副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发区经济发展起来,一些外资企业纷纷进驻,胡海艺的画在这段时间里壮大了市场,他画的工笔虎很受欢迎,一些企业约了画装裱后挂在正堂里,十分气派,他的画作因此由最初的一二百元一副迅速蹿涨到一两千元一副。
“后来我又找了一个活儿,是给一些食堂送菜,我有一辆大摩托车,一次能驮一百多斤货,也不少赚。”胡海艺说,为了还清债务,1997年,他又联系了一家纸箱厂做销售代理,由于以前积攒的社会关系,他的生意做的非常不错,货源稳定,流量大,在这一年,他赚
胡海艺了一笔,加上以前的辛苦所得,把所欠的二三十万元的债务全部还清了。还清债务以后,胡海艺一身轻松地离开了生意场,开始专心作画,“经过这些年的市场拼杀,我想我真的不能离开美术这个行业了。”从茶楼开始继续发力1998年,“百草园茶楼”在开发区开业,茶楼老板找到胡海艺让他负责装修设计,按照要求,胡海艺将茶楼装修成中国古典式,并且在茶楼里设立了自己的画室,“每天我就在画室里面创作,作品就当做礼物馈送给顾客,我算是给茶楼工作,但是也没有脱离美术的老本行。”
由于茶楼注重文化氛围,成立伊始就不停举办沙龙和画展,大连市书画界的名家有许多都经常来参加活动,2000年左右举办的“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和“百草园迎春书画巡展”汇集了徐悲鸿、齐白石等名家的画作,成为大连书画艺术发展的一个小高潮。
2002年,在众人的努力下,中国民族画院在开发区成立,由胡海艺担任创作部主任,从此,胡海艺的美术道路一路平坦,现在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北京交流创作,而一副画可以卖到3万元左右,找他约画的人也从未间断过。而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给胡海艺即将出版的作品集作序时,对他的画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胡海艺的画“在探索中变化和发展”,追求创新,“理应受重视”。
从胡海艺的画室采访结束后离开,仍要经过一段弯曲悠长的走廊,走廊里脚步声咚咚作响,胡海艺说他喜欢这种“丈量”的感觉,因为塌实,因为他感觉到自己一直在走向曙光的行进中。
相关报道胡海艺,1962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就读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中国民族画院创作部主任,大连画院画家,《艺术与收藏》美术编辑。特点其作品大多画“静物”,如农具、彩陶等,由此形成个人画作形式语言的基本特征。从2004年起,连续多次有作品入围全国美展并获奖,如《老农具》获第六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7年,《陶》入选纪念黄道周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耢子》获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胡海艺看上去非常抗造。7月12日,由大连市文联、大连画院等组织的“2008当代中国画名家黄金联展”,在大连图书馆举办,展期虽只4天,可胡海艺从布展、陪同、撤展到送行,前前后后忙活一周多。陪同,是件劳神费力的活儿,耐力、耐心不够,断然做不好。胡海艺因在普陀山写生而晒得黝黑的脸色这时起到保护作用,部分掩盖了他的疲惫。
撤展次日中午,我和他坐在南山酒店大厅里对话。一位杭州画家走过来对胡海艺开玩笑:“下午把我们都送走,你的苦役也就结束了。”胡海艺憨厚一笑,未予置
胡海艺作品否,透着实在。三年加入中国美协胡海艺完整地回到绘画上来,约在2002年。之前,从事过许许多多的行业,用他的话说是什么都干过。期间经历,一如改革开放以来无数人的命运一样,浮浮沉沉,成功与失败,赚大钱与赔个底掉,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行业转换频密中,悠忽已是岁到不惑,无数次梦中醒来汇成一个清醒认识,绘画是他的最爱。其实,天山海北地讨生活时,他一直没放下的是画笔。
没有人愿意经历磨难,但从磨难中穿行出来仍然挺立着的,莫不感谢磨难带来的精神财富。胡海艺回头看那些年头,唏嘘中更多的是感激:享受过成功,思考过失败;绝境中挣扎养出了耐心、耐力;七上八下里读人识人、看清自己。
2002年,他决定让绘画成为自己人生的第一要事。目标确定,方法应运而生。第一条,必须进入体制内,成为中国美协会员。
加入中国美协类似职称评定,完成几项硬性指标即可。胡海艺不属于闭门画画不闻窗外事类型,作品参赛前,他先研究评委,琢磨他们的审美取向,摸透他们擅长什么画种,而后创作时有地放矢。这打法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兵法味道。果然连续获奖,到2006年顺利加入中国美协。从确立目标到实现愿望,他只用了三年时间。
是投机吗?胡海艺不排斥这个字眼。不同“国展”有不同评委,研究评委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过程。这几年,他一直在北京发展,悄悄地关注着画界的各种流派和趋势,预感着国画将来的走向。在评委们评审口味上下点功夫,完全可归入“关注”那门功课。
这样做,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只问结果的迎合。事实不然。在国家画院毕业作品展时,老师建议他选舟山群岛写生时的一幅作品参展。胡海艺婉转谢绝老师意见,写生那些东西不是他的最爱,他知道自己对农具最有感情。作品里没有感情倾注,再好也不过是技法而已。最怕画成民间小画家胡海艺的国画作品学术性强一些。比如,他的“分解山水”就标新立异,除他而外别无分号。这种风格如何,眼下难下定论,但表露出来的探索意识还是要肯定的。根据在京这几年里的“关注”,他预判,国画未来发展方向之争处于深水静流状态,或者很快就会浮出水面。
以他个人理解,绘画要有时代性,尊重传统不等于不发展,与陈陈相因比,真正的继承是在发展中进行的。没有这样的意识,一味拘泥于前人框框,走不好就走成一个民间小画家。
胡海艺最初攻的是油画,因偏爱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等,才走到国画这条路上来。与油画相比,国画含蓄内敛,视觉冲击力欠缺。意识到有欠缺,改不改就因人而异了。
经历二十余年奔波,胡海艺找到自己的最爱是绘画,同时也找到最喜欢的主题是农具和彩陶两大系列。因出身农家,农耕工具留给他太多的印记和灵感。与其画不熟悉的概念,不如画能带来灵感的童年坚实记忆。当然,他的创作主题处于动态,不排除此后会转到其他题材上。聪明人各有聪明劲儿,胡海艺说自己有天分有灵气,连老师也赞扬他的天分。在北京画坛闯荡,他感觉到仅凭灵气不够,得加强文化、品德修养,凡大师都是先做人后作画,最后品德、画德合二为一,方能画出自己的东西。在普陀山写生时,有天下雨,同学们都呆在房间里,胡海艺撑着伞照样出门。不知何时老师悄然来到身后,说:“画的不对啊,你没画出雨天的感觉。”不做事就不犯错,放到年轻时,胡海艺也许会觉得委屈,这回,被老师指出错误,他认为这是最大收获。“没画出第一感觉,老师要是不告诉我,我不会知道画错了。”
这叫画外功。认识上提升了境界,远远高于画出几幅好看的写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