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长
【词语】仲长[1]
【注音】Zhòng cháng ㄓㄨㄙˋ ㄔㄤˊ
【释义】
(1) 汉末仲长统的省称。《文选·任昉<竟陵文宣王行状>》:“良田广宅,符仲长之言。” 李善注引《后汉书》:“ 仲长统 ,字公理,山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每州郡召命,辄称疾不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尝论之曰:‘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足以息四体之役。’”
(2)复姓。汉有仲长统。见《后汉书·仲长统传》。
一、仲长统概述仲长统(179—220年),字公理,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县东北)人。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在当时以及后世均有很大影响。生平仲长统少年时便笃志学业,“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他博览群书,治学严谨。20岁时游学于青、徐、冀州之间。大凡与之交往者,无不仰慕其才华,“多异之”。他曾一度归附袁绍的外甥高干,那时高干礼贤下士,很想拉拢他,他却说:“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于是断然离去。不久,高干垮台,时人都说仲长统有眼光。汉代尚书令荀悦领典枢机院,好士爱奇,听说仲长统才学非俗,招之为尚书郎,后至曹操帐下参议军事。仲长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他自述人生大愿是:“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消摇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可见他的抱负和境界。
仲长统生活的年代,正是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时期。东汉朝廷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外戚宦官擅权,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面对社会现实,在官僚知识分子阶层形成了一种舆论合流,史称“清议”,或谓清议者为“党人”。党人以针砭时弊、抨击外戚宦官为已任,对社会上的恶势力大加挞伐,仲长统便是“党人”领袖之一。仲长统等人的“刑名法术之学”虽然难以挽救东汉末年颓败的总趋势,但在打击腐败势力、抑制苛暴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思想仲长统反对宗教神学的“天道”,他认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他否认天命,认为天下乱世其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的贪婪残暴所致。当政者“奔其私嗜,驰其邪欲,君臣宣淫,上下同恶”,及致于“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恕毒无聊,祸乱并起”。仲长统主张,要让社会长期稳定.必须经常调整施政策略,“革易时弊”,整顿吏制,奖励耕织,严禁令,察苛暴,行赏罚。同时,他还主张“因时而治”、“宽猛相济”,只有这样,才能铲除乱世根源,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他的思想主要在“人事为本,天道为未”。在当时社会的迷信大雾中,显然是前卫的。著作仲长统著书立说10余万言,34篇,收录在《昌言》一书中。《昌言》是一部政治思想杂论集。大部分散失,所存者不足十之一二,散见于《后汉书》、《群书治要》、《齐民要术》等书中,有辑佚本。[2]
二、复姓姓氏源流仲长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姜姓。春秋时,齐国公族的后代中有仲长姓,称仲长氏,世代相传。迁徙分布仲长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郡望堂号1、郡望河南郡:秦朝时名三川郡,汉高帝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辖二十二县。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
2、堂号历史名人仲长统
字公理(179-220),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
仲长敖
晋代文士,著有《覈性赋》,假托荀子与弟子问答,取荀子的性恶论而充极至尽,远远超过荀子和韩非。仲长敖虽然多有愤世嫉俗之言,然于对于人类本性的揭露是赤裸而无情的。他认为:“天地之间,非族罗列……裸虫三百,人最为劣;爪牙皮毛,不足自卫;唯赖诈伪,选相嚼啮。总而言之,少尧多桀,但见商鞅,不闻稷契。父子兄弟,殊情异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王子之间夺嫡之争,人性性恶之大战。
仲长子光
唐代洛阳人,字不曜,独身隐居北渚,非其力所获而不食。当地新任官员都要去看他,他却以失语症辞谢;有人向他请教道行,他就用剑刻画出“老、易”二字给人看。曾著《独游颂》、《河渚先生传》来自喻。
对联典故〖仲长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昌言摅愤;
隐士独游。
——佚名撰仲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早年游学于青、徐、并、冀各州,后官尚书郎,参与丞相曹操的军事谋划。每论及古今时事,常发愤叹息;著述文词锐利明快,富有批判色彩。著作有《仲长子昌言》。下联典指唐代洛阳人仲长子光,字不曜,独身隐居北渚,非其力所获而不食。当地新任官员都要去看他,他却以失语症辞谢;有人向他请教道行,他就用剑刻画出“老、易”二字给人看。曾著《独游颂》、《河渚先生传》来自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