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泉
张礼泉(1882-1964)
贤氏春秋
“北有孙玉峰,南有张礼泉”
张礼泉,字励存,惠阳县县城(今惠州市桥东街)人。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自幼酷爱习武,7岁起先后跟随东江一带的林石、李蒙及林合等名师学武。1900年,张礼泉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遭到挫败后一度避居新会。次年,他因打死当地一名恶霸折返惠州,不久又投奔在广州的族叔。
一次机缘巧合,张礼泉在广州有幸拜得竺法云禅师为师学习白眉武术,经过近3年的苦练,除了弹子暗器外,他悉得禅师全部武学精髓。回到惠州,张礼泉继续钻研和传习禅师所传授的拳械。1911年4月,张礼泉参加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逃回家乡。民国初期,他为一名徒弟排解纠纷而卷入恶斗后避往广州。他先后在广州设立“大同会武馆”和“励存国术社”授徒,把师承之技称为“白眉拳派”,从此成为白眉拳派一代宗师。后来,张礼泉曾赴台山县广海城教拳,亦曾在黄埔军校任教官。1929年,张礼泉被两广武术馆聘为武术教师。1949年,他偕家人及部分弟子移居香港。
“北有孙玉峰,南有张礼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礼泉与林荫堂、林耀桂、黄啸侠、赖成己等齐名,并称“南方五虎将”。张礼泉除擅长白眉派拳技外,更精达摩内功打坐法、遁术易数和跌打专科。在张礼泉及门人的努力下,白眉拳盛传于粤西一带,肇庆、云浮、佛山、广州、深圳以及港、澳、台等地,更流传到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东南亚各国,数十年间成为一大门派。
1964年夏天,张礼泉病逝于香港九龙。(整理)
王谢堂前
【居住】桃子园
惠州市区桥东街道办事处桃园社区附近,有多所学校,因此周围都聚集了不少专门做学生生意的小卖部。狭窄的街道,一到放学时间就显得特别热闹。经过桃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指点,记者终于穿过这里的多条弯弯的小巷找到张礼泉曾在惠州居住的地方——— 桃子园。
“说起桃子园,在桥东水东东路居住的老惠州人就有印象,这里是前清咸丰年间驻九龙协合御封威武将军、惠州晚清书画家张玉堂的故居。”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林慧文告诉记者,桃子园主体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光绪二十年重修。桃子园建筑由中心桃子园、小桃源、狮子亭、将军第及多种园林景观组成,曾并保存了很多名人题刻。不过,大屋在抗日战争中曾被日本人放火烧掉,里面很多珍贵文物和照片被付诸一炬。
靠近桃子园大门,记者就注意到,宅门上方有江逢辰题额(石刻),上面的字迹还清晰可辨。不过,走进里面一看,园林如今已显得很破落,范围大大缩小,早已难见昔日的园林景观。园林中央种了不少植物,靠近门前的石榴树长满了果实,但周围的植物由于无人打理就失色很多,连同多年未补修的墙壁和横梁,给人感觉颇为凌乱寥落。桃子园里能用的房间还被多户外地人租用。白眉拳第八代传人黄志军说,张玉堂是张礼泉曾祖父。1935-1936年间,张礼泉搬进桃子园,但1937年就离开,次年赴南海河清乡教授广州何济公后人何辑荪和何国聪两兄弟武术。他只在抗日战争时期才经常返回惠州桃子园,后来干脆长期留在黄埔军校。据门口处居住、不肯透露姓名的张家媳妇说,桃子园还被列为2004年惠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授武】“励存国术社”
1912年,张礼泉在广州安怀里设立“励存国术社”授徒,因用白眉派武功收服多名武术名师而折服了广州武术界。自此,张礼泉人气飙升,门徒也大增。
全球白眉武术总会监督何国聪说,“励存国术社”就是白眉拳馆,名字源于张礼泉的字“励存”。抗战胜利后,徒弟何辑荪便提议师父张礼泉来教功夫,将自己位于广州的四间店铺,让出其中一间给师傅作为教室和居所之用,那时还有二儿子张炳林同住。原址位于广州水月宫,此为第一间“励存国术社”,其后在其它地方,更陆续发展至十八间分社之多。在水月宫教务维持了三四年,因国家解放而收归国有化,由政府统一收租,才停止了当时的“励存国术社”教务。
【授武】“两广国术馆”
两广国术馆成立于1929年3月,馆址设在广州市东较场。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对两广(广东和广西),特别是广东武术的发展却起了很大的作用。
黄志军说,1929年,张礼泉应邀到当时的广东省主席李济深创办的“两广国术馆”担任武术教师,与南下传播武术的万籁声(自然门)、傅振嵩(八卦门)、顾汝章(北少林门)、王少周(查拳门)、耿德海(大圣劈挂门)等5位北方武术家相对应,张礼泉与林荫棠(莫家拳门)、林耀桂(龙形拳门)、赖成己(老洪拳门)、黄啸侠(罗汉拳门)等南拳名家更被誉为“南方五虎将”。
纪事本末
七岁断手引发学武兴趣
黄志军告诉记者,幼年时,张礼泉有一叔父不务正业,嗜赌成性,常向他的母亲要钱。有一次,张母托辞“手头紧”不给钱,这个叔父勃然大怒,把张礼泉从其母怀中抢过去并掷于地上,张礼泉的手因而摔折了。医好了断手之后,到7岁那年,父亲便送他随乡间的拳师学武,从而引起张礼泉极大的兴趣。从此,他学拳习武不辍,先后拜东江一带的林石、李蒙及林合等名师学武。
集各派精要创白眉拳派
记者从全球白眉总会整理的相关资料了解到,虽然张礼泉拜竺法云禅师学习白眉拳,以身为白眉派传人为荣,但对初学之三派师传亦未敢忘恩。为方便门人习练,张礼泉选其所传之最好武术纳入教材中,保留原有之招式,但身、手、腰、马及发劲方面则以白眉拳的心法加以适当的改良。故此白眉一派之拳术,有其正宗的“直步标指”、“九步推”、“地煞”、“十八摩桥”、“黐粘拳法”、“空手入白刃”及“猛虎出林”,亦有李义所传之“三门拳”,林石所传的“十字扣打”及林合所传的“鹰爪黏桥”。
其后,张礼泉更将各派之精要汇集,创编一套“四门八卦”。在实践练习方面,更编成了一套对拆称之为“脱跳拳法”使学者由浅入深。武器方面亦以同一宗旨,有白眉本派之“大阵棍”、“柳叶双刀”、“回环双拐”、“对拆棍”、“青龙剑”、“飞凤双刀”、“青龙偃月刀”、“软鞭”及“方天戟”,亦采用了源自李家之“五行中栏棍”,火地的“三叉大扒”及林石的“仙花宝凳”。
对此,不少武林中人认为,张礼泉没有把所学的各派拳术武器套路冠以白眉某某拳、棍、凳及扒等名称,反而道出其来源,可见他对“武术忠于师承”之精神是绝对遵从的,是学武者的道德典范。(整理)
创编剌枪术及大刀术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礼泉激于义愤,积极号召门人投身抗战,以武报国。在其本人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众白眉派弟子挟武从戎,纷纷加入抗日队伍。针对旧中国军队武器粗劣,装备不足,近战能力低下的弱点,张礼泉创编了著名的“励存剌枪术”及大刀术,并将其传授给黄埔军校的学生。结果这套剌枪术及大刀术在1939年抗日战争长沙会战的白刃格斗中发挥了显著的功效。广州沦陷之际,张礼泉返回家乡,在东江一带担任抗日游击队的武术教练。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回广州担任广东省谍报机关的武术教官。后来,因内战爆发,张礼泉便带同儿子迁居香港。
“学习功夫能守己,英雄半点不欺人”
张炳林(张礼泉次子,全球白眉武术永远监督、白眉派掌门)
记者:父亲给您留下一个什么样印象?
张炳林:印象中,父亲虽然是学武之人,但他给人的感觉却很和蔼可亲,不随便与人动武,也少作应酬。他除擅长白眉派拳技外,还爱好广泛,精达摩内功打坐法、遁术易数和跌打专科,喜爱养画眉雀和斗蟋蟀,平日闲来无事,还喜欢抽烟仔和打十五湖牌。1949年到了香港后,他开了药店“保和堂”。父亲生前有两个不喜欢,一不喜拍照;二不喜门下弟子设馆授拳。因此,除曾惠博等少数徒弟外,其生前门人无一敢擅自授徒。
记者:您父亲作为白眉派一代宗师,对子女在生活和工作方面有什么影响?他是如何教导后人的?
张炳林:父亲有儿女六名,只得三个儿子学武,大哥炳森和三弟已故,四弟炳祥因年幼留在乡间没有习武。作为白眉派的宗师,父亲对于我们影响很大。首先,他要求我们子承父业,把功夫作为终身职业,将白眉武学传承下去,让我们兄弟三人得到了最直接的武术熏陶。另外,他为人品格高尚,重武德,时常训勉后辈不可恃强凌弱,秉承先祖遗训:“学习功夫能守己,英雄半点不欺人”,也让我们懂得了武术的真正含义,要以武防身,以德服人。虽然身为一代宗师,但他从来不摆架子,与新相识朋友很少谈及功夫,更有些人不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师张礼泉。
记者:您父亲在这一拳术上是如何传承的?
张炳林:在父亲之前,白眉功夫是不传俗家弟子的。白眉派的发扬光大始于父亲之手,至今传遍海内外,数十年间成为一大门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父亲和林耀桂的名字在东江已响当当,几乎无人不识。他有些徒弟是按传统收门生帖形式拜师,有些是收学费的,也有些当自己人一样,并不需要做什么拜师仪式,不过他们亦会时常给钱师傅用。父亲曾在台山县广海城教拳,亦曾在黄埔军校任教官,曾在广州安怀里设馆授徒,后在香港新界等地授徒,门徒甚众,可谓桃李满门。1973年,白眉拳派成立白眉国术总会,直至2003年,易名全球白眉武术总会,树帜武林。经其传授的白眉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及第九代传人,仍以发扬光大白眉拳技为宗旨,传统地继承并有所革新与发展,并远播荷兰、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西湖说稗
巧遇和尚成就一代宗师
白眉派教规和武德很严格,一般不轻意传人。在张礼泉之前,白眉功夫更是不传俗家弟子的,而张礼泉学得此技也是源于一段机缘巧合。
据全球白眉总会整理的相关资料记载,1903年,张礼泉在广州城郊六榕寺一带的旗下街巧遇四川和尚莲生。经比武较技,张礼泉为莲生的拳技所折服,因年龄相近,志趣、性格相投,两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经常在一起切磋和研究武术。莲生见他是学武良才,于是带其到光孝寺谒见在那里挂单的竺法云大师。初时,竺法云禅师并不愿意收俗家弟子,但后来有感于张礼泉的真诚,遂纳之为徒。张礼泉征得家人同意,在光孝寺签了三千两香油后,开始跟随竺法云禅师苦练白眉拳。在竺法云禅师的悉心教导下,经过近3年的苦练,除了弹子暗器外,张礼泉得到竺法云禅师的全部武学真传。不久,竺法云禅师及莲生与张礼泉道别,后不知所终。(整理)
将踢馆之人制服收为徒弟
张礼泉的高徒曾惠博在拜张为师前是有名的蔡李佛拳师,精青龙内气功,全身抗击力惊人,拳快腿重,能用脚胫扫断腕口粗的圆木棒。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他利用回乡省亲之机,率十数名徒弟到广州向各拳派挑战,结果每战必胜,令当时的广州武术界大为震惊。在友人的鼓动下,曾惠博到被冠以“广东猛虎”张礼泉的武馆要求比武,结果被迅速制服。曾惠博即跪地,诚心求拜入门,被张礼泉纳入门下。自此,曾惠博便追随张礼泉左右,执弟子之礼,习练白眉拳。艺成后,曾惠博在安南(即现在的越南)西贡市开设正骨医馆,并设立南强健身院授徒。1956年至1963年的鼎盛时期,他名下有白眉越胜堂、白眉群英堂、白眉越英堂、白眉联胜堂等五间武馆,弟子逾万,规模为越南各武术流派之首。曾惠博去世后,其长子彼德继承父业,传播白眉拳术。
月旦偶评
“白眉拳集多派武术之长,内外兼修刚柔并济”
黄志军(白眉拳第八代传人、全球白眉武术总会副会长、肇庆西江白眉拳社总监会长;曾历时三载编写58万多字的《内家劲功白眉拳》一书;2007年8月在广东省第二届传统武术锦标赛上,以白眉拳术夺得南派传统拳竞赛项目一等奖)
记者:能否谈谈您跟白眉拳宗师张礼泉的关系?
黄志军:我是白眉拳第八代传人,师傅李耀斌是白眉拳第七代嫡传传人。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投到白眉武术门下。1992年到1998年,一直在师兄的指点下练习白眉拳术。直到1998年的某一天,师傅才开始亲自授艺。可能师傅赏识器重我,他在去世之前留下了一些白眉拳术原始的宝贵资料给我,并希望我能整理出来把白眉派发扬光大。从2004年开始,我就遵循师父遗训开始着手整理编辑白眉拳术一书。其间,为了对白眉拳每招每式的变化、要求和技击意义、攻击部位都进行科学而全面的分析研究、系统整理,还专门走访本门派的武馆师傅及海外白眉门人,共同切磋技艺,历时3年,终于使《内家劲功白眉拳》一书得于出版。可以说,我对整个白眉拳的发展历史和宗师张礼泉的事迹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以前对宗师张礼泉的了解,仅限于先师李耀斌的只言片语,不成系统,感觉他是个武功极高的神秘人物,除了对祖师所具有的尊崇外,就没有更多的感受,模糊、高不可攀!自开始收集宗师相关资料后,对其的认识不断增加,宗师本人胸襟宽广,虽屡败武术名师,但事后大都能虚心向对手请教各武术门派的武技,将其精华吸收,丰富自己的武功体系。除精于武学外,他的文学修养也较深,当其论拳艺,谈文学,无不口若悬河,引经据典。说到激昂处,语惊四座;谈到幽默处,妙语解颐。与之相对,如沐春风。宗师平日虽行事低调,不喜张扬,却是深怀民族大义和血性之人。越了解宗师,心里越多一份亲切感,宗师也是有血有肉之人,他离我们并不远!
记者:您曾写下第一本关于白眉拳的书籍《内家劲功白眉拳》,请您分析一下当今白眉拳的特点?
黄志军:白眉派拳术集多派武术之长,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其既不同于大开大合的北方长拳,又明显有别于硬桥硬马式的南方拳种。其练习要求虽与当今盛行的太极、形意、八卦等其他内家拳种有共性,但也有其自身内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地方:一、白眉拳化蛮力为劲功,重内功修炼,且拳势凶悍,气势雄厚;二、动作细腻,富于变化,手法严密,“以肘护胸,手桥归中”;三、以凶悍、勇猛、快速著称,搏击交手时讲究连消带打,亦守亦攻,以攻代守,以攻制攻;四:技术动作要求做到紧密、协调、稳固、完整。上肢的一伸一屈,一上一下,纵横往来,下肢的进退闪转,虚实变化都必须与身体紧密配合。
记者:发展到今天的白眉拳和张礼泉昔日创立的白眉拳有没什么不同之处?白眉拳在惠州目前极少数人练习,而其他地方则发展得很红火,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黄志军: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期间,出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白眉派各支系间鲜有沟通和交流,与其他同门及流传到海外的其他支系更是几近老死不相往来。在其后各自发展的几十年,不少白眉门人根据各自的研练体会以及授徒的不同需要,对原传之白眉派拳术做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发展和润色。同时因代代相传,在传承上难免有误,这种现象在其他武术门派也经常发生。虽然张宗师是惠州人,但他十余岁已离开惠州,在广州发展时间较长,其间回惠州也很少授徒,因此目前在惠州了解或练习白眉拳的人极为少有。解放后,他离开广州,带同家人移居香港,很多弟子也相继赴港。可以说,他生前主要是在广州和香港期间致力于授徒及教导后人。白眉拳亦是从这两个地区辐射出去,以至于今天全球各地也有白眉传人。
名词解释
白眉拳
白 眉 拳 属 刚柔并济,软硬兼施的内功暗劲功夫,每一式动作都包含阴阳易变及吞、吐、浮、沉四劲,发劲以惊、弹、沉、扎、浪、吐为体,以肩、肘、腕、胯、膝、踝六劲为用。身形有圆、扁、薄之分,手法有鞭、割、挽、撞、弹、索、盘、冲八种,马步多采用不丁不八马,步法多迫步,灵活快速。在攻防方面,讲究黏缠,攻守同发,以攻对攻。白眉拳独特的心法和练习形式吸引了众多武林志士和爱好者的寻求和向往。
主要套路有:十字扣打(石师)、四门八卦、鹰爪黏桥、三门八卦、直步、九步推、十八摩桥和猛虎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