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屾
简介男,1958 年6月生于天津市。1982年和1986年先后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86年至1988年在杭州师范学院化学系从事教学工作。1988年至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1988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底天津大学化工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晋升为副教授,转入天津大学化学系从事科研、教学工作。2001年被天津大学低职高聘为教授。2001年9月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Paul Pascal 研究中心进行有关碳纳米管 /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合作研究(半年)。2002年2月率中方访问小组对希腊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材料科学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访问。2002年3月以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的身份自法国赴德国的 Ilmenau 科技大学进行电弧法制备碳纳米管以及催化法制备碳纳米管列阵的研究。2002年晋升为教授(天津大学)。2003 年3月按期回国。2004 年 9 月获得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
主要成果:1. 完成中国科学院固体有机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北京化学研究所)1项(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2003.10-2004.9)。2. 完成天津大学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电弧法制备纳米材料;2003.06-2004.12)。3. 作为中方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2002年完成中国-希腊国际合作项目(Large-scale 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of high quality by catalytic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ir application, 项目编号24)。该项目由中国科技部和希腊发展部共同资助。4.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2001年完成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碳纳米管及其显示器件的研制,项目编号983801511;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合作项目);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组织的验收。5.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1999年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由SiO2-Mg*-CH4体系催化制备SiC晶须/纤维,项目编号59682008)。查新结果表明,该项目的研究结果-即制备纳米级SiC晶须/纤维的方法为国内外首创,获得中国专利一项;有关多壁碳纳米管制备研究的结果获得中国专利一项。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八六三"十五周年成就展,有关碳纳米管的研究成果被遴选为该次成就展的高技术拍卖项目的首项。6.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1999年完成了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催化法制备纳米级SiC晶须/纤维,项目编号973604011);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组织的验收。7. 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廖世健研究员的指导下,从事催化合成氢化镁及其应用以及金属有机方面的研究,参与完成一项国家自热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项目名称:催化合成纳米金属氢化物及其在催化和合成化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29473136)和一项中科院重点项目及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资助的课题;获得制备纳米级氮化镁方法的中国专利一项(1999年授权)。廖世健研究员在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该奖项包括了本人的部分博士论文工作。8. 在天津大学张鎏教授指导下,完成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镍催化甲烷裂解生长碳纤维的原位热磁研究)。
学习和工作经历1982 年和 1986 年先后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1986 年至 1988 年在杭州师范学院化学系从事教学工作。
1988 年至 1990 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1988 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1994 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6 年底天津大学化工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晋升为副教授,转入天津大学化学系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2001 年被天津大学低职高聘为教授。
2001 年 9 月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 Paul Pascal 研究中心进行有关碳纳米管 /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
合作研究(半年)。
2002 年 2 月率中方访问小组对希腊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材料科学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访问。
2002 年 3 月以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的身份自法国赴德国的 Ilmenau 科技大学进行电弧法制备碳纳米管以及催化法制备碳纳米管
列阵的研究。
2002 年晋升为教授(天津大学)。
2003 年 3 月按期回国。
2004 年 9 月获得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
在研项目1. 碳纳米管阵列场发射平板显示器件的研制; 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2005-2008 年 (05YFJZJC00200) 。
2. 聚合物化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的纳米体系的开发;科技部资助中国 - 乌克兰国际合作项目; 2004-2005 年
( 国科外字 [2004]195 号 ) 。
3. 电弧法制备三维纳米石墨碳结构堆块及其表征;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 2004-2005 年
( 教外司留 [2004]176 号 ) 。
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
1. 中国科学院固体有机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北京化学研究所) 1项( 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003.10-2004.9)。
2. 天津大学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电弧法制备纳米材料; 2003.06-2004.12 )。
3. 作为中方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 2002 年完成中国 -希腊国际合作项目( Large-scale 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of high quality by catalytic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ir application, 项目编号 24 )。该
项目由中国科技部和希腊发展部共同资助。
4.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 2001 年完成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碳纳米管及其显示器件的研制,项目编号
983801511 ;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合作项目);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组织的验收。
5.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 1999 年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由 SiO 2 -Mg*-CH 4 体系催化制备 SiC 晶
须 / 纤维,项目编号 59682008 )。查新结果表明,该项目的研究结果—即制备纳米级 SiC 晶须 / 纤维的方法为国内外首创
,获得中国专利一项;有关多壁碳纳米管制备研究的结果获得中国专利一项。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八六三
”十五周年成就展,有关碳纳米管的研究成果被遴选为该次成就展的高技术拍卖项目的首项。
6.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 1999 年完成了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催化法制备纳米级 SiC 晶须 / 纤维,项目
编号 973604011 );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组织的验收。
7. 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廖世健研究员的指导下,从事催化合成氢化镁及其应用以及金属有机方面的研究,参与完
成一项国家自热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项目名称:催化合成纳米金属氢化物及其在催化和合成化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 29473136
)和一项中科院重点项目及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资助的课题;获得制备纳米级氮化镁方法的中国专利
一项( 1999 年授权)。廖世健研究员在 2000 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该奖项包括了本人的部分博士论文工作。
8. 在天津大学张鎏教授指导下,完成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 镍催化甲烷裂解生长碳纤维的原位热磁研究 ) 。
本人还曾经参与了“ 九七三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子课题(项目名称:超级活性炭吸附储放氢的基础研究;项
目编号 G2000026404 )和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名称:氢气在纳米碳纤维上吸附特性的系统测定及理论分析; 2001 年 1 月
— 2002 年 12 月)等科研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
被 《SCI》 收录的论文引用 75 次,其中他引 56 次。
代表性论文1.S.Cui*,P.Scharff*,C.Siegmund,etal.Studiesonpreparationof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sbyDCarcdischargeundernitrogenatmosphere.Carbon,2004,42(5-6):931-939(影响因子3.331。SCI:820VK.EI:04218171852).
2.G.Pécastaings,P.Delhaès,A.Derré,H.Saadaoui,F.Carmona,S.Cui.Roleofinterfacialeffectsinnanocompositebehavior.J.Nanoscienceandnanotechnology,2004,4(7):838-843(影响因子2.017。SCI:864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