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2

DC-2是DC-1的后继型号,也称“改进型”DC-1。基本设计与DC-1类似,有两项大的改动,第一项是将机身加长 0.61 米,全长达到了 18.89 米,第二项改进是增加客舱座椅,可以搭载14名乘客。除此之外,还应用了承力蒙皮结构、襟翼,尾舵和机轮也经过改进。最初的飞机安装最大起飞功率 875 马力的莱特 SGR-1820-13 旋风发动机。基于DC-1的测试结果及对DC-2性能的预计,TWA定购了20架DC-2。DC-2原型机NC13711在1934年5月出厂并于5月11日首飞。DC-2有3种主要型号:使用莱特旋风发动机的DC-2,使用普惠SG-D黄蜂发动机的DC-2A,另外还有两架使用英国布里托尔飞马IV和VI发动机的DC-2B。
美国战争部对道格拉斯的改进型运输机也十分感兴趣。当时陆军的主力运输机型号是福特C-3/C-4 三发机和福克C-10,这两种型号与道格拉斯的设计相比都非常陈旧。道格拉斯终于等来了军方的首批订单,但非常奇怪的是来自海军而不是陆军。考虑到陆军航空队是战争部最大的运输机使用者的事实,这的确不合常理。美国海军购买了5 架DC-2 旅客机,其中两架供海军陆战队使用。这些飞机安装莱特R-1820-10 旋风发动机,海军型号R2D-1。所有的5 架飞机都作为专机,海军在安那考斯蒂亚、彭沙科拉、圣迭哥航空站各派驻一架,海军陆战队将两架飞机配属给匡恩提科海军陆战队航空站的第6 通用中队(VJ-6M)。

陆军航空队随后也开始发展DC-2的陆军型,并购买一架XC-32。XC-32基本上等同安装莱特发动机的DC-2,只是加装了军用无线电和仪表。XC-32于1935年部署在华盛顿特区郊外的柏林机场,供五角大楼高官使用。二战初期,战争部征召24架DC-2旅客机进入陆军航空队服役。这些征召的DC-2军用型号为C-32A,增加了军用无线电设备。许多C-32A在战时被还给了航空公司,但通常不是购买她们的原主。

C-33 是第一种真正为军事用途而制造的DC运输机。为了适应中等负荷的军用运输任务,陆军责成道格拉斯拆除旅客机的所有装饰和豪华座椅,并加强了整个客/货舱地板,在机身左侧开设了大尺寸的两段式货舱门供货物装卸,舱门打开后,机身上形成超过 1.52 米高 1.83 米宽的入口。货舱门向前打开,上面还有一扇可单独打开的小舱门供人员进出。货舱门上方的机身可固定起重机来吊运货物。C-33可以装载12名全副武装的伞兵

或1089千克货物。C-33安装一对军用规格的750马力莱特旋风R-1820-25发动机,生产数量80架。
C-34是DC-2 的另一种军用型,类似于XC-32,机舱内有14张座椅。生产两架供战争部长使用,由柏林机场的第1勤务中队操作。
DC-2军用型的最先进型号是C-39。原型机结合了DC-3的特征,道格拉斯将一架C-33序列号36-70运输机装上了DC-3的大型平尾和垂尾,这样解决了DC-1/DC-2系列存在的稳定性问题。

C-39 生产型上融入了更多的DC-3特征,基本上是将C-33的机身和外翼段与DC-3的中央发动机舱/机翼结构段、起落架、尾翼相结合。后来又采用了带背鳍的DC-3尾翼组件,这使的C-39与C-47在外观上非常相似。与C-33一样,C-39在机身左侧有大尺寸货舱门,安装一对975马力的莱特R-1820-55旋风发动机。籍由增加的动力,C-39的载重量达到1633千克。道格拉斯为陆军制造了35 架C-39,在1939年交付。有趣的是,C-39 实际上与更大型的DC-3 共享生产线,而战争部直到珍珠港事件之后才对道格拉斯DC-3感兴趣。
DC-2军用型的最终型号有两种 --- C-41和C-42。C-41是C-39的人员运输型,仅生产一架,发动机改为普惠R-1830双黄蜂。普惠R-1830双黄蜂具有1200马力的作战紧急功率。C-41取消了机身左侧的大尺寸货舱门,在后机身左侧开设了标准旅客机舱门,供陆军参谋长阿诺德将军使用。C-42是也是仅产一架的专机,供总司令部航空队使用(总司令部航空队下辖航空队所有战术单位,后改组为航空军作战司令部)。与C-41的唯一区别就是安装了1000马力的莱特旋风发动机。战争中又有另外两架C-39运输机被改装成C-42专机和要员运输机。道格拉斯共生产了 193 架DC-2,其中58架为军用型。美国卷入二战后,战争部征用了24架DC-2旅客机,使DC-2军用型总数达到82架。

性能数据:
DC-2型旅客运输机
长度:19.1 米
翼展:25.9 米
高度:4.8 米
空重:5,650 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8,420 公斤
发动机: 2台Wright Cyclone GR-F53发动机
最高速度: 338公里/小时
航程: 1,750公里
实用升限: 6,930米
爬升率: 310米/分钟
机组:2-3人
载员: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