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热
基本情况疾病夏季热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其特征是夏季持续发热(39-40℃),口喝,多尿、少汗。起病缓慢,有夜热早凉,也有早热暮凉者,部分患儿喜伏地而卧。这是因为1-3岁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汗液排泄功能差出汗少,不易散热有关。治疗发现小儿夏季热,应首先去医院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性疾病。一旦确定,除了按医生的处方用药以外,主要是加强护理,并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尽可能使患儿居室阴凉通风,睡前给患儿作温水浴,可以刺激皮肤血管扩张,易于散热,而预防夜间体温过高。对待持续发热、口渴的患儿,要及时补充液体,可以让患儿多喝一些淡盐凉开水。饮食方面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C、B的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水果、新鲜蔬菜等,还要让小孩喝一些绿豆汤、荷叶汤等清凉饮料(冰冻的也可)或西瓜汁等,以利于排尿降温。
进行物理降温。可采用温水浴。因为温水浴能使小儿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加速散热,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水温可控制在34-36℃左右,每次洗20分钟。每天洗2-3次。如小儿体温很高,可改用温水酒精擦浴,用两份温水掺一份90%的酒精,也可用白酒一份,水温以30-35℃为宜,擦浴的顺序是先擦四肢,从近端至远端,从内侧向外侧各擦一遍,并反复擦洗腋下,腹股沟和颈部大血管处。胸部则不宜进行酒精擦洗。禁忌小儿夏季热患者三忌:①忌长期使用抗生素降温。用抗生素降温(有合并感染例外)对小儿夏季热无效,且可引起菌群失调,故应忌用。②忌服鱼肝油和钙片。小儿服鱼肝油和钙片,是为了补充钙质,使钙质更好吸收,保证骨骼的发育和成长。但小儿夏季热患者则忌服鱼肝油和钙片,更不能注射维丁胶性钙和维生素D,否则容易发生高钙血症,使发热、口渴、多尿症状加重,不利于康复。③忌吹电风扇和长时间使用空调器。小儿夏季热患者抵抗力差,如果吹电风扇过大和长时间使用空调器,会导致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夏季热发病时间多集中于6、7、8三个月,但病程较长,一般1-2个月,有的可长达3-4个月,秋凉以后大多能自愈,一些患儿甚至到了第二年夏季再度发病。由于患儿病状数日不减,有的家长病急乱投医,破费钱财,孩子吃苦,结果到秋凉自愈有的家长不辨证施治,滥用清热药物,致使病情加重这两点都是值得注意的。
诊断要点婴幼儿在夏季长期发热,热势随气温升降,伴有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等症。患儿热势虽高但无急性病容,病程长则营养情况较差,秋凉后病多能自愈。
本病应与一些长期发热的疾病作鉴别。如小儿湿温,则发热较高,表情淡漠,有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若小儿肺痨,则有不规则发热或午后潮热,盗汗,咳嗽,食欲不振,疲乏消瘦等症状。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辨证分析小儿禀赋不足或病后体虚,人夏后不能耐受暑热熏蒸而发病。暑气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津,津亏则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暑易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则水液下趋膀胱,而出现尿多清长;暑伤肺气,开阖失职,肌腠闭塞,故见少汗或无汗;汗与小便,俱属阴津,异物而同源,故汗闭则尿多,尿多则津伤,津伤则必饮水自救,因而形成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的证候。
本病之辨证应辨别病属何脏何腑,证属阴虚、气虚还是阳虚。如属肺胃阴虚的,则见津伤热证;如属脾胃虚弱的,则见中阳不振证候;如属脾胃两虚,心火独盛的,则多表现为下虚上盛的证候。
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以清暑护阴、扶脾益气、温下清上为主,注意不能过用苦寒及辛燥,以免伤阳耗阴。
辨证论治暑伤肺胃
【证见】长期发热,热势较高,口渴引饮,头额较热,皮肤干燥灼热,无汗或少汗,尿多,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
1.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王孟英《温热经纬》)加减
处方:西洋参6克(另煎),石斛10克,麦冬10克,黄连3克,淡竹叶8克,知母10克,西瓜翠衣15克,荷梗10克,粳米15克(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
汗闭热高者,加青蒿10克、香薷6克。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30克。舌红而干者,加鲜芦根20克、鲜生地黄20克。烦躁不安者,加象牙丝10克、莲子心5克。胃纳欠佳者,加麦芽15克、山楂15克。
2.中成药
(1)清身饮冲剂,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2)复方玫瑰茄冲剂,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青蒿地骨皮汤(南昌市第三医院验方)
处方:青蒿10克,地骨皮15克,薄荷3克(后下),益元散6克(包煎),淡竹叶8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芦根15克,胡黄连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阳不振
【证见】发热时高时低,气短懒言,肢体乏力,睡时露睛,食欲不振,口渴引饮,大便溏薄,尿多而清长。舌质淡,苔薄,脉虚大或细软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甘温除热。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党参12克,白术10克,黄芪10克,当归6克,山药15克,扁豆12克,升麻3克,陈皮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
烦渴引饮,唇红舌于者,加石斛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四肢不温者,加补骨脂10克、益智仁10克、菟丝子10克。纳呆苔腻者,加藿香10克、白蔻仁3克(后下)。
2.中成药
(1)李氏清暑益气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2)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3)参苓白术散,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益气养阴汤(赖天松等《l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党参、黄芪、何首乌、地骨皮、黑柴胡、知母、泽泻、白芍、桂枝、陈皮各6~15克。水煎2次作2。3次服,每日1剂。
下虚上盛
【证见】精神萎靡,虚烦不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下肢清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身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舌淡苔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温下清上,护阴潜阳。
【方药】
1.主方温下清上汤(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加减
处方:太子参15克,附子6克,菟丝子10克,覆盆子10克,桑螵蛸10克,补骨脂lO克,白莲须10克,黄连3克,磁石20克(先煎),天花粉10克,蛤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烦躁不宁者,加龙齿20克(先煎)、灯心草2扎。口渴引饮者,加鲜石斛15克、乌梅6克。
2.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淡盐水送服。适用于肾阳不足者。
3.单方验方蚕茧汤(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学》)
处方:蚕茧10。20个,红枣10~20枚,乌梅5克。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