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西格里德·温塞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

西格里德·温塞特
西格里德·温塞特

格丽德·温塞特(挪威语:Sigrid Undset,1882年5月20日-1949年6月10日)是一位挪威小说家,192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最著名的作品是描述中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生活的现代主义长篇小说──《新娘·主人·十字架》(Kristin Lavransdatter)三部曲。温塞特出生于丹麦凯隆堡,当她两岁的时候,全家移居挪威。1940年,温塞特因为反对纳粹德国和其威瑟堡行动而从挪威流亡到美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她重返挪威。

生平

西格里德·温塞特
西格里德·温塞特

西格丽德·温塞特(1882-1949)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位挪威作家之一,也是距今最近的一位。其他二位分别是1903年获奖的挪威吟游诗 人比约恩斯彻纳·比昂松和1920年获奖的克努特·汉姆生。温塞特于192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在授奖时称许她对中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生活的描述引人入胜。委员会的评审专家们指的是她以13世纪的中古挪威为背景的两大系列小说:三卷本的《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和四卷本的《马湾的主人》。

这两大系列描绘中世纪生活的小说出版后成为当时的国际畅销书,《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尤其受欢迎。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文学奖应授予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第一流作品的作家”,温塞特的作品似乎也可归入这一多少有些弹性的范畴。但她令全世界读者着迷的并不是文中的理想主义倾向,而是她作为伟大的

叙事者的叙事天才。在她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她的作品就被译成了几种影响最大的文字;1928年后,几乎所有主要文字都有了她的作品的译本。在70年后的今天,她的作品仍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拥有一代又一代的新读者。

个人经历

西格里德·温塞特
西格里德·温塞特

温塞特的父母与罗马有着深厚的缘分。事实上在1882年当她的父母住在罗马时,她就应该在当地出生。但就在她出生之前,她的父亲突然病重,她的父母于是极为仓促地回到北方她母亲位于凯隆堡的家中,西格丽德就出生在那儿。不过温塞特自己认为她的真正出生地应是罗马的感觉十分强烈,因此1909年当她在罗马逗留时,她便循着她父母的足迹四处访旧。

与南欧的不期而遇对她来说意义重大。她很快在罗马的斯堪的纳维亚艺术家和作家圈中交上了不少朋友。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她变得更加开朗,更加外向,也更加活泼。

在那些年里西格丽德·温塞特似乎不时会有一些个人的宗教体验。在她的所有作品中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她对既无法用道理也无法用常识来解释的生活奥秘的敏锐洞察力。在她冷静到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背后,总在暗示着某种无法回答的东西。这种对奥秘的认识似乎源于个人的宗教体验。不管怎么说,这一危机改变了她对基督教的看法。她不再相信是人创造了上帝,转而渐渐相信是上帝创造了人。她接受洗礼的属于新教的挪威国教路德教会并未成为她的选择。1924年11月她加入了罗马天主教会,从在她家所在教区的当地天主教牧师那儿获得了全面的教诲。当时她42岁。

婚姻生活

西格里德·温塞特
西格里德·温塞特

在罗马期间,她遇见了挪威画家安德斯·卡斯图斯·斯瓦斯塔,两或三年后她嫁给了他。她当时30岁,而且极有可能他是她的初恋情人。斯瓦斯塔比她大9岁,已婚,妻子和3个孩子都在挪威。他们的邂逅一定属于一见钟情的那种类型,但斯瓦斯塔花了近三年功夫才获准离婚。

他们于1912年成婚,之后在伦敦待了6个月。斯瓦斯塔在那儿作画,温塞特潜心研究英国艺术和文学,这些对她的余生而言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离开伦敦后他们回到了罗马,西格丽德的第一个孩子于1913年1月在当地降生。这是个男孩,起的名字跟他父亲一样。

不论从人或是从女人的角度来说,婚姻和后来出生的孩子对西格丽德·温塞特来说都意义重大。但对这位创造力丰富的作家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困境。在从结婚当年到1919年间,她自己生了3个孩子,还有一个庞大而忙碌的家庭需要照看;其中还包括斯瓦斯塔前妻所生的3个孩子。对西格丽德来说,这几年是一段艰苦的岁月。她的第二个孩子是个弱智女儿,而斯瓦斯塔的弱智儿子也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她以开放和忙碌的姿态管理着这个庞大的家庭,招待着新老朋友。

西格里德·温塞特
西格里德·温塞特

与此同时,她继续在其他人都已入睡的夜晚写作。在此期间,她完成了她最后的几部现实主义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她还参与了就最值得探讨的话题进行的公共辩论,如妇女解放、伦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她有着相当不错的辩才,她直率地批评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以及蔓延至作为中立国的挪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道德沦落和伦理败坏的危险。

1919年她带着两个孩子迁到位于挪威东南的居德布兰河谷的小城利勒哈默尔,当时她正准备生第三个孩子。他们当初的打算是让她在利勒哈默尔稍事休养,等到斯瓦斯塔将他们的新家收拾好后再立即搬回克里斯蒂安尼亚。但情况并未按事先预料的轨道发展。

事实是,他们的婚姻破裂了。1919年8月,西格丽德·温塞特在利勒哈默尔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她决定在利勒哈默尔定居,她那高大漂亮的新居“比耶克贝克”在两年内完工。这处地产包括三座高大堂皇的挪威传统木结构房屋和一个能看得见小城和周围乡村迷人景致的带篱笆的大花园。她那患病的女儿和两个儿子现在有一个安全、而且特别漂亮的家了。在经过多年的漂泊沧桑之后,作家西格丽德·温塞特终于有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开尘世的喧嚣,将全副身心投入到她现在知道是她真正擅长的一件事中去,那就是:写作。

婚姻和一战注定要改变温塞特的生活态度。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她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一开始几乎难以察觉,此后变得越来越强烈。这一危机使对当时伦理败坏的现象心存痛苦的不安的西格丽德从持明确的不可知论的怀疑主义者变成了一个基督教徒。她成长于一个气氛宽容、思想自由的家庭之中,并自觉地成为了一名持不可知论的自由思想者,不过她并没有当时那种认为科学和唯物论即是全部和终极的盲目信仰。

逃亡生活

西格里德·温塞特
西格里德·温塞特

西格丽德·温塞特在婚姻破裂后方才具备足够成熟的心态来创作她的杰作。在1920年到1927年间,3卷本的《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第一次出版,随后是4卷本的《马湾的主人》。在这个创造力旺盛的阶段,她还执着于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向基督教上帝寻求答案。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他将迷途的我引上了正路。” 在这段创造力勃发时期结束后,西格丽德·温塞特的创作进入了比较平静的阶段。在1929年之后,她完成了以当时的奥斯陆为背景的一系列小说,内容带有浓厚的天主教色彩。她从挪威狭窄但却有趣的天主教徒圈子里选择创作的主题。她还出版了一些有分量的历史著作,它们无疑增进了人们对挪威历史的了解。此外她还将几首冰岛的萨迦译成挪威语,并出版了一些文学散文,主要是有关英国文学的评论,其中一篇论述勃朗特姐妹的长文和一篇对劳伦斯的评论特别值得一提。这些都不算伟大的文艺作品,但它们都是有震撼力、且有启发性的。

1934年她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十一年》。书中毫无掩饰地讲述了她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的童年生活,描述了她那充满智慧与关爱的家庭,刻画了她那生病的父亲。这是挪威有史以来描写一个小女孩的最动人的作品之一,很少有作品能超越它。西格丽德在不断地取得成功。

在她将近四十岁时,她开始着手创作一部以18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但这部小说只有第一卷《多尔特夫人》于1939年出版,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次战争注定要令她心力交瘁,她再也没能续写这一系列关于18世纪的小说。战争耗尽了她的所有活力。

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后,她被迫逃离家园。她自30年代初就强烈反对希特勒和纳粹主义,她的书在德国也早就被禁。她并不想被德国人抓做人质,因此她逃到了瑞典。1940年4月,她年仅27岁的大儿子安德斯在距他们的比耶克贝克宅仅几公里处进行的战斗中阵亡。他是挪威军队的一名军官,在与德国部队的一次遭遇战中被杀害。德国军队侵占了比耶克贝克,将它用作战争期间的军官总部。

1940年西格丽德·温塞特和她的小儿子离开中立的瑞典,前往美国。她在那儿不知疲倦地著述讲演,为她那被占领的祖国辩护。在1945年挪威获得解放后她回到了祖国,那时她已是精疲力尽。她又活了四年,但再也没写一个字。

当前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挪威的年轻一代开始对她的作品发生兴趣。她的作品中体现了作为个体的人的道德责任感,无论是对他或她自己,还是推而广之,对家庭、对自然或对我们周围的所有生物的一种道德责任感。这似乎就是今天她的作品为什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原因。

历史文学

西格里德·温塞特
西格里德·温塞特

西格丽德·温塞特皈依天主教的消息在挪威不仅造成了轰动,而且还引得谣言四起。她的名字在《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一书在国际上获得成功之后渐渐为人所知,因而此事在国外也受到了关注。今天我们对这种轰动不过一笑了之,但在当时近乎强迫人们信仰新教的挪威,几乎没有什么人信奉天主教,人们在提到天主教时都带着一种轻蔑的语气,甚至有一大部分公众对天主教感到恐惧。不仅教会如此,实际上自由思想者以及那些或多或少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密切联系的人物也是一样。有时这种攻击十分刻毒,结果是西格丽德·温塞特的雄辩口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她以出乎她自已意料的方式参与了许多年的公开辩论,几乎完全是在为她的罗马天主教信仰辩护。

不过毕竟在提到西格丽德·温塞特的时候,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并不是她的比耶克贝克女主人或天主教女信徒的身份,而是她作为作家西格丽德·温塞特的身份,这段时间是她创作的高产期。

她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之后,她立即开始在头顶上安全的天花板的荫蔽下着手创作《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这的确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她在创作这一主题时感到如鱼得水。早些时候她曾写过一本关于挪威历史上离异教时代较近的一段时期的篇幅不长的小说。她还出版了从不列颠/凯尔特中世纪开始的亚瑟王传奇的挪威语版本。她研究了斯堪的纳维亚的手稿和中世纪文本,对挪威本土和国外的中世纪的教堂和修道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她现在是她尽力试图描绘的那个时代的权威,与创作第一本有关中世纪的小说时22岁的她已大不相同。

在此期间在她身上发生的变化不仅与历史和文学有关,与她作为一个人的发展也有关系。她经历了从爱与恋到痛苦的结局的完整过程,当面对经过一战血的洗礼后处于动荡时期的病态世界时,她曾感到绝望。当她在1919年开始创作《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时,她知道了生活是什么。

《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当然是一本历史小说,但它又不仅仅如此。历史小说部分甚至不是书中最重要的部分。书中的历史背景足够严谨,足够真实,丝毫未被理想化。这决不是一个作家从现实生活向对过去的模糊向往的逃避。正相反,在这三卷作品里,温塞特将快乐和悲伤、狂喜和绝望的感情——她对此有深刻体验——置于遥远过去的背景之中。她并不打算将它们理想化,不过温塞特选择以中世纪为题材显然是因为她对作为那个时代的特征的坚定信仰感到崇敬。

她将主人公置于遥远过去的背景之中是为了形成作家必需的距离感,是为了用她自己强烈的情感和严谨的思维创造出一件艺术品。她意识到自己正站在步入其写作生涯新阶段的门槛之上。她通过对中世纪的回顾,摸索着、并找到了作家必需的距离感。她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我正在努力适应情况,但相当无助。”

这就是她在《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一书中描述的生活的奥秘,正如她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的一样。这就是为什么长达1400页的《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和1200页的《马湾的主人》一样都永不过时的原因。她的主人公是有血有肉的男人和女人,他们同样可以是我们今天的邻居。温塞特将他们放在一个自然的背景环境之中,它们

至今仍是我们的环境,其中有她了如指掌的奥斯陆,她深爱着的居德布兰河谷,和她父亲生活过的特伦讷拉格地区。

她熟悉这些环境,而今天这些环境与70年前她所描绘的并无二致,实际上与13世纪时也没有多少差别。

一代才女在挪威以外的地方,她的声望差不多仅限于《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一书。但在挪威本土并非如此。通过由于1989年出版的西格丽德·温塞特传记,认识到了这一点。传记出版后作者收到了寄自挪威各个地方的信件,作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这些信件表明她的读者越来越多——尽管是在这样一个电视年代里。

温塞特的作品仍有读者,而且不仅是那几本有关中世纪的小说。她一共写了36本书,中世纪小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写本世纪初到30年代的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和奥斯陆的小说,第三部分是散文和历史文章。她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充实,而且很明显的是,挪威的新一代读者已发现了这一点。

西格丽德·温塞特的每一本书都不会令读者感到乏味。她是一个伟大的叙事者,对错综复杂的人类思维有着深刻而现实的了解——无论什么年代,也无论什么地方。凭着第一手获得的文学和历史知识,和她对人性的透彻理解,加上明白它对我们所有人的重要性,西格丽德·温塞特拥有丰富的素材——情感方面的或是知识方面的——可资

利用。

西格丽德·温塞特是谁?可能值得一提的是西格丽德·温塞特与弗吉尼亚·吴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同年,比D·H·劳伦斯和凯伦·布利克森大三岁。从文学角度看,这些人对她个人来说都谈不上重要,除了D·H·劳伦斯,他的作品在30年代时曾令她十分着迷。但他们都属于同一代;他们是生活在欧洲各个不同角落里的同代人。他们各

自的创作确确实实沿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处在危机之中的欧洲的产儿,而且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

西格丽德·温塞特创作的主题显然是挪威的,但显然也是欧洲的,正如詹姆斯·乔伊斯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爱尔兰色彩、完全是爱尔兰的那样。

后人改编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挪威作家西格丽德·温塞特和她平生的著作对读者仍具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体现在她的作品、特别是《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一书仍然出现在挪威畅销书榜单和人们最经常阅读的作品榜单之中这一事实。《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已被改编成戏剧和电影上演。一台由芬兰和挪威合作制作的戏剧已在挪威和其他国家上演,剧中的原创音乐是由低音提琴手阿里尔·安德森创作的。西格丽德·温塞特的形象也通过其他方式更清晰地显现出来。

这得部分归功于特殊教育学教授托迪斯·厄亚塞特撰写的内容全面的传记《人们的心──西格丽德·温塞特的一生》(阿舍胡格出版社,1993年出版)。

这本传记在很多方面对吉德斯克·安德森撰写的、于1989年出版的《西格丽德·温塞特的一生》进行了补充。厄亚塞特在撰写这本传记时占有了广泛的材料,其中包括几种新资料来源,并描绘了西格丽德·温塞特血肉丰满的形象,特别是她作为一个人的形象,当然也包括她作为一名作家的形象。厄亚塞特提供了有关她父亲的疾病的新信息,最后证明她父亲的疾病并不像人们以前认为的那样是梅毒,而最有可能是一种类似多发性硬化的神经疾病。这本传记对她作为一名年轻作家和一位单身母亲所经历的恶劣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她与她有智力障碍的二女儿之间的亲密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厄亚塞特还用比以往更详实的细节解释了温塞特皈依天主教的原因。她阐述了温塞特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和对中世纪的兴趣是如何在清教一统天下的挪威给了她一个自然的机会向天主教倾斜的,并指出,她对中世纪的兴趣并非肇始于20年代,而是贯穿了她的一生。厄亚塞特撰写的温塞特传记于1993年获得了挪威为最佳非小说类作品设立的“布拉格奖”,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挪威演员兼导演利夫·乌尔曼根据《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改编的电影令温塞特再次在挪威文化圈内走红。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电影叙述了克里斯汀早年在农场上的生活以及她与她的父亲拉夫朗的关系,但它主要将重点放在她与埃兰之间的爱情之上,结局是她违背父母的意愿嫁给了埃兰。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外景取自挪威的一个山谷,为拍这部电影,山谷里建起了一座逼真的中世纪农场。才华出众的挪威演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和享有国际声誉的伯格曼摄影师斯文·尼奎斯特的摄影令影片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成功。一份面向海外市场的更短的拷贝和一部电视剧也已制作完成。世界各地的大批电影观众将因此知晓温塞特笔下的克里斯汀·拉夫朗,这位可能是继培尔·金特之后挪威最著名的文学人物。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者及获奖作品年份(公元)

获奖作者

国籍

获奖作品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诗人

法国

《孤独与深思》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历史学家

德国

《罗马风云》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挪威

《挑战的手套》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诗人。

法国

《金岛》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戏剧家、诗人

西班牙

《伟大的牵线人》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小说家

波兰

《你往何处去》

1906年

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诗人、文艺批评家

意大利

《青春诗》

1907年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小说家、诗人

英国

《老虎!老虎!》

1908年

鲁道尔夫·欧肯(1846~1926),哲学家

德国

《精神生活漫笔》

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作家

瑞典

《骑鹅旅行记》

1910年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作家

德国

《特雷庇姑娘》

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比利时

《花的智慧》

1912年

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剧作家、诗人

德国

《群鼠》

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诗人、社会活动家

印度

《吉檀枷利—饥饿石头》

1915年

罗曼·罗兰(1866~1944)作家、音乐评论家

法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

1916年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诗人、小说家

瑞典

《朝圣年代》

1917年

卡尔·耶勒鲁普,作家。

丹麦

《磨坊血案》

亨利克·彭托皮丹,小说家

丹麦

《天国》

1919年

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诗人、小说家。

瑞士

《奥林匹亚的春天》

1920年

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挪威

《大地硕果—畜牧曲》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法国

《苔依丝》

1922年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作家

西班牙

《不吉利的姑娘》

1923年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诗人、剧作家

爱尔兰

《丽达与天鹅》

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作家

波兰

《福地》

1925年

乔治·萧伯纳(1856~1950),戏剧家

爱尔兰

《圣女贞德》

1926年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作家。

意大利

《邪恶之路》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哲学家

法国

《创造进化论》

1928年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作家

挪威

《新娘—主人—十字架》

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作家

德国

《魔山》

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作家

美国

《巴比特》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诗人

瑞典

《荒原和爱情》

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小说家、剧作家

英国

《有产者》

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作家

俄国

《米佳的爱》

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小说家、戏剧家

意大利

《寻找自我》

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剧作家

美国

《天边外》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小说家

法国

《蒂伯—家》

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作家

美国

《大地》

1939年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作家

芬兰

《少女西丽亚》

1944年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小说家、诗人

丹麦

《漫长的旅行》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诗人

智利

《柔情》

1946年

赫尔曼·黑塞(1877~1962)作家

德国

《荒原狼》

1947年

安德烈·纪德(1869~1951)作家、评论家

法国

《田园交响曲》

1948年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英国

《四个四重奏》

1949年

威廉·福克纳(1897~1962)作家

美国

《我弥留之际》

1950年

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数学家、哲学家

《哲学—数学—文学》

1951年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瑞典

《大盗巴拉巴》

1952年

莫里亚克作家

法国

《爱的荒漠》

1953年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

英国

《不需要的战争》

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家。

美国

《老人与海》

1955年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1902~)作家

冰岛

《渔家女》

1956年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诗人

西班牙

《悲哀的咏叹调》

1957年

阿尔贝·加缪(1913~1960)作家

法国

《局外人》、《鼠疫》

1958年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诗人、小说家

前苏联

《日瓦戈医生》

1959年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1968)诗人

意大利

《水与土》

1960年

圣.琼.佩斯,作家

法国

《蓝色恋歌》

1961年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小说家

前南斯拉夫

《桥·小姐》

1962年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作家

美国

《人鼠之间》

1963年

乔治·塞菲里斯(1900~1971)诗人

希腊

《“画眉鸟”号》

1964年

让·保尔·萨特(1905~1980)犹太人,哲学家、作家

法国

《苍蝇》

1965年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作家

前苏联

《静静的顿河》

1966年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犹太人,作家

以色列

《行为之书》

奈莉·萨克斯(女)(1891~1970)诗人

瑞典

《逃亡》

1967年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诗人、小说家

危地马拉

《玉米人》

1968年

川端康成(1899~1972)小说家

日本

《雪国》

1969年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作家

法国

《等待戈多》

1970年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作家

俄罗斯

《癌病房》

1971年

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诗人

智利

《情诗·哀诗·赞诗》

1972年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作家

德国

《女士及众生相》

1973年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小说家、剧作家

澳大利亚

《风暴眼》

1974年

埃温特·约翰逊(1900~1976)作家

瑞典

《乌洛夫的故事》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1904~1978)诗人

瑞典

《露珠里的世界》

1975年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诗人

意大利

《生活之恶》

1976年

索尔·贝娄,作家

美国

《赫索格》

1977年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诗人

西班牙

《天堂的影子》

1978年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作家

美国

《魔术师·原野王》

1979年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诗人

希腊

《英雄挽歌》

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诗人

波兰

《拆散的笔记簿》

1981年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德语作家

英国

《迷惘》

1982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犹太人,记者、作家

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

1983年

威廉·戈尔丁(1911~1994)作家

英国

《蝇王》、《金字塔》

1984年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诗人

捷克

《紫罗兰》

1985年

克洛德·西蒙(1913)小说家

法国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1986年

沃莱·索因卡(1934~)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

尼日利亚

《雄狮与宝石》

1987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

美国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1988年

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作家

埃及

《街魂》

1989年

塞拉Camilo Jose Cela 作家

西班牙

《为亡灵弹奏》

1990年

奥克塔维奥·帕斯,诗人

墨西哥

《太阳石》

1991年

内丁·戈迪默(女)(1923~),作家

南非

《七月的人民》

1992年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诗人

圣卢西亚

《西印度群岛》

1993年

托尼·莫里森(女)(1931~)作家

美国

《所罗门之歌》

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小说家

日本

《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1995年

希尼(1939~)诗人

爱尔兰

1996年

希姆博尔斯卡(女),诗人

波兰

1997年

达里奥·福,讽刺剧作家

意大利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

1998年

若泽·萨拉马戈,记者、作家

葡萄牙

《盲目》

1999年

君特·格拉斯,作家

德国

《辽阔的原野》

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剧作家、小说家

法国

《灵山》

2001年

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

英国

《到来之谜》

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作家

匈牙利

《无形的命运》

2003年

库切(1940~)作家

南非

《耻》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女作家

奥地利

《钢琴教师》

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2008),犹太人,英国剧作家,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

英国

《看房者》

2006年

奥尔罕·帕慕克(1952~),作家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2007年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女作家

英国

《金色笔记》

2008年

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40— ),“新寓言派”代表作家

法国

《乌拉尼亚》

2009年

赫塔·米勒(又译作赫塔·缪勒、赫塔·穆勒),小说家,诗人,散文家。

德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