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元生

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简历[1]
1931年8月18日 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县
1948-1950年 广州中山大学数学系、化学系学习
1950-1953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
1953-1956年 长春吉林大学物理化学研究生毕业
1956-1991年 吉林大学化学系、理论化学所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1984年 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系交换学者
1978-1993年 博士后导师、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二十二届理事,第二十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85年至今 《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2年— 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职情况曾任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化学学报》编委,《有机化学》编委,《物理化学报》副主编,复旦大学、华东工学院等校兼职教授;1984年应聘为世界理论有机化学家联合会特别理事。同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即院士)。
科研之路[1]
江元生教授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高分子统计理论、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先后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20、21、22届理事,第23届常务理事兼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高分子统计理论
江

元生早期从事量子化学多中心积分问题的研究,50年代末转入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研究领域。当时,人们试图利用高能辐射使高分子交联, 生成网状凝胶,由此改变材料性能。英国学者Charlesby把凝胶看成无穷大分子,经过近似推导,得到凝胶量公式,解释实验数据。与此同时,文献上出现了另一种理论公式,它按平衡分配观点计算各种交联分子对凝量的贡献。那么,凝胶的本质究竟是热力学平衡结果还是不溶性网状结构?两者的凝胶点结果显然是不同的。 江元生经过反复推敲,根据凝胶的不熔特性,认定只有是无穷大分子,才不被溶剂分散而溶解。于是他采用无穷大分子模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推导出严格的凝胶量公式,为表征高聚物的交联程度提供了可靠依据。其论文《交联高聚物的溶胶凝胶分配问题》发表于1963年《中国科学》(英文版)上,迄今,文中基本思想和推演方法仍常被国内外学者所吸收运用。
○配位场理论
60年代中期,江元生进行配位场理论研究,取得重大成就。他科学地处理了点群耦合系数与弱场方案中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点群直积中不可约表示重复出现及含C类表示的耦合系数计算,V·W及X系数的推广定义和交换对称性等问题,并在点群耦合方案下计算旋轨作用能,使能谱的表征更为标准化,构成完整的配位场理论体系,并参与了专著《配位场理论方法》的撰写。
○分子轨道图形理论
70年代中期以来,江元生研究分子中的近邻作用及其数学模型,发展图论方法,以寻求和总结化学现象大范围的规律性结果,实现了用图形规则将简单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条定理”的形式,撰写了专著《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江元生教授指导下参与这一研究的一位博士生,在日本京都基础化学研究所进行科研合作中,运用这一成果,处理了长链聚合分子(如聚乙炔等)的振动谱分类以及掺杂引起的形变中声子—声子相互作用,获得成功,与日方合作者已共同发表论文多篇。198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福井兼一给江元生教授寄来备忘录,谈及他的研究组在60年代也曾注意到简单分子轨道理论中的图形规则,但未坚持下去。另一国内青年学者在博士论文中用这一成果处理高分子构象问题,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并获中国化学学会“青年化学奖”。
○图形收缩方法
80年代初,江元生研究图形收缩方法,以图的收缩和扩张模拟同系分子的降解和增长,统一处理各种问题。他就分子图不变量的计算、约化及相互关系,给出了大量的原始结果,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引用。他对邻接矩阵行列式的计算方法,被南斯拉夫学者Gutman收入专著。 江元生的构造内同谱图方法,启发了国外学者利用计算机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江元生对最高占据能级的近似计算,结果非常接近精确值,受到英国著名学者G·G·Hall的赞誉。他的部分同谱论文被德国理论化学杂志评审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在许多论文中,这是令人迷恋的一篇。”“这些课题的重要性超过了仅仅希望这些研究将推动化学中重要概念发展的范畴,它还有很强的美学吸引力。终有一天,这些方法可能提供化学新见解的基础。”
○芳香性理论
在对芳香性理论研究中,江元生等在80年代初提出了五参数的简化方案,以代替传统的八参数方案,并与实验结果符合。美国学者Klein等发表专论, 在标题“江—唐—霍夫曼近似方案”下进行了详尽的评述,称“通过以另外一种方法表示参数能量的分子结构关系,江—唐—霍夫曼得到了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展开”。南斯拉夫学者Gutman将这一成果写入他的另一本专著。美国学者Schmalz 将江元生的五参数方案吸收应用于多电子芳香性理论中,加以推广和肯定。
○量子化学
江元生教授也是我国开展量化计算最早的学者之一,在大分子团簇与固体的研究中获得多项有学术价值的成果。他解释了三核钼簇的

畸变现象。Colton针对江元生的论文,在《钼与钨》一文中写道:“对三核8 电子钼簇的理论研究已经完成,……这种处理导出了前过渡金属簇中的桥式和帽式配体所起作用的普遍结论”。江元生对卤素硼烷不符合Wade规则的论证,为Wade小组所接受。他用分子观点去研究固体能带,与著名学者Hoffmainn不谋而合,Hoffmainn读过江元生教授的论文后,写信给他称:“英雄所见略同”。江元生教授和他的研究组在国内计算机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实现大分子从头计算,完成了Cu13(电子数377) 等的计算,缩短了这一领域的国内外差距。90年代,他和研究组开展价键多体理论研究,完成了含24个π-电子的苯型烟分子的精确计算,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最好水平。
个人荣誉成就与影响江元生教授始终保持着活跃的学术思想,把握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已先后发表论著120余篇(部)。 他的“高分子统计理论”、“配位场理论”获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配位场理论”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分别获1985、1987年两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应用”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江元生教授的传记、简历曾为国内外多种版本的名人录收录。设在英国剑桥的国际传记中心(IBC)出版的六种名人录发表了他的简历或传记, 其中“有成就的男士”(Men of Achievement)连续三版收录。 美国传记中心(ABI)的三种名人录刊登过他的简历,其中“国际杰出带头人物录”及“世界五千名人”连续两版约稿,并聘江元生为顾问评委。英国国际传记中心又授予他“1993年世界知识分子”的荣誉。
在教学工作中,江元生教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量子化学、数学物理方法、物理化学、热力学、高等物化、物质结构、高分子物理化学、统计力学、化学图论等多门专业课程,培养了6名博士和20多名硕士。他编写的教材《结构化学》已于1997年由高教出版社发行,并被确定为“面向21世纪课题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