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芙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杨芙清

一、 杨芙清院士简介杨芙清教授,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名誉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 IEEE Fellow,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级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电子学报》副主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北大青鸟集团董事长,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名誉校长。2009年5月15日,澳洲ISTS(国际七三学社)主席陈恩田在中科院向杨芙清院士赠送了中国道教书法大师泰山仙翁的题词:未湖飞杨,芙出冰清。高度赞扬了杨芙清院士的才学和品格。

二、 含苞待放江南杰

杨芙清
未湖飞杨,芙出冰清

1932年11月6日杨芙清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父亲希望她品格出众,才气过人。给她取名“芙清”。少年的杨芙清学习基础扎实,各科成绩在班上都是最高分。194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无锡市最有名的女子一中。这里不仅小桥流水,环境优美,且教师水平很高。杨芙清在这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1年,这位江南才女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把文科理科并入北京大学,杨芙清也随着同学来到未名湖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是我国的一流大学,治学严谨,学术气氛浓厚,老一辈科学家如江泽培、吴光磊、程民德、徐献谕等著名教授对杨芙清的成长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杨芙清在北京大学艰苦的学习中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使她一生受益良多。1955年品学兼优的杨芙清一毕业就留校当了研究生,参加计算数学研究室的创建工作。这里一穷二白,资料奇缺,只有一本苏联的《线性代数计算方法》和一台手摇计算机。杨芙清每日踏实的收集资料,钻研《线性代数计算方法》直到深夜。谁知功夫不负有心人,机遇正悄悄向她走来-----

三、 两赴留苏苦求学50年代初、西方计算机刚刚进入实用化阶段,并且在军事、科研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欧美各国都把计算机技术当做绝密资料,对中国严加封锁。新中国的国民生产、军事科研急需自己的计算机,于是1957年我国派出了一个计算机代表团赴苏联学习。杨芙清作为代表团的成员在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第一次接触了电子管计算机,开始学习编写程序。这里的计算机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编程十分繁琐。新手接触编程,往往要修改多次才能通过,但杨芙清总是一次通过,屡获老师表扬。次年,她转入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师从世界一流科学家、苏联著名教授米哈伊尔•罗蒙诺维奇•舒拉波拉学习程序设计自动化。杨芙清工作踏实细致,又极富独创性。她独立设计出的逆向验证方法《分析程序》(即逆编译程序)被西方杂志称为“程序自动化早期的优秀之作”。

1962年底,杨芙清赴苏联杜勃纳联合核子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工作,以中国计算机专家的身份负责科学计算。她努力学习核物理基本概念,及时总结程序设计的规律,积累有关资料,为回国后开展有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汗浸科研志韧铭1965年1月,杨芙清回国,立即投入科研和教学工作。1969年12月,杨芙清作为总体设计组成员,参加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的研制任务,负责指令系统和操作系统的设计。当时我国尚没有研制类似计算机的经验,杨芙清和她的课题组发明了很多独创性的方法克服研发和调试150机操作系统的困难。她和同事们于1974年独立设计出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

1973年,北京大学被邀参加了研制大型机DJS200系列的总体设计。杨芙清被任命为200系列软件总体设计组成员,并任240机软件项目负责人。期间,她深入研究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层次管程结构模型和PCM设计方法”,并与徐家福教授和仲萃豪研究员共同设计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XCY)。在240机操作系统(DJS200/XT2)的设计中,采用了先进的层次管程结构,并全部用XCY语言书写。1981年,DJS200/XT2通过电子工业部鉴定,1985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五、沃土耕耘学科情“回顾20年的历程,无不凝聚着全系师生员工艰苦创业、争创一流的创新劳动。今天我们能无愧地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已经是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是国内领先,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这一切是心血的凝聚,是事业的凝聚,是团结奋斗的结果。”这是杨芙清院士在1998年系庆20周年大会上的肺腑之言。

时至今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如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已经成为北京大学重要的大系,不仅拥有微电子学、计算机语言学、计算机软件与系统三个研究所而且还有微米/纳米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所有的成就都是杨芙清和她团队所有同事共同辛劳的结果。

1978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成立,杨芙清担任操作系统教研室主任;1981年,杨芙清被学校任命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主管科研工作;1983年,系里领导进行换届,在领导和群众的一致推举下,杨芙清挑起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重担。

尽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已成立六年,但是系里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无资料,二无办公用房,三无机器,四无经费,总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杨芙清上任之后,下定决心改变当时的局面。

1984年初,趁着国家科委发展软件科学的机会,北京大学“承包”下了培训高级软件工程人才的项目,正是这一举措为学校赢得了400万元的经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贫困”状态也得到了缓解;这之后,电子工业部15所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赠送了一台HP3000/68型号计算机,同时成立了“北京大学HP计算中心”;当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急需资料室,杨芙清向校领导保证,系里的资料室将对全校计算机学科开放,这一举措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

要建设一流的学科,没有好的教材和师资是不行的。杨芙清一方面组织人员翻译、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另一方面聘请外国教员,外派本系的教师出国深造。同时,杨芙清身体力行,亲自制定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岗位责任制规划”。这一系列的举措,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摆脱了“贫困”的帽子,真正的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征程。

进入90年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为全国第一批一级学科授权点,不仅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而且还出版了《操作系统结构分析》、《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58本专著,编写教材18本。

在杨芙清担任系主任的16年,正是计算机系的建设成长期。没有杨芙清和她团队的沃土耕耘就没有北大计算机学科灿烂辉煌的今天。

六、青鸟展翅傲苍穹

20世纪80年代初,杨芙清开始进行软件工程基础技术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历经国家四个五年计划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作为青鸟工程的领导者和首席科学家,杨芙清倾注了她全部的智慧和心血。

经过10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杨芙清发现科研软件过程异常的艰巨与复杂,要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必须攻克高(软件复杂程度高)、长(软件的研制周期长)和难(软件质量保证难以保证)这三大难题。1982年,杨芙清在全国计算机学术年会上详细阐述了“软件工程”的内涵;同年,杨芙清在长春召开的中科院学部扩大会议上作了题目为《软件的结构和工具》的报告。这一系列的行动,标志着杨芙清已经把科研思路和方向转为“软件工程”。

从1983年开始,杨芙清带领科研团队历经四个五年计划开展“青鸟工程”的研发。青鸟工程经历了“基础技术——实用技术和产品化技术——工程化、工业化生产技术”的研发阶段。其中,“六五”、“七五”,主要开展了软件工程技术的基础研究,研制开发了“核心支撑环境BETA--85”,进而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的“集成化软件工程支撑环境”,命名为青鸟Ⅰ型系统(JBⅠ)。它的诞生,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在1991年的国际软件工程研讨会上,国外专家认为“青鸟系统可以和国际上同类软件相媲美”。“八五”攻关的重点是建立产业基础,一方面在跟踪研究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青鸟标准规范系列,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出“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Ⅱ型系统(JB2)”,另一方面,集中研究软件产品化技术,对青鸟Ⅰ型系统进行了实用化和产品化,推出了以“青鸟”命名的系列软件产品。在研制青鸟系统过程中,杨芙清组织全国22所高校和科研单位、330多名科技人员,组成了一支空前壮观的高科技攻关团队。在杨芙清的带领下,科研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不仅建立了“总体组——工作组——专题组”的三级管理模式而且确定了三个狠抓、三个统一和三个意识的12字指导思想。为了顺利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经过长时间的努力,1994年11月,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杨芙清任董事长。为了实现和完善青鸟软件生产线,制定软件工业化生产标准,推进我国软件企业的技术改造,杨芙清带领团队人员开发出基于异构平台、可访问多信息源的应用系统集成环境——青鸟Ⅲ型系统(JB3),为形成规模经济准备了条件。

青鸟系统是我国第一个,要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规模综合性软件工程支撑环境,青鸟系统的研制成功被誉为“我国基础软件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重大成果,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标志我国软件开发从手工作坊式向工业化生产转化的一个里程碑,对软件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七、老骥伏枥软件园为了加快我国软件人才建设的步伐,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计委于2001年下发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看到通知后,杨芙清立刻组织人员,提出了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的建设方案,建设软件学院的方案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和教育部的批准。北京大学任命杨芙清负责软件学院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年近70的杨芙清又一次斗志昂扬地迎接了新的挑战。

杨芙清曾说过:“别人说我在快到70岁的时候,找了最苦最累最难的活来干,我说我这个人最喜欢挑战性工作,老想去创一点新的东西。”正是在“老想创一点新的东西”的思想牵引下,杨芙清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院建设当中。

杨芙清为软件学院的发展提出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和坚持创新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坚持创新创业、坚持面向需求、坚持质量第一”的建院宗旨;确立了“面向产业、面向领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专业教育学分制,素质教育学苑式,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设计出“多层次、多方向、多领域、模块化”的开放式课程体系;拟定出“软件学院建设运作框架”;明确了“全方位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的发展战略,与国际著名高校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面向全球招聘教师,推行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软件学院已发展成为两个学科、四个基地、十个系所的教学研究单位。2003年12月,在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中期评估中,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综合评比排名第一,被誉为“示范中的示范”;2004年11月9日,学院荣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12月9日,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9月,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验收评估,评估结果为“综合排名第一”。

面对所获得的荣誉,杨芙清并没有满足,她给软件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育人是百年大计,一定要做到“实、深、精、透”。在初步形成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目标:如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研究、严格规范工程硕士论文标准提高论文质量、以软件工程学科为主发展大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学科、面向行业定制发展终身教育计划、为学生(包括毕业生)提供多元化服务等。杨芙清被誉为 “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开拓者和设计师”,她正继续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向实现创世界一流软件学院的目标挺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