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化防腐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一、 概述

1.1 炭化防腐木种类及特性

表1.1-1炭化防腐木的种类及特性

种类

定义

特性

炭化木

指木材经过高温(一般180℃以上)炭化处理后达到一定防腐等级的木材。

1)一般颜色较深,呈棕色;

2)属于物理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药剂,环保和安全性能优良;

3)木材的力学强度下降。

1.2 防腐木的适用范围及典型应用

不同的使用条件所对应的防腐等级见表1.2-1;炭化防腐木的适用防腐等级为C1、C2、C3。

表1.2-1 不同使用环境的防腐等级分类

防腐等级

使用条件

主要生物危害

防腐木材的典型用途

使用环境

C1

户内,不接触土壤,干燥

昆虫

建筑内部、装饰材料、家具

HJⅠ

C2

户内,不接触土壤,潮湿

腐朽菌、昆虫

建筑内部、装饰材料、家具、地下室、浴室

C3

户外,不接触土壤

腐朽菌、昆虫

(平台、步道、栈道)甲板、户外家具、建筑外门窗

C4A

接触土壤或浸泡在淡水中,非重要部件

腐朽菌、昆虫

围栏支柱、支架、电杆和枕木(生物危害较低地区)

HJⅡ

C4B

接触土壤或浸泡在淡水中,重要部件或难以更换的部件

腐朽菌、昆虫

木屋的基础、淡水码头护木、桩木、电杆和枕木(生物危害严重地区)

HJⅢ

C5

浸在海水中

海生钻孔动物

海水码头护木、桩木、木质船舶

注:在GB50206-2002《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对木结构构件的不同使用环境进行了分级,以HJI、HJII和HJIII来表示。

1.3规格

目前市场上主要为芬兰进口的炭化木,其常用规格见表1.3-1。

表1.3-1芬兰炭化木常用规格(mm)

厚度

宽度

长度

装饰墙板

12

92

2400

四面刨光料

18

118

3300,3600……5400,300为一进级

25

140

3300,3600……5400,300为一进级

42

118

3300,3600……5400,300为一进级

毛料

25

100/125/150

3300,3600……5400,300为一进级

32

100/125/150

3300,3600……5400,300为一进级

50

100/125/150

3300,3600……5400,300为一进级

1.4参考价格(元/m)

进口:16,000(进口)

二、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及执行标准

2.1 炭化木的主要性能、执行标准

1)炭化等级 见表2.1-1。

表2.2-1 炭化木的炭化等级

炭化等级

炭化温度

T1

≥180℃

T2

≥210℃

T3

≥230℃

2)执行标准:欧洲标准EN335。

3)主要性能

炭化处理使木材的抗弯和抗裂性能下降,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木材的抗弯和抗裂能力而下降,所以炭化木不做承重木结构使用。但是炭化过程对木材的硬度、抗压性能以及弹性模量等物理特性影响不大。

其中T2级的炭化木比普通木材在耐腐性能和抗收缩变形等方面性能优异,但是在抗弯能力同比普通木材略微下降。

T3级炭化木的强度比普通木材同比下降20%,特别是抗裂能力同比下降50%,因此不宜对木材表面抛光处理。

炭化木的燃烧性能与普通木材无显著差异。

三、设计选用要点

3.1防腐木的材质等级是指木材本身的外观等级,可以根据国家标准GB/T153—1995《针叶树锯材》、GB/T4817—1995《阔叶树锯材》和GB/T4822—1999《锯材检验》分为特等、一等、二等和三等锯材。可以根据建筑物的档次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相应材质等级的防腐木。

3.2炭化木的强度比未处理材低,因此在对力学强度有较高要求的场合不宜选用炭化木。一般来说,炭化温度越高,力学强度下降越明显。

3.3 炭化木的不同炭化等级的适用范围 见表3.3-1。

表3.3-1不同炭化等级的适用范围

炭化等级

推荐使用范围

典型应用

防腐等级范围

T1

对木材的外观要求高,不易产生干缩变形,有一定的强度要求

室内家具和地板、桑拿浴室长椅以及其它精细木制品

C1、C2

T2

湿度变化大,普通木材易产生干缩变形

园艺小品、花园和公园的亭、廊,门窗以及厨房和浴室家具等

C2、C3

T3

不接触土壤、普通木材易于腐烂的环境,对强度的要求不高

潮湿地区的园艺小品等

C3(一般不推荐使用)

3.4炭化过程使木材的颜色加深,而且炭化温度越高,木材的颜色也就越深。此外,炭化木经过压刨处理后,其表面如丝质般光滑,色泽温润,木纹清晰可见。

3.5炭化处理改变了木材的内部木质细胞结构,使木材的平衡含水率下降50%,稳定性强,不易变形收缩。由于炭化木吸水率也同比下降50%,因此在选择胶粘剂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特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