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未央怀古
原文山坡羊 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曾此处,殷勤纳谏论兴废。
见遗迹,怎不伤悲!
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高处闲坐地。
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1]
注释【注】1.未央:指汉未央宫,遗址在今陕西西汉长安故城内,汉高祖七年修筑。
2.三杰指秦末农民战争和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3.《未央怀古》《骊山怀古》都是作者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抒发的感慨。所不同的是,前者抒情较含蓄,后者较直露。
曲牌名北曲中吕宫、南曲商调,都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用,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所载,南曲大抵是七、七、七、八、三、五、七、八、二、五、二、五(十二句)。北曲较简单。常用作小令,或用在套曲中。在冰火岛上,殷素素曾对张翠山唱了一曲《山坡羊》:“他与咱,咱与他,两下里多牵挂。冤家,怎能够成就了姻缘,就死在阎王殿前,由他把那杵来舂,锯来解,把磨来的换,放在油锅里去炸。唉呀由他!只见那活人受罪,哪曾见过死鬼带枷?唉呀由他![2]
翻译【翻译】:当年汉室三杰,都曾在这里聚会,汉朝建立后,他们还经常向刘邦诚挚地进谏,谈论历朝历代的交替兴废。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看到他们当年的遗迹,往事涌上心头,怎不令人无限伤悲!人事沧桑不断,而这里的山河还到处诱发着他们当年的英雄气概,“鸟尽弓藏”令人悲!登上这未央宫遗址的最高处,坐地观看:东面,也是如画的河山;西面,也是如画的河山。可是,有谁能保有这壮丽的河山永在![3]
鉴赏【鉴赏】《未央怀古》是一首内涵深沉的佳作。作者首先想到的不是西汉帝国开创者刘邦,而是辅佐刘邦成大业的三位杰出人物:张良、萧何、韩信。“三杰”的事迹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山河犹带英雄气”。此言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三杰”的热烈赞扬与崇高的敬意,也蕴涵着“鸟尽弓藏”的愤慨。曲末展现的东、西两方巨大无限的画面令人流连忘返,兴怀无尽,却又是谁能永远保有这壮丽的河山的咏叹。这首小令,语言通俗如画,而造语奇警,如“山河犹带英雄气”。结尾风神摇曳,全曲内涵丰富,令人寻味不尽。[4]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口,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因父老辞官,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
张养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大违当政者意,被构罪罢官,他恐遭祸,变姓名逃去。英宗时又曾为内廷张灯为鳌山事上谏而险遭不测。他的散曲多是在辞官归里后所写,由于对宦海风波、世态炎凉有切身体察,因此能作比较真切的描写。如“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触至深,因此能写出这样沉痛的句子。而当他写到归田之后,则轻松自如的心情跃然纸上,“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样看”(〔双调·水仙子〕),“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中吕·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写与鸥鹭为伍,与云山为友,使他心旷神怡。他的咏吟山水的优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隐”题材的作品,调子仍然是比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远离嚣尘去过田园生活,以远祸全身。
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类题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筹。又如小令〔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潼关怀古》小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较丰富。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口休居自适小乐府》传世。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