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学煜
侯学煜(1912——1991),和县历阳镇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45年留学美国,1947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成为我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全国人大、政协常委。1991年4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侯学煜,1912年4月2日出生于和县历阳镇,1925年考入芜湖私立萃文中学,后转入陶行知兼任校长的南京安徽中学。陶行知的“行以求知知更行”思想,成了后来他从事科学活动的指导思想。1928年入南京金陵中学高中,毕业后直升金陵大学化学系,半年后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在将要读完一年级时,父亲病逝,经济难以维系,辍学回乡在和县中学任教。1934年他复学由化学系转入农学系,193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入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历任练习员、调查员、研究员。1945年考取中华农学会的留美奖学金研究生,1947年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49年4月获博士学位,期间兼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50年1月,侯学煜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他是我国植物生态学奠基人之一,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研究所,担任主任33年,还先后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植物地理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副队长、农业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还先后担任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植物生态学与地植学学报》主编,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侯学煜曾多次出席国际性会议,如1956年在巴黎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土壤学会、1981年在悉尼召开的第13届国际植物学会、1981年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会、1986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生态学会等。除在国内各省进行植被、土壤考察外,对亚洲、北美、澳大利亚、欧洲、非洲的植被、土壤也作了大量的考察。在从业的50多年里,侯学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出版专著10余部,论文与植被图300余篇(册),成为编制中国植被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指示植物》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978)、《什么是生态系统和什么是生态平衡》获中国科协新长征科普作品二等奖(1980)、《中国植物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中国自然环境及其他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中国植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88)、《中国植被图(1:400万)》和《中国植被图(1:1400万)》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学问委员荣誉奖章。
侯学煜通过长期研究农业生态,大力提倡保持生态平稳,全面发展大农业。他对生态系统平衡有自己的独特看法:首先从类型观点看,他赞同森林、草原、农田、水域等应分别视为生态系统;同时还要从地区观点出发,主张一个地区的山、水、林、田、路、村是相互联系的,即农、林、牧、副、渔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他提出“大农业”的理论基础,也是近年来许多人提倡生态农业的主要依据。其次认为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静态平衡。他主张一个生态系统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只有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为保持生态平衡就是人类应用生态学原理来维护、管理、调节和控制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除无人区上,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只是受人工影响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总之,侯学煜根据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原理以及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大农业生态原理,是对生态农林业全面深入发展理论的阐明与优化的模式。这不仅为我国生态大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案,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对现代生态学的重要贡献。
作为一名生态学家,侯学煜十分关心祖国的经济建设,曾向中共中央提出西北发展农业的意见,特别提出防护林的营造应注意土壤环境的变化,要因地制宜。从1984年起,他在调查农业植被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问题,先后调查了柳州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柳江河,包头钢铁厂的氟污染,苏南乡镇企业的污染,黑龙江齐齐哈尔、佳木斯和大庆等工业的污染,北京市的环境污染,山东维坊市郊区农村的污染,四川和福建沿海的环境污染,安徽巢湖的污染等,写出的调查报告都受到了重视。
侯学煜(1912——1991),和县历阳镇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45年留学美国,1947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成为我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全国人大、政协常委。1991年4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侯学煜,1912年4月2日出生于和县历阳镇,1925年考入芜湖私立萃文中学,后转入陶行知兼任校长的南京安徽中学。陶行知的“行以求知知更行”思想,成了后来他从事科学活动的指导思想。1928年入南京金陵中学高中,毕业后直升金陵大学化学系,半年后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在将要读完一年级时,父亲病逝,经济难以维系,辍学回乡在和县中学任教。1934年他复学由化学系转入农学系,193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入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历任练习员、调查员、研究员。1945年考取中华农学会的留美奖学金研究生,1947年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49年4月获博士学位,期间兼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50年1月,侯学煜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他是我国植物生态学奠基人之一,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研究所,担任主任33年,还先后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植物地理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副队长、农业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还先后担任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植物生态学与地植学学报》主编,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侯学煜曾多次出席国际性会议,如1956年在巴黎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土壤学会、1981年在悉尼召开的第13届国际植物学会、1981年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会、1986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生态学会等。除在国内各省进行植被、土壤考察外,对亚洲、北美、澳大利亚、欧洲、非洲的植被、土壤也作了大量的考察。在从业的50多年里,侯学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出版专著10余部,论文与植被图300余篇(册),成为编制中国植被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指示植物》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978)、《什么是生态系统和什么是生态平衡》获中国科协新长征科普作品二等奖(1980)、《中国植物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中国自然环境及其他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中国植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88)、《中国植被图(1:400万)》和《中国植被图(1:1400万)》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学问委员荣誉奖章。
侯学煜通过长期研究农业生态,大力提倡保持生态平稳,全面发展大农业。他对生态系统平衡有自己的独特看法:首先从类型观点看,他赞同森林、草原、农田、水域等应分别视为生态系统;同时还要从地区观点出发,主张一个地区的山、水、林、田、路、村是相互联系的,即农、林、牧、副、渔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他提出“大农业”的理论基础,也是近年来许多人提倡生态农业的主要依据。其次认为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静态平衡。他主张一个生态系统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只有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为保持生态平衡就是人类应用生态学原理来维护、管理、调节和控制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除无人区上,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只是受人工影响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总之,侯学煜根据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原理以及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大农业生态原理,是对生态农林业全面深入发展理论的阐明与优化的模式。这不仅为我国生态大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案,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对现代生态学的重要贡献。
作为一名生态学家,侯学煜十分关心祖国的经济建设,曾向中共中央提出西北发展农业的意见,特别提出防护林的营造应注意土壤环境的变化,要因地制宜。从1984年起,他在调查农业植被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问题,先后调查了柳州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柳江河,包头钢铁厂的氟污染,苏南乡镇企业的污染,黑龙江齐齐哈尔、佳木斯和大庆等工业的污染,北京市的环境污染,山东维坊市郊区农村的污染,四川和福建沿海的环境污染,安徽巢湖的污染等,写出的调查报告都受到了重视。
侯学煜是一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又是一名出色的科学工作者。他意志坚强,富于奋斗精神,对人真诚,直言不讳,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他重视实践,爱惜时间,身体力行,独立思考,从不盲从,工作认真负责,孜孜不倦。他在几十年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科研和教学人才,其中不少已是学科带头人和知名科学家、教授。1991年4月16日,侯学煜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人民日报》发表《深切怀念侯学煜同志》的悼念文章这样写道:“侯学煜同志不幸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一位对中国科学事业尤其对环境保护事业充满热情的活动家,这是中国的科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唯有加倍努力,多做工作,才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的厚望,无愧于我们为之共同奋斗的伟大事业。”是一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又是一名出色的科学工作者。他意志坚强,富于奋斗精神,对人真诚,直言不讳,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他重视实践,爱惜时间,身体力行,独立思考,从不盲从,工作认真负责,孜孜不倦。他在几十年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科研和教学人才,其中不少已是学科带头人和知名科学家、教授。1991年4月16日,侯学煜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人民日报》发表《深切怀念侯学煜同志》的悼念文章这样写道:“侯学煜同志不幸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一位对中国科学事业尤其对环境保护事业充满热情的活动家,这是中国的科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唯有加倍努力,多做工作,才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的厚望,无愧于我们为之共同奋斗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