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

【基本释义】①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位于安徽省中部。面积769.5平方千米。有杭埠河、丰乐河、上派河、南淝河、柘皋河等注入,湖水经裕溪河入长江。有蓄水、灌溉之利,并以产银鱼著名。
②市名。中国唯一以湖命名的地级市。市区位于巢湖之滨,有著名的滨湖大道。是鱼米之乡和旅游大市。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471万。
《草船借箭》故事真实发生地————安徽巢湖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湖泊概况】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巢湖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湖面积达700余平方公里,来水面积有9130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区7735平方公里(占84.7%),圩区612平方公里(占6.7%),湖区783平方公里(占8.6%)。入湖主要河流有:南淝河、上派河、丰乐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等。这些河流都源于山丘区,一般集水面积都大,河道流程较短,比降陡,汇流快,穿过湖周圩区后,进入巢湖,经湖泊调节容蓄后,出巢湖闸经裕溪河于裕溪闸下注入长江。汛期若长江水位过高,裕溪河受顶托倒灌时,裕溪闸、巢湖闸将关闭,拒江倒灌。巢湖四周诸河来水,仰赖巢湖容蓄,防洪压力很大,为了缓解巢湖及裕溪河的防洪问题,1986年冬开始进行牛屯河分洪道建设,分洪流量460~615立方米每秒,入江口水位可比裕溪河口的江水位低0.4~0.5米,工程已基本完成。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之美,不仅在于她的辽阔浩大,而且因她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和遍布两岸的风景名胜。湖中姥山庙有一副绝妙的长联,上联为:“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绮丽春光,正烟消雨霁,岑楼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下联为:“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间徒倚山渚,冰轮跃彩遍浮金”,高度地概括了巢湖千古名湖的瑰丽景观。
出巢湖市区,抬眼一望,面前便是“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的巢湖。从湖汊登上游艇,轻舟快速向西航行。只见浩淼的巢湖,水天相连,一望无际。湖面上渔帆点点,渔歌阵阵,不消一个小时,便隐约可见“湖天第一胜境”的中庙了。
中庙矗立在凤凰台赤砂礁岩上,三面临水。该庙建于东吴赤乌二年。以后迭遭兵燹,几次修葺。它背倚朝霞,面对老姥,东顾巢伯,西望蜀秀,现存殿阁为晚清建筑,有三进七十余间。
《巢湖志》对中庙描绘得十分细腻:“红色庙墙,陡峭错落,赤迹凤台,直抵湖中,波涛冲刷,纹丝不动。湖浪吞吐,飞流喷珠,湖潮入洞,犹如钟鸣。”游人临其境,仰视楼台,重檐飞出,灰色楼顶,宛如丹凤之冠,夕阳西照,熠熠生辉,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庙内梁横匾额,殿供神龛,壁描神鬼,廊画天兵。游客誉之为“人间蓬岛”、“别有湖天”、“云护仙坛”之胜境。
庙内供奉的女神是碧霞元君。据古籍记载,“全盛时,春日晴和,烟火相望,河以南、江以北,老稚男女,各持瓣香,诵佛号祈于庙者,肩背踵趾接也。”现在,人们游览中庙,不再是去祈求那虚无缥缈的神的恩赐,而是在劳作之余,去领略那百里巢湖的壮丽景色。
与中庙遥遥相望的是茫茫湖面上的一座湖岛:远望犹如一只巨大的海龟,漂浮在白浪滔滔的湖面

上;近观,好似老妇托腮凝神望子,这就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姥山岛。
传说很久以前,巢湖是个盆地,盆地中有一座城池叫巢州。某一天,一位渔人捕捉了一条千斤大鱼,运到城内廉价出售。全城人争相购买食鱼肉,唯独一老妇焦姥和女儿玉姑不食。一叟者过闾对焦姥说:“此鱼系吾儿,汝母女不食,必有厚报。见城东石鱼目赤,城将陷。”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见东门石鱼目赤,她心急如焚,奔走大街小巷呼号,请全城百姓避灾,然后才携女欲行。忽然晴天一声巨响,大雨如注,洪水横流,巢州下陷。焦姥母女被浊浪冲散淹溺。正在危急之时,小白龙急施法术,从湖内长起三座山,将其母女和焦姥失去的鞋托出水面。后人为颂扬焦姥的德行,又将巢湖取名焦湖,将湖中的山取名姥山、姑山和鞋山。
唐代文学家罗隐过巢湖时,曾有“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

船近姥山,只见湖水环绕,亭阁参差,翠岛若浮,宛如“白银盘里一青螺”。
姥山是巢湖中最大、最美的湖心岛。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700米,岛上一塔三亭六山九峰,安谧宁静,景色四季宜人。
阳春三月,山岭新绿,湖水溶溶,春风杨柳,群莺乱飞,一派山野趣味。1964年春,郭沫若曾亲临巢湖,并留下翰墨:“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夏日炎炎,姥山却飞红流翠,花香扑鼻,清凉怡人。中秋,则天高气爽,湖水凝碧,杨柳青蒲,果实累累,一派斑斓景色。北宋宰相、《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登姥山诗云:“湖岛映微寒,荷菱连水天。”入冬,山舞银蛇,红装素裹,岩下数尺冰凌,树上满枝银花,好似琉璃世界。
姥山不仅秀美,名胜古迹亦多,游人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若脚步稍重,可听见足下回声震响,这就是姥山特有的“空谷回音”。如果循着声音寻找,就可发现约大小20多处溶洞。大的可容百人,小的也可藏十多人,洞内怪石嶙峋,十分险妙。再拾级攀登,就可以观赏明清古塔文峰塔了。
文峰塔系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庐州知府严汝倡建,甫成四层,因战乱而辍工。清光绪年间(公元1878年),李鸿章倡捐,委江苏补用道、庐州人吴毓芬续建三层完工。工成,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

塔高七层,51米,133级,系条石青砖结构,层层飞檐走角,八角对着八方,角角装有铜铃,外观雄伟,结构精巧。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人入塔内,门梯交错,左拐右旋,乐趣无穷。每层塔壁四周或题词,或诗文,或砖雕佛像。塔内藏有两广总督李瀚章题写的“举头近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题写的“中流一柱”等25幅匾额和802尊砖雕佛像。
人立塔上,只觉风声呼啸,铜铃叮当,如立云端之上。倚窗远望,烟波浩淼,渔帆点点;近观脚下,姑、鞋二礁如在雾中。
塔刹上镶嵌有李鸿章全像。李鸿章发迹前,曾得益于恩师曾国藩的指点,集结淮军在湖上操练,并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七言绝句:“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离塔不远处,有座圣姥庙,春秋祭祀焦姥。红楹青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巢湖晨美,夜景更美,姥山月夜更加迷人。若逢清秋三五之夜,一轮明月倒映在波漪微微的湖中,犹如一颗玉珠镶在湖面上,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真是“一色湖光万顷秋”的美景夜色。清康熙年间,庐州府学正朱弦在《巢湖夜月》一文中写道:“当其微风不生,流光接天,静影沉碧,羁人当此神开,劳者对此而机息,恍乎置身于广寒世界也。”
巢湖市滨湖新区开发后,又给巢湖增添了新的景点。游人从滨湖新区高处眺望巢湖,可以欣赏到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秀美风光。阴雨天气时的巢湖更是动人。姥山若隐若现在烟雨中,犹如海外仙山。
2002年5月,安徽省巢湖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巢湖市概况】市名

巢湖市(Chaohu)
面积
9423平方千米
人口
465万
市花
牡丹
邮政编码
238000
电话区号
0565
机动车牌
皖Q
地理坐标
东经117°00′~118°29′、北纬30°56′~32°02′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周边与合肥、六安、安庆、滁州、南京等市接壤,隔江与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相望。淮南、合九铁路及合宁、沪蓉、合巢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流经巢湖市182公里,芜湖—巢湖公铁两用大桥和铜陵—巢湖公路大桥横跨长江天堑。依托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和南京、合肥两个航空港,可借“船”出海。
巢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产品,“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享有盛誉。
巢湖市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
【巢湖市资源】巢湖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有34种,其中磁铁矿、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和石膏矿等储量巨大。巢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产品,“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享有盛誉。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观130多处,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
【巢湖市经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两水一菜”(即水产、水禽、蔬菜)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二,特种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家禽已形成20多个较大规模的养殖小区:蔬菜面积100万亩,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4户,有皖维高新、巢东股份、新力药业、华星化工四家上市公司。旅游业快速发展。建成了褒禅山华阳洞等五大溶洞和太湖山等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及半汤、汤池、香泉等温泉度假区。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配套功能明显增强,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撤地设市以来,巢湖连续9年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活动,连续7年开展对外开放年活动,积极实行鼓励外来投资政策,建立了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市县乡三级行政服务网络,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投资审批手续。营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巢湖市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立足区位、资源等优势,加快“四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即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金外溢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周边大中城市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周边城市旅游的“后花园”。巢湖正在向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湖滨城市目标迈进。
【巢湖市区划】

巢湖市下辖4县1区,65个镇、5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总人口465万。
居巢区面积2082平方千米,人口86万,邮政编码238000,区人民政府驻东风路,辖11个镇、1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
11个镇:槐林镇、黄麓镇、栏杆集镇、苏湾镇、夏阁镇、散兵镇、银屏镇、柘皋镇、坝镇、烔炀镇、中垾镇。
1个乡:庙岗乡。
6个街道办事处:半汤街道办事处、亚父街道办事处、天河街道办事处、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卧牛山街道办事处、中庙街道办事处。
庐江县面积2352平方千米,人口130万,邮政编码231500,县人民政府驻庐城镇,辖17个镇。
17个镇:庐城镇、冶父山镇、汤池镇、泥河镇、白山镇、盛桥镇、同大镇、金牛镇、石头镇、郭河镇、万山镇、罗河镇、乐桥镇、柯坦镇、白湖镇、龙桥镇、矾山镇。
无为县面积2433平方公里,人口139万,邮政编码238300,县人民政府驻无城镇,辖19个镇、4个乡。
19个镇:无城镇、汤沟镇、陡沟镇、白茆镇、石涧镇、蜀山镇、牛埠镇、开城镇、严桥镇、二坝镇、襄安镇、高沟镇、姚沟镇、红庙镇、赫店镇、泉塘镇、福渡镇、刘渡镇、泥汊镇。
4个乡:昆山乡、洪巷乡、十里墩乡、鹤毛乡。
含山县面积1047平方公里,人口45万,邮政编码238100,县人民政府驻环峰镇,辖8个镇。
8个镇:仙踪镇、林头镇、运漕镇、铜闸镇、陶厂镇、环峰镇、清溪镇、昭关镇。
和县面积1412平方公里,人口65万,邮政编码238200,县人民政府驻历阳镇,辖10个镇。
10个镇:历阳镇、沈巷镇、白桥镇、香泉镇、西埠镇、石杨镇、姥桥镇、功桥镇、乌江镇、善厚镇。
【巢湖市沿革】民国以前,巢湖地区分别为庐江郡、庐州府、和州、无为州辖地。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六月,皖北行署设立巢湖专员公署,驻巢县,辖巢县、无为县、庐江县、肥东县、肥西县、含山县、和县、三河市、巢湖水上公安局。
1950年3月,三河市并入肥西县。1952年1月,巢湖、宣城两专员公署合并成立芜湖专员公署,巢县、无为县、庐江县、和县、含山县划归芜湖专署。1958年7月,庐江县划属六安专员公署;8月,巢县划归合肥市。11月,和县、含山县划归马鞍山市;12月,和县、含山两县合并为和含县。次年4月,和含县再划归芜湖专署。5月,和含县重又分为和县、含山两县。1961年4月,巢县由合肥市划出,仍归芜湖专署。1965年5月,经国务院批复,巢湖专员公署于同年7月25日恢复建置,署治巢县城关,辖巢县、无为县、庐江县、肥东县、和县、含山县 6县。1971年3月,巢湖专员公署改称巢湖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肥东县划归合肥市建置。1984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巢县撤县改市称巢湖市(县级),仍属巢湖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99年7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 8月5日省政府批复撤销巢湖地区及县级巢湖市,设立地级巢湖市,地级巢湖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居巢区青年路。原县级巢湖市改为居巢区,以原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为居巢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东风路。巢湖市辖原巢湖地区的无为县、庐江县、含山县、和县和新设立的居巢区,实行市领导县、区体制。
1999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巢湖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闭幕,中共巢湖市委员会产生。2000年1月19日,巢湖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闭幕,第一届市级国家政权机构产生。2000年1月 20日,地级巢湖市在居巢区青年路举行揭牌仪式,中共巢湖市委、巢湖市人大常委会、巢湖市人民政府、政协巢湖市委员会、中共巢湖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揭牌。
巢湖名字来历
巢湖[1]的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呢?古今说法大体有三:
一是以湖状命名。如《辞海》云:“巢湖,一称焦湖。在安徽省中部巢县、肥西、肥东、庐江等县间。为陷落所成。湖呈鸟巢状,故名。”《辞海》作为权威工具书,其影响不言而喻。例如,作为史地教科书的《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在介绍巢湖时,则置信不疑,将其文字原样抄搬过去,宣讲给它的青少年读者。普及性史地材料《华夏湖泊》只略加改动:“巢湖是坐落在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波带巢县、庐江、肥东、肥西和合肥四县一市,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以形状似鸟巢而得名。”如今官方行文、民间传语,皆作如是说,使得“以湖状命名”殆成定论。
设若登山巅而眺望,或坐飞机而俯视,如今的巢湖湖面确实状如鸟巢。然据地质考古专家考察,巢湖成湖历史久远,远古盛期的水域面积比今天的要阔出一倍多,还有说“比现在的大3、4倍”的。早期的巢湖,原是丘山分隔、多湖(如白湖、窦湖)交融的湖泊群,绝非今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所谓鸟巢形状。“以湖状命名”的说法不过是现代人“望湖生义”的臆论,盖不可置信。
二是因县名而名。《清史稿》志三十四地理六“安徽庐州府”目下载:“巢湖,旧居巢地,后陷为湖,因名。”这是说,如今巢湖水域之下原来是旧居巢(县)的陆地,系因陷落之所在地名而叫做巢湖。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所陷落的是“居巢地”,为何不叫做“居巢湖”、“居湖”,而偏取其后面的“巢”字来命名呢?其实,《清史稿》所依据的史地典籍是《元和郡县图志》,其改“本”为“旧”又把“县”字删除,不知其意图为何,然其所增“因名”二字,便铸成历史大谬。
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九州后实行郡县制,于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设“居巢县”,隶属于九江郡,其境相当于今巢湖市居巢区及其周边部分。汉代秦而治,沿设居巢县,归属庐江郡,直至汉末,三国吴大都督周瑜即曾职居巢长。魏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攻取居巢,则废县设镇。西晋时期,居巢作为县置,又经历了先复后废的设划过程。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九年(公元334年)于原居巢县的南部划设南谯郡,郡治于山桑(今居巢区内),统辖谯县、扶阳县、城父县、蕲县、銍县,实际上是以原居巢县为中心进行了东、北、南三方面的周边性扩延(相当于今巢湖市市域)。此后,居巢县不复建置。
如果巢湖是因县名而名,那么巢湖当在秦、汉、晋间某年月陷落而成。但史实明确告诉我们,早在秦汉前千万年即已有巢湖了,诚如唐代诗人罗隐所咏:“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登巢湖圣母庙》)“巢湖”见载春秋时代的史书《国语》。《正义括地志》云:“庐州巢县有巢湖,即《尚书》‘成汤伐桀,放于南巢’者也。……《国语》云:‘满于巢湖。’”《周礼》云:“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李善注《文选·江赋》引《墨子》曰:“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海,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之民”,曾解释“五湖”即指洞庭、彭蠡、震泽、巢湖、鉴湖,其“巢湖”也指今巢湖。史料一再雄证,早在秦、汉之前,巢湖即为五大湖之一而名于世了。
三是缘国名而名。巢湖既非因状名,又不是因县名,那么巢湖之“巢”缘何而来?“巢,国名。文十二年,楚人围巢。成十七年,舒庸道吴人伐楚围巢。”(《春秋地名辨异》)“巢,汉居巢县也,古巢伯之国。”(《通典》)《太平寰宇记》解释得更详尽:“古巢伯之国,《尚书》云‘成汤放桀于南巢’,又云‘巢伯来朝’,即此也。春秋时,楚灭为邑,秦、汉为‘居巢县’。
…巢湖在西南一十五里,……一名焦湖。”由此可见,巢湖之名是缘其地域位居于巢国境内而命名的。
巢国是中华最早形成的有巢氏后裔形成的氏族部落所建立起来的国家。因首创“巢居”而名垂中华远古史册的有巢氏及其后裔在克禽胜兽、战天斗地的进程中一代代地繁衍壮大而形成部落,部落首领号为“巢父”、“巢伯”,并随着华夏九州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与变革,在夏朝时就相应地建置为诸侯性质的国家,号为“巢国”(在今巢湖市居巢区及其周边区域),外氏族敬称为“巢伯国”,中原部落则从方位喊叫做“南巢国”,后人谓之“古巢国”。青铜器《班簋》、《鄂君启节》的铭文都记载有“巢”国。《左传》中凡见“巢”者多达15处,多指古代巢国所在地。《尚书》云:“巢伯来朝。”又云:“成汤放桀于南巢。”三国著名学者韦昭《国语注》认定:“南巢,扬州地,巢伯之国,今庐江居巢是也。”史入春秋,富庶的巢国处于吴、楚间而成为必争之地,在吴、楚夹击下巢国渐渐衰弱,周敬王二年即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被吴国吞灭。直到秦始皇统一九州后实行郡县制,缘其地域位居于巢国境内而定名“居巢县”。此与巢湖名的来历互为外印证。
巢湖若成湖于夏代诸侯国时期,其湖史至少4000多年,若成湖年代更早,那就要追溯到氏族部落社会,则因巢氏氏族部落而得名的了,溯其源,源头则是中华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
“焦湖”作为巢湖的异称(俗称),民间传说是为纪念在巢州城陷落洪水暴涨时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的焦氏母子而命名。
《吕览》“简选”篇述商汤王讨伐夏桀王云:“登自鸣条,乃入巢门。”《淮南子》“主术训”篇云:“汤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禽之焦门。”汉代著名学者高诱注:“‘焦’,或作‘巢’。”由此可见,“焦”、“巢”二字,早在汉代就有关联了。
【巢湖市旅游】
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八百里巢湖惊涛拥雪,烟波浩淼,宛如“一面宝镜”镶嵌在江淮大地;湖中姥山与长江中的西梁山两个岛屿,被誉为“两颗宝石”;环湖的半汤、香泉、汤池三大温泉,飞珠溅玉,俨然“三串珍珠”;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四个国家森林公园,茂林蓊郁,犹如“四块翡翠”;仙人洞、紫薇洞、王乔洞、华阳洞、泊山洞五大溶洞,各具特色,恰似“五座龙宫”;还有一株生长千年,风姿绰约的奇花——银屏牡丹。天然组合的奇观,点缀着巢湖沿岸,犹如“众星捧月”,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绝妙的立体山水画。清代诗人孙芝芳有诗赞道:“登高四望皆奇绝”、“天与人间作画图”。

巢湖既是风光秀丽之地,更是人文荟萃之区。历史悠久,古迹遍布。古昭关、褒禅山、霸王祠、陋室等名胜古迹底蕴深厚,银屏牡丹、半枝梅、笑泉、洗耳池、楚歌岭、姑嫂塘等美丽传奇名闻遐迩。“和县猿人”、“银山智人”头盖骨化石的发掘,表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凌家滩遗址的考古发现则是新石器时期人类进化过程的里程碑。另外,在巢湖这块土地上,历史上还上演了“尧让九州许由洗耳”、“商汤放桀于南巢”、“楚霸王乌江自刎”、“伍子胥过昭关”的传奇故事。古往今来,更涌现出了文翁、范增、周瑜、张籍、张孝祥、丁汝昌、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孙立人、戴安澜、林散之、许海峰等众多风流人物。
境内山、岛、泉、林、洞彰显其秀,塔、寺、庙、墓、亭各具特色,自然和人文景观共有130多处,其中自然景点80多个、人文景观50多处。全市六大风景区、13条旅游线路和每年举办的“中国巢湖旅游节”吸引八方游客竞相参观,每年接待游客达150万人次以上。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巢湖市建成并开放20余处的精品旅游景区(点),旅游吃、住、行、游、娱、购等六要素日臻完善。
【巢湖市饮食】巢湖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主要菜系属徽菜系,讲究刀工,制作精细,汤汁鲜美,色香味俱佳。在这里可以品尝到驰名中外的“巢湖三珍”、“长江三鲜”,久负盛名的东关老鹅汤、无为板鸭、香雪牌板鸭、庐江小红头,可口的和县油炸麻雀等;巢湖名席:鱼席、鹅席、野味席、家常席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巢湖中垾农民美食城、遍布城乡的饮食大排档,会让你乘着游兴,尽情品尝而流连忘返。
巢湖银鱼产于巢湖,体呈圆筒状、无鳞、透明无色、光滑,被誉为“巢湖皇后”。大银鱼体长15~20厘米,小银鱼体长4~7厘米,骨软元刺,鲜嫩可口,营养丰富。银鱼蒸鸡蛋、银鱼炒鸡蛋、银鱼汤等以银鱼为原料的菜肴味道鲜美。

巢湖中华绒鳖蟹俗称河蟹、螃蟹或大闸蟹。一般重2~4两,既可清蒸整蟹,也可做蟹糊、蟹羹等,味鲜且具较高的营养价值。
巢湖白虾亦称白米虾、秀丽白虾。体小修长,全身白色,壳簿肉煮不红,清水蒸煮或烧炒后蘸少量酱油、醋食用,也可剥壳成米蒸烧食用。
巢湖毛鱼产于巢湖,体小细扁长,晒于后,放适量盐、油蒜子等蒸煮,吃米饭,稀饭尤佳,特别适合酒后吃饭食用。
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无为、和县境内的长江水域,盛产制鱼、刀鱼、河豚。这3种水产品不仅以各自独特的风味闻名全国,还因为它们上市时间短而愈加名贵。河豚上市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其后刀鱼上市,约在农历四月份;农历五月初制鱼上市。其中,河豚、制鱼上市持续时间仅20天左右,刀鱼上市时间略长些。目前鲥鱼、河豚已成为国家明文禁捕的珍贵鱼种。
东关老鹅汤又叫含山三改塘老鹅汤。将成鹅宰杀切成块煮成汤。除加入盐、生姜、黄酒等调料外,还另有一些特殊配料,属于秘方。其汤红润清亮,肉烂而不碎,汤油而不腻,味道极为鲜美。含山东关老鹅汤为鹅盘汤,配以鹅杂、鹅血等制成的炒菜为精美的鹅席。
香雪板鸭产于和县香泉镇,系选用瘦肉型樱挑谷肉鸭,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该产品皮白肉嫩,风味独特,在历史上就享有较高的声誉。1997年,在南京举办“97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香雪牌板鸭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世界驰名奖”和“质量之星奖”。
和县炸麻雀具有600多年历史,香脆味美,有“天下第一香”之美誉。其制作方法是将麻雀剥皮洗净晒干后,用旺火烧至七成,投人油锅炸5分钟捞起,等雀身油拥去,再放人原锅,加水,放进调料。盛起晾凉,放入麻油浸泡一、二天即成佳肴。
和州烧饼为和县历史名产,选用优质面粉,佐以盐、糖、葱、纯香鸭油、芝麻等,经传统的工序加工成坯后,用特制木炭炉烧烤而成,是早茶的佳品。
庐江小红头是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点,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原名饽饽,又名油糖烧卖,以细面、糯米、白糖、猪油、金橘、桂花精心制成其外形如盛开的石榴花,因顶端用食用色素染上一红点,故而得名。相传在清同治年间,清军著名将领吴筱轩,是庐江县沙湖人,奉命出征。随从家乡厨师常为他做此点心,很受吴的赞赏。该厨师回乡后,在庐江城关岗上开设“段万和”饭店,继续做这种点心,深受食者欢迎,遂驰名于世。
庐江米线又名米粉、米面,系优质大米精制而成。具有色泽光润、柔韧滑爽、不断条、不糊汤的特性,成型美观。可作主食,亦可作汤食用,食时方便省时。
油炸饺子为庐江特有的地方名点,原名米饺,已有200多年历史。炸好后的饺子色泽金黄.外皮人口微脆,馅子软,其昧鲜美,是早点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