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式台语通用拼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概述简式台语通用拼音(GDT)以"台语通用拼音(DT)"为基础之改革方案,亦称"台语字"。其调号编成型态类似 1920年代厦门大学周辨明式、SMLT、PSDB,及中国新壮文(Cuengh)等,并再加以整合修改。以中平调(第7声调)为基准,调号(v、w、x、j、f、y)除用在外来语外,是绝对不发音的。在26个拉丁字母内即可拼出台湾闽南语并及声调,其主要特点为:不须要在拉丁字母上再额外的增附"上标符号",或"下标符号"等"附加符号"。可直接用QWERTY键盘、或德沃夏克键盘来进行字母拼打输入。

声调或许GDT之於DT亦如SMLT之於TL(台罗拼音)般。于台语合词变调之架构上,由於基本上闽南语声调有9个声调。在台湾闽南语第2声调同第6声调;阴上同阳上,原第6声调混入第7声调所谓的「阳上变去」,形成上声已不分阴"清音(voiceless)"、阳"浊音(voiced)"之特性。而当两个或多个音节结合时,不论後音节(後字)条件如何,前面音节(前字)几乎都得"变调(tone sandhi)",而除了一些重覆尾调等特性外後音节(後字)基本上维持原调。而第9声调用在表示调子高升时。而此台语通用拼音采用"变调(自然调;口语调;转调)合音节(合词)法则",以清楚的呈现实际的说词语调,即每个词语调性与语意合一。进一步论、闽南语"阳上调(第6声调)"分"全浊"音与"次浊"音,"次浊"音同"阴上调"(第2声调)常记之为(6=2);而"全浊"音同"阳去调"(第7声调)谓之"阳上变去"。

特殊用法在GDT则第6声调(降平调)为泉州等音调故、再另行独立开来,词素于较高升调之时用"高升调(第9声调)"来标示。GDT的"第7声调(中平调)"与DT"第1声调(高平调)"的表示法相同,且均不使用附加符号。GDT对於鼻化元音(半鼻音)的使用以後置式(ann)来表示。GDT的"声调字母/调号"除零声母外全部11组如下所示: --v(1), --w(2), --x(3), --bdgq(4), --aa(5), --f(6), 不变号(7), --ptkh(8), --y(9), --j(0;轻声), -nn(鼻化元音). "声调字母/调号"一般写在音节的"最尾端".除了(第5声调)的调号须重复(响度)最高的元音(母音;例: aa)外. 如果已有台语通用拼音的基础,只要加入声调符号的拉丁字母(v,w,x,(b,d,g,q->p,t,k,h),j,f,y)於音节尾端,即可快速的进行字型转换替代,即行读写GDT。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