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警官学院

广东警官学院简介广东警官学院简介
广东警官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49年11月的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五十多年来,学院经历了政法干部培训,政法中专、大专,公安专科、本科教育的历程,目前是华南地区第一所也是唯一的公安本科院校。
办学特色办学特色
五十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十多万政法类专门人才,被誉为“南粤警官摇篮”。广东警学院办学特色有浓厚的岭南文化作背景。敢为人先,是岭南文化、广东文化的精华。
一、服务公安队伍建设的办学理念
服务公安队伍建设的办学理念,始于建校初期的广东公安干部学校,从单一的公安政法干警培训教育,到本科公安教育的办学历程,办学理念成为厚实的历史沉淀、理性的认识升华、行动的理论指南。
五十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合格的高级公安专门人才,成为华南地区培养新警的摇篮,毕业生遍布粤琼桂,大多成为公安机关的骨干队伍,不少成为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有的成长为公安英模,有的走出国门为维护和平作出了贡献。
此外,学院十分注重在职民警培训,是学院的重要职责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根据公安部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学院作为大练兵基地的作用,近两年培训规模都在7000人次以上,民警培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广东公安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形成本科公安教育专业体系
构建起服务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专业体系,凸现公安特色和广东特色,以法学为基础,以经济犯罪侦查、禁毒、警务战术与指挥等专业为特色,重点发展治安学、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法学等专业,并带动和促进其它专业的发展。目前开设侦查学、治安学、经济犯罪侦查、刑事科学技术、法学、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本科专业。
三、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教学内容体系
本科公安专门人才的“厚基础”,强调人品德行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人文社科基础,从而构成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的成才基础。在专业教育上强调“宽口径”,既适应公安工作、又适应社会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健的体魄体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按照以上要求,建设教学内容体系,共开设课程270多门,本科设刑事侦查、经济犯罪侦查、刑事技术、治安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法学7个专业;专科设刑事侦查、刑事技术、治安管理、法定、文秘、英语6个专业。评出校级重点课程16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重点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部级精品课程1门。此外,围绕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了DNA实验室、司法心理测试实验室和物证司法鉴定中心等12类实验室。
师资队伍与办学规模师资队伍与办学规模
学院有专任教师297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87人,两者占教师总数的38%。博士后2人、博士硕士139人,占教师总数的46.8%。
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省级1人,校级11人;校内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4人,学科带头人5人。
在全省公安机关业务骨干中,选拔76名学历层次高、实践经验丰富、能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官,到学校任教。
目前在校生7078人,其中本科生3614人、专科生3464人;学生来自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贵州等地区。学院开办本、专科业余函授教育,现有专科、“专升本”业余和函授学生458人。
办学条件办学条件
学院校舍总面积23.7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810万元,馆藏图书数据55.17万册。现有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训练馆、搏击馆、射击场、警察战术训练大楼等训练场馆,可以满足教学及培训需要。
主校区----嘉禾校区,目前已完成运动场整体改造、警察战术训练大楼、射击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新教学楼等11项工程及周边附属设施,建筑面积共7.5万平方米,警体训练区、学生生活区基本建成。图书馆(20281平方米)、游泳馆(5407平方米)正在建设中。
办学成果学院设公安学、法学研究所。广东省警察学会公安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均为省二级学会)挂靠我院。学报《政法学刊》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出版著作90多部,教材86种,其中7种教材分获公安部优秀教材一、二等奖。“九五”、“十五”期间,承担省部级、厅局级、市厅级以上各类研究课题49项,校级重点课题80项。有68人次担任全国、省一、二级以上学术团体的理事或委员以上学术职务。
“刑事侦查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科研组合锁”、“道路交通安全多媒体软件”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优秀奖,“车辆与驾驶员管理CAI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高专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汽车构造与安全检测”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司法心理测试中心、司法鉴定中心坚持“教学、科研、办案”相结合,取得良好业绩。教师积极参加公安实践,积极参与基层公安机关侦破疑难案件。
近期目标近期目标
学院今后十年的发展定位与规划:
目标定位:3年内,建成合格的本科公安院校、全国警察培训的重要基地。5-10年内,总体办学水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其中2-3个学科处领先水平,建立1-2个硕士点。
类型定位:教学应用型的警察院校。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和基础,大力加强在职民警培训,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形成满足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需要的、合理的层次结构。
科类定位:坚持以法学公安学为主,法、文、理、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公安专业优势,努力培植新的专业增长点,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广东、辐射华南,密切港澳台警察教育合作与交流。
人才培养定位:全面培养和造就“质量优良、业务精通、作风正派、执法公正”,“口径宽、专业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公安专门人才。
历史沿革广东警官学院、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位于广州市滨江东路,面临珠江,旁倚海印大桥,是广州市花园式单位;现在的主校区,嘉禾校区位于广州市北郊嘉禾镇。
学院前身是广东省政法干部学校、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广州市公安学校、广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广东省民警集训大队,其中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建校最早,建立于1949年11月,隶属广东省公安厅领导。1958年3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上述五校合并,成立新的广东省政法干校, 正厅级建制。
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时期
(1949-1958)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当时人民政权刚刚建立,社会秩序相当混乱,公安机构很不健全,公安干部奇缺。为适应稳定社会治安和对敌斗争的需要,1949年11月,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创建诞生。
省公安干部隶属省公安厅领导,谭政文厅长兼任校长。学校第一期公开和社会招生,对象主要是社会青年和学生。当时,报名的人非常踊跃,有数千人报名,结果招了1100多名学生。
省公安干部学校可谓白手起家,非常艰难,没有固定的校址、校舍,开始时校部设在大南路,校舍在解放北登峰路等处。不久,校部又搬迁至黄花岗附近,然后又迁往二沙头、龙眼洞、花县等处,至1951年才立足芳村新隆沙。建校初期,艰苦创业,因陋就简,搭个草棚既是礼堂,也是课室。学生宿舍也用茅草盖顶,床铺也用竹木搭成。上课没有桌子,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小凳子、一块小木板,上课时把小木板垫在膝盖上当桌子,没有饭堂,吃饭时,围在一起,露天席地而坐。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前辈克服了重重困难,积极开拓公安教育事业。
学校的任务是训练新干警和培训公安基层骨干。除首期和社会招生外,以后各期学员则由各地公安机关保送或省公安厅调训。办学初期,教学还没任何经验可供借鉴,主要是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同时结合学习一些公安业务知识。1954年初,总结了前几期办学的经验与不足,开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重新设置专业课,并成立相应的教研室,编制教学计划,编写实用教材,充实教师队伍,聘请公安厅各业务部门有实践经验的处、科长任兼职教员。当时,来校讲课的省厅各级领导就有寇庆延、王宁、邹瑜、林昆、郭曼果、宋志英、林念祖、刘庆宵、郭铸典等同志。由于领导重视,从而使办学逐步走上了正轨,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一批批公安基层干部经过这里培训,增强了政治业务素质,回到岗位,发挥了骨干作用。
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开了广东公安教育的先河,在广东公安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广东省政法干部学校时期
(1958-1983)
广东省政法干部学校是于1958年初由原省政法干校、省公安干校、市公安学校、市行政干部学校和省民警干训大队合并而成。此后几年,学校发挥并校优势,大规模开展干训工作,至1964年干校停办。六年时间,先后培训公安、检察、法院、民政干部过万人。
1972年,根据省委指示,恢复省政法干校,并在广州河南滨江东石冲口重新建校。这里是原省民警学校的旧址,过去是劳改单位的砖瓦厂。仅有的几间房子也无法使用,剩下的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不通水,不通电,也没有道路。为了重建新校,全校教职工投入了紧张而艰苦的劳动,清理场地,填平坑洼,修建道路、搬运建筑材料,人拉肩扛,很多重活累活都抢着干。为了把埋在地下的一批有用木桩拔出来,群策群力"拔木桩会战",一共拔出木桩1030条,100多立方米,为建校提供了一批缺的木材。当年劳动建校,艰苦创业的许多动人事迹,至今还传为佳话。
从1972年至1982年,十年建校,成绩斐然,先后投资了300万元,建成配套校舍2万多平方米,现在的学生宿舍东1、2、3、4、7号楼和西1、2号楼,教工宿舍1、2、3、4、6、9号楼以及办公楼、礼堂、第一饭堂等都是政法干校时期的建筑物。与此同时,还修建校道,美化校园,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教学、工作环境。在建校的同时,逐步充实师资队伍,通过调回原政法干校教师、商调省内外适合教学工作的教师,接收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保送本校教师上大学培训提高等途径,到1982年,学校已有基础课和各类专业的专任教师68人,其中处级教师11人、科级教师40人,初步形成了一支适合教学需要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此外,图书资料、教学设备、实验仪器也逐步落实。这一切,为1983年改办学院,提高办学层次,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1974年,经上级批准,省政法干校创办政法中专,即广东省政法学校。政法中专设公安、司法、民政三个专业,学制二年,从1974年开始招生,至1981年停办,先后招生5届,毕业1070人。中专招录的学生都是经过严格挑选,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知识青年,他们经过二年学习、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走上岗位后,踏实勤奋,普遍受到欢迎。他们许多人继续升入大专、本科深造,现在已普遍成长为单位的骨干,不少人还被选拔到重要岗位,担任领导职务。
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时期
(1983-1992)
为适应干部队伍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需要,1983年3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省政法干校改为省政法干部学院(1983年改称现名),成为全省第一所管理干部学院,标志着学校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迈向一段新的历程。
为了适应开展正规化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需要,这一时期,学院大力加强各项基本建设。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院成立初期,仅有专任教师60多人,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学院继续发展的需要。学院为了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组织了几个考察组,分赴省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和政法单位,对推荐对象进行考察了解。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注意学科、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严格把好质量关。经过几年努力,到1986年,学院专任教师增加到90多人,从而较好地保证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此外,从1985年开始,学院开展教师职称评聘工作,至1992年,共评聘教授2名,副教授25名,讲师39名,一支学科、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开始形成。
其次,加强校舍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适应正规化办学需要,1983年省计委批准了学院的总体扩建规划,同意分年度立项,逐年安排基建投资。于是,有计划开展校舍扩建工作。1984年,有3294平方米的图书馆建成;1987年,有6890平方米的教学楼交付使用。1983、1984、1989年教工宿舍5、7、10号楼先后竣工。1992年,有2130平方米的培训楼建成。与此同时,还完成了一些其它附属设施的建设任务。这一时期共投资780多万元,扩建校舍2万多平方米,比原政法干校的校舍面积扩大了近一倍。至此,学院初具规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此外,还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这方面的基本建设主要是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学院成立后,通过吸取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参加教学经验实践,总结成人教育规律,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加强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规章制度。根据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鼓励教师不断在教学、科研上出成果。这一时期,学院教师在全国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40多篇,编辑出版专18种,编辑出版教材40种,学报《政法学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这一时期,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成绩显著,1992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称号,被省高教厅授予"广东省高教系统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称号。这一时期,培养人才,硕果累累,先后有8届3200多名学生毕业,目前分布广东、海南两省在各市县政法机关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众多校友,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在学院毕业的学生。
增设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时期
(1992.12-2004.5)
1992年12月,省政府批准在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增设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从此学院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同时并举阶段。这是对学院成人教育的新的突破。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标志着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首次有了一所培养公安高等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对此,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加大了投入,先后拨款10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1993年有5500多平方米,可同时供900名住宿的学生宿舍建成,1995年有5200多平方附有地下射击场的警体馆竣工。1997年有5800多平方米的技术楼交付使用,于此同时,改造了运动场、饭堂和水电设施,从而保证了公安专科学校的办学需要。此外,在省公安厅的支持下,教工宿舍18、19、20、21、22号楼先后落成。至此,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更加完善,特别是教工宿舍不足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一幢十六层12000多平方米的培训大楼正在拔地而起,2000年竣工后将为全省公安司法干部的培训提供良好的场所。
增设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对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和管理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十分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按统一的教学大纲施教,建立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先后有4门课程被评为省重点课程。学校注重实践性教学,已建立了7个校外实习基地。与此同时,优化教师结构,引进高层次人才,这一时期,先后有60多名教师到中山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部分教师列入全省"千百十"人才培训工程,对一批教学科研学术骨干进行有计划的培养。1992年来先后调进和接收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40多名,从而使教师队伍中高职称高学历的比例大为提高。
为了贯彻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要求,学校专门设立了学生管理机构,制定一系列管理规定制度,严格实行警务化管理。
增设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尽管逐年扩建校舍,但只有130多亩面积的校园已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为了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合理利用教育资源,1998年省政府批准撤消省人民警察学校建制,并入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在原省警校设立嘉禾校区,这样一来,使学校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并校后,两个校区的校园面积达到540多亩。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宿舍、饭堂等校舍以及教学、生活设施统一安排使用。原省警校教师经过培训,顺利转入高教系列,使全院(校)专任教师达到224多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9人,讲师99人,这一切,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和强大的后劲;仅并校这一年,办学规模就空前扩大,两个校区的各类型、各层次的在校学生达到近5000人,实现了新的腾飞。
1983年改办为广东省政法干部学院,1984年4月更名为广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1989年1月更名为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1992年学院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称号,同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教系统教书育人先进集体"。1996年度被省高教厅授予"全省成人教育先进学校"称号。
1992年底在学院的基础上增设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并于1993年开始招生。1998年5月广东省人民警察学校并入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广东警官学院。
领导机构领导机构
党委书记 张小云
党委副书记 王旭 杨卫平 粱浩权
纪委书记 粱浩权
党委委员 陈玉川 王旭 杨卫平 粱浩权
郭进 任克勤 夏蔚 李冬云
院长
副院长 陈玉川 王旭 杨卫平 郭进
任克勤 夏蔚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
·治安学
·治安学(涉外警务)
·治安学(交通管理)
·侦查学
·侦查学(毒品犯罪侦查)
·经济犯罪侦查
·刑事科学技术
·法学
·治安管理
·侦查
·刑事技术
·法律事务
·法律文秘
历任领导历任领导
1949.11-1958(广东省公安干部学校时期)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起、止)
籍 贯
备 注
谭政文
校 长
1949.11-1951
省公安厅长
杜 明
副校长
1949.11-
寇庆延
校 长
1953.7-
省公安厅长
罗 明
副校长
1951秋-1953.7
李 林
校 长
1953.7-1957
王顺祥
校 长
1957-1958.3
王 韬
副校长
1957-1958.3
谭政文校长(兼)
寇庆延校长(兼)
李林校长
王顺祥校长
1958-1983(广东省政法干部学校时期)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起、止)
籍 贯
何 明
党委书记
校长
1958.5.2-1966
1958.4.6-1966
四川渠县
王顺祥
党委副书记
1958.5.2-1959.2
河北平山
莫 兴
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
1961.4.29-1964
1960.4.29-1964
广东雷北
林 昆
校长
党委书记
1973.3-1974.7
1973.6-1976.6
山东哺山
戴 迪
副校长
党委副书记
1973.3-1974.7
1973.6-1976.6
湖北武汉
宋华章
副校长
1981.3-1983.8
江苏灌南
于一山
副校长
党委书记
校长
1975.10-1978.3
1976.6-1983.6
1976.6-1983.3
河北定县
杨步尧
副校长
1975.10-1983.6
广东珠海
韩磨锁
副校长
党委副书记
1975.10-1978.3
1976.6-1978.3
山西武乡县
吴伟亮
副校长
1975.10-1978.3
广东揭西
何明校长
林昆校长
于一山校长
1983-1992(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时期)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起、止)
籍 贯
蒋崇雄
党委书记
院长
1983.6-1991.10
福建永泰
戴 迪
副院长
党委副书记
1983.6-1984.11
湖北武汉
胡克顺
副院长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1983.6-1988.1
1985.8-1987.11
1985.8-1987.11
北京市郊
钟国慈
副院长
党委书记
院长
1985.3-1991.10
1991.9-
1991.10-
广州市
潘冠东
副院长
1988.1-
广东增城
朱 策
纪委书记
1991.8-
广东佛冈
林光进
副院长
1988.1-1992.1
广东大埔
马文元
副院长
党委副书记
1991.9-
1992.8-
山西怀仁
陈佩源
副院长
1992.8-
广东陆丰
孔庆强
副院长
1992.8-
广东云浮
蒋崇雄院长
钟国慈院(校)长
1992.12-2004.5(增办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时期)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起、止)
籍 贯
钟国慈
党委书记、
院(校)长
-1994.12
-1994.12
广州市
潘冠东
党委委员
副院(校)长
-1994.3
广东增城
马文元
副院(校)长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2004.5
-2004.5
-1997.3
山西怀仁
陈佩源
副院(校)长
-1997.3
广东陆丰
孔庆强
副院(校)长
-1997.3
广东云浮
朱 策
纪委书记
-1994.3
广东佛冈
石宗昆
党委书记
院(校)长
1995.1-2004.5
北京市
蔡庆光
纪委书记
1997.9-2004.5
广东揭西
王 旭
副院(校)长
2003.3-2004.5
湖南湘阴
杨卫平
副院(校)长
1997.10-2004.5
广东开平
胡关禄
副院(校)长
1999.7-2004.5
江西于都
郭 进
副院(校)长
1999.7-2004.5
上海市
2004.5至今(广东警官学院时期)
石宗昆
党委书记
院长
2004.5-2004.12
北京市
马文元
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
2004.5-2004.12
山西怀仁
蔡庆光
纪委书记
党委委员
2004.5-2004.12
广东揭西
陈玉川
党委书记
副院长
2004.12-至今
海南文昌
王 旭
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
2004.5-至今
湖南湘阴
杨卫平
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
2004.5-至今
广东开平
胡关禄
党委委员
副院长
2004.5-至今
江西于都
郭 进
党委委员
副院长
2004.5-至今
上海市
石宗昆院(校)长
陈玉川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