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lc
SDLC: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
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DLC)协议是一种 IBM 数据链路层协议,适用于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通过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DLC)协议,数据链路层为特定通信网络提供了网络可寻址单元(NAUs:Network Addressable Units)间的数据差错释放(Error-Free)功能。信息流经过数据链路控制层由上层往下传送至物理控制层。然后通过一些接口传送到通信链路。SDLC 支持各种链路类型和拓朴结构。应用于点对点和多点链接、有界(Bounded)和无界(Unbounded)媒体、半双工(Half-Duplex)和全双工(Full-Duplex)传输方式,以及电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
SDLC 支持识别两类网络节点:主节点(Primary)和次节点(Secondary)。主节点主要控制其它节点(称为次节点:Secondaries)的操作。主节点按照预先确定的顺序选择次节点,一旦选定的次节点已经导入数据,那么它即可进行传输。同时主节点可以建立和拆除链路,并在运行过程中控制这些链路。主节点支配次节点,也就是说,次节点只有在主节点授权前提下才可以向主节点发送信息。
SDLC 主节点和次节点可以在四种配置中建立连接:
点对点(Point-to-Point):只包括两个节点:一个主节点,一个次节点。
多点(Multipoint):包括一个主节点,多个次节点。
环(Loop):包括一个环形拓朴:连接起始端为主节点,结束端为次节点。通过中间次节点相互之间传送信息以响应主节点请求。
集线前进(Hub Go-Ahead):包括一个 Inbound 信道和一个 Outbound 信道。主节点使用Outbound信道与次节点进行通信。次节点使用 Inbound 信道与主节点进行通信。通过每个次节点,Inbound 信道以菊花链(Daisy-Chained)格式回到主节点。
为适应不同环境,SDLC 具有一些派生类:
HDLC,一种 ISO 协议,适用于 x.25 网络;
LAPB,一种 ITU-T 协议,适用于 ISDN 网络;
LAPF,一种 ITU-T 协议,适用于帧中继(Frame Relay)网络;
IEEE 802.2,通常指 LLC,具有三种类型,适用于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QLLC,适用于在 X.25 网络上传输 SNA 数据。
协议结构
1 byte 1-2 bytes 1-2 bytes Variable 2 bytes 1 byte
Flag Address field Control field Data FCS Flag
Flag ― 启动和终止差错校验。
Address ― 包括次站 SDLC 地址,表明帧来自于主站还是次站。
Control ― 使用3种不同格式,取决于使用的 SDLC 帧类型:
Information(I)frame ― 传递上层信息和一些控制信息。
Supervisory (S)frame ― 提供控制信息。S 帧可以请求和挂起传输、报告状态、确认 I 帧接收。S 帧不包含信息帧(information field)。
Unnumbered (U)frame ― 支持控制目标,无编号。U 帧用于启动次站。取决于 U 帧,其控制字段可能为1字节也可能为2字节。有些 U 帧包含信息字段。
Data ― 包含路径信息单元(PIU)或交换识别(XID)信息。
Frame check sequence (FCS))― 优于结束标签分隔符,通常指循环冗余校验(CRC)计算余数。
SDLC(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
SDLC(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存周期)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等阶段,这种按时间分程的思想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思想原则,即按部就班、逐步推进,每个阶段都要有定义、工作、审查、形成文档以供交流或备查,以提高软件的质量。但随着新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的成熟,软件生命周期设计方法的指导意义正在逐步减少。
SDLC方法一般包括如下几步:
1、 评估现有系统。(问题定义与规划)
2、 确定新系统的要求。(需求分析)
3、 设计提议的系统。(软件设计)
4、 开发新系统。(程序编码)
5、 新系统投入使用。(软件测试)
6、 新系统完成以及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彻底评估,并时刻进行严格维护。 (运行维护)
参考:Man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ixth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