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玛·冯·德·戈尔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科尔玛·冯·德·戈尔茨

科尔玛·冯·德·戈尔茨

通称戈尔茨男爵(1843.8.12-1916.4.19)或者戈尔茨帕夏。普鲁士军人,军事历史学家。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元帅。总参谋部的异类,[1]人民战争理论的开创者,土耳其陆军的重建者。

天才的预见者出身于东普鲁士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在他两岁的时候,他父亲被迫卖掉了祖传的地产,在他六岁的时候,他那个在普鲁士军队服役19年还是个中级军官的父亲因霍乱死在但泽。1861年以少尉军衔加入驻柯尼斯堡普鲁士陆军步兵第41团,后进柏林军事学院进修,以学员身份参加了普奥战争并负伤,战后进入总参谋部工作,普法战争其间在血王子卡尔·腓特烈的第二军团服役,参加了边境交战和梅斯包围战和最后的扫荡巴黎外围战。1878-1883年在波茨坦的柏林军事学院任军事史教官并晋升为上尉。在研究普法战争史的时候,他发现,这次战争并不是当局让全世界军事史学家相信的那样是一次短期的速决战,实际上巴黎包围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加上甘必大组织国民自卫军在外地的抵抗,新的法兰西共和国已经能够动员国家意志进行人民战争,德军在此期间的损失不低于对法国正规军作战。妄想以后对法作战还是一次简单的速决战是不现实的。由于他揭露出可怕的真相,违背德国军方的主流看法,因此被赶出了军校,下放到部队。德军中识货的人还是有的,老毛奇把他找了回来,称他为20年后必定是德国总参谋长的人物。他又回到了军事学院,当了5年讲师,期间出版了两部经典军事名作,从《罗斯巴赫到耶拿》和《武装的人民》(另译为全民皆兵),尤其是后者,开创了开创了人民战争的概念。为他赢得了不朽的声誉。

重建土耳其陆军1883年,同时有两个东方国家的军队来向德国陆军要人培训他们的军队,土耳其和日本。戈尔茨当时是大尉军衔,比梅克尔少校还低一级,但却派往了对德国更重要的土耳其。12年间,他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度里,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土耳其宫廷弥漫的不可救药的贪污受贿风气,手握德国武器进出口采购权的他杜绝了一切腐化拉拢行为,尤其重要的是,他说服苏丹,将有前途的土耳其青年军官送往德国去培训,这样,他就造就了新一代土耳其军队的骨干核心力量。他的成功是如此明显,土耳其政府不断授予他荣誉称号,从首席帕夏到授土耳其元帅军衔。1897年的希土战争成了他改革成果的试金石,新的土耳其陆军把希腊军队打的落花流水,只是靠英国和俄国的干预希腊才免除了亡国的恶运。

和平年月--退休1896年,戈尔茨返回德国并晋升为中将并指挥陆军第5师,1898年升任主管筑垒的工程兵总监,1902年指挥第一军,他本是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之后德军中声望和能力最强的人,但德皇威廉二世以他性格太强,无法控制为由选了续位居第四,性格软弱的小毛奇继任总参谋长,主持实施施里芬计划。1908年大演习后升任上将,1911年与施里芬伯爵一同被被擢升为德国陆军元帅,同年退休并创建了右翼的青年德国联合会。

在一战中重披战袍一战爆发后在1914年8月调任德军驻比利时军事总督,对当地出现的游击队进行残酷镇压,声称“我们是以我们刀剑的锐利而不是我们思想的锋利来赢得世界的尊重”。他的做法为二战德军总体战开了先河,而受到鲁登道夫和希特勒的追捧。同年12月,经土耳其政府请求,出任德军驻土耳其的高级军事顾问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五世侍从武官,他拒绝了更高的土耳其总元帅的任命,但兼任了守卫首都的土军第一集团军司令,1915年3月,赞德尔斯接替他为第一集团军司令。6月,调任驻美索不达米亚前线的土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卫巴格达铁路的终点。同年他以辞职相威胁拒绝了恩维尔帕夏下令屠杀亚美尼亚平民的命令,武装和非武装的敌人他还是区别对待的。1915年11月22日升任土军伊拉克集团军司令。他联络波斯人牵制俄国,亲率所部打击了沿着底格里斯河进犯巴格达的英印远征军,经过三次战役,将汤森部残兵2.3万人包围在泰西封,1916年4月在英印军投降前10天因伤寒去世。他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胜利。遗命葬在伊斯坦布尔德国驻土耳其领事馆内,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他的去世使德国和土耳其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他那样把双方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他的东方思维,远见,毅力和信念都是他的继任者不具备的。

冯·德·戈尔茨(1895.12.08-1946.11.4)德国军官,原任德国驻法步兵师师长,1918年3月调往芬兰,协助芬兰国民军反抗苏联红军。4月3日进驻赫尔辛基,1919年1月德国最高当局任命他为驻拉脱维亚总督,同年3月就任驻拉脱维亚第六预备军团司令,5月28日攻克里加,他试图建立一个亲德国的政府,但不久就因为德国战败,率部返回德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