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王琛

1.历史人物晋代医家。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生平欠详。著有《推产何时产法》一书,今佚。 一生医好病人无数 获得当时人的赞扬 名声不比华佗扁鹊差 是位医德高尚的名医

2.郑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男,1967年生,河南省息县人,现任郑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世界史专业硕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南京大学历史系专门史(国际关系史)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1996年在郑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任教,获讲师职称;199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专门史(国际关系史)专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今在郑州大学历史系任教,2000年获副教授职称,2001年任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有关美国对外关系以及南亚和西藏问题的大国关系的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

主要科研论文:

1、《美国西藏政策的演变(1947-1951)》,《史学月刊》1996年第5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6年第11期转载。

2、《论1947-1949年间印度就继承英国在藏权益与西藏地方的交涉》,《史学月刊》1998年 第6期。

3、《论1947-1954年印度对藏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1期。《中国现代史》1999年第7期转载。

4、《美国对1959年西藏叛乱的反应探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5-6期合刊;编

入中美关系史学会论文集《20世纪中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0年第5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3期重点介绍。2002年获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三等奖。

5、《美国国务院几个职名翻译考辨--从Strobe Talbott的官职谈起》,《世界知识》1999年第14期。

6、《南亚核试、大国反应及中国对策析论》,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编:《国际关系 评论》,总第1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7、《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2年第6期转载。

8、《中国的印度政策与西藏的和平解放(1949-1951)》,《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8期转载。

9、《论1949年尼赫鲁访问美国》,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编:《国际关系评论》,总 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10、《美国与中国核爆炸》,《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1、《印度加强在中国南海地区的活动及我国对策析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南京) 2002年1期。

主要学术活动:

1、《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第四卷《苏联强权时期的美国(1945-1991)》的翻译工作,全套四卷由新华出版社2003年秋出版发行;

2、1962-1971年美国的南亚政策和二十世纪美国的西藏政策的研究工作。

3.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导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1993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先后在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Health Center 和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8月起获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目前已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等资助。

研究方向:宿主细胞防御调控

研究工作:

高等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特异性和高效性的免疫系统;根据作用机理可粗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系统。近年的研究证实这两个系统是紧密相关而互相调节。当病毒和细菌入侵细胞时,它们固有的分子特征(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就会被先天性免疫细胞表面或内部的特异受体识别而激活多条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诱导表达特异的细胞因子。我们以病毒或细菌感染高等动物或人的先天性免疫细胞为研究模型,希望在分子与细胞的水平上揭示:动物细胞在受到进攻后如何识别、应答、限制和消灭有害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如何逃避细胞的监控系统和利用细胞的缺陷来获得繁殖,导致病理现象的产生。我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这些过程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如NF-kB, IRF3/IRF7, AP-1等应急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力图寻找调控这些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分子和新机制,以及这些转录因子诱导表达的蛋白的新功能。致病微生物编码的蛋白抑制或利用这些通路的作用位点与机制。有趣的是,在调节这些信号转导通路的过程中,泛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研究泛肽及泛肽类似蛋白的生化反应和这些修饰对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新位点和作用机制。通过对致病微生物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为筛选特异性抗感染药物提供新的靶点,并进一步为治疗免疫系统以及发育过程中的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发表论文:

1. Shaogang Sun, Yujie Tang, Xiwen Lou, Lianhui Zhu, Kai Yang, Bianhong Zhang, Hexin Shi and Chen Wang* (2007): UXT is a novel and essential co-factor in NF-kB transcriptional enhancesom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Vol 178: 231-244.

2. Ying Lin, Yujie Tang, Hongliang Zong, Jianxin Gu, Weiwen Deng, Chen Wang* and Bing Sun* (2007): Cyclin G associated kinase interacts with interleukin 12 receptor b2 and suppresses interleukin 12 induced IFN-g production. FEBS Letters. Vol 581: 5151-5157

3. Kai Yang, Hexing Shi, Rong Qi, Shaogang Sun, Yujie Tang, Bianhong Zhang and Chen Wang* (2006): Hsp90 regulates activation of IRF3 and TBK1 stabilization in Sendai virus infected cells.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Vol 17: 1461-1471.

4. 阳凯 , 王琛* (2006): 宿主细胞应答病毒感染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新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Vol 33: 1138-1145. (约稿综述)

5. Lirong Diao, Bianhong Zhang, Chenghao Xuan, Yunqi Geng, Chen Wang* (2005): Activation of the 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pathway by the HSV-1 immediate early protein ICP0. 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 Vol 308: 196-210.

6. Lirong Diao, Bianhong Zhang, Junkai Fan, Xiang Gao, Shaogang Sun, Kai Yang, Dan Xin, Naihe Jin, Yunqi Geng and Chen Wang* (2005): Herpes virus proteins ICP0 and BICP0 can activate NF-κB by catalyzing IκBα ubiquitination. Cellular Signalling. Vol 17: 217-229.

7. Kai Yang, Jianmei Zhu, Shaogang Sun, Yujie Tang, Bianhong Zhang, Lirong Diao and Chen Wang* (2004):The coiled-coil domain of TRAF6 is essential for its auto-ubiquitination.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Vol 324: 432-439

8. Chen Wang, Li Deng, Mei Hong, Giridhr. Akkaraju, JUN-ICHIRO INOUE, Zhijian J. Chen (2001): TAK1 is a ubiquitin-dependent kinase of MKK and IKK。Nature. Vol 412:346 - 351.

9. Li Deng, Chen Wang, Erika Spencer, Liyong Yang, Amy Braun, Jianxin You, Clive Slaughter, Cecile Pickart, and Zhijian J. Chen (2000): Activation of the IkB Kinase Complex by TRAF6 Requires a Dimeric 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Complex and a Unique Polyubiquitin Chain. Cell. Vol 103: 351-361.

(* Corresponding Author)

4.广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宁乡县人,1965年2月生于广州,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府评标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一级摄影师。现任深圳市新翔广告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福禄寿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企业家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商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客座教授、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执行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邮政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等职;曾荣获中国杰出“时尚”摄影师称号,连续第三、四、五届评为全国广告摄影“十佳优秀摄影师”称号,“哈苏”奥地利沙龙摄影国际评委,2001年荣获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授予的“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2004年被邀请为深圳市第五次文联代表大会特邀代表,2006年被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广东艺术“新世纪之星”称号,2006年12月在纪念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活动中获“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广东省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其作品在2001年获文化部、中国艺术摄影学会“金路奖”,2002年获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颁发的2002-2003年度深圳市第三届宣传文化精品奖,2004年获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奖),2005年获首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大赛(华赛)银奖及铜奖,2006年获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摄影类)。其作品曾在数十家报刊与杂志上发表,其中有二百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大型摄影比赛中获奖,其中金奖24项、银奖60项、铜奖40项、优秀奖、入选奖80余项等。

5 .香港光华管理学院讲师香港光华管理学院、北京时代光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特聘高级培训师 ☆国内著名的思维方法研究者☆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学士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 ☆曾任解放军302医院医师,瑞士雀巢公司医务代表主管,丹麦宝隆集团营养品部经理,美国博士伦中国公司销售总监

6. 上海曙光医院东院主任医师男,主任医师,擅长中西结合防治早中期慢性肾衰,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

社会&学术职务

中华中医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分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肾内科副主任。

2002年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批学术带头人,2004年11月获曙光医院高级中医师称号,2006年被列入上海市名老中医郑平东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继承人。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VA 医院合作进行早期肾衰肾脏氧耗与肾脏动力学机制和肾小球肾小管反馈(TGF)机制的研究。

主要贡献

7.中科院博士生导师王琛 中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真空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表面和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参与完成各级课题1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上海市科委项目1项.卫生局项目2项。参与课题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卫生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成果各1项,共发表核心期刊医学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1部。

8.西安工程大学教授接受教育情况: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2007年10月。

王琛

论文题目:远程等离子体化学修饰法优化聚四氟乙烯表面性能的应用基础研究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硕士,2002年3月。

论文题目:天然改性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的研制与应用

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学士,1986年7月。

论文题目:聚乙烯醇止血纤维生产的设计改造

任职情况: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主任,教学带头人,2003年5月~。

日本奈良女子大学 大学院人间文化研究科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研究室,访问学者,2004年。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工程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1月~2003年4月。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化工系,分析化学教研室,工程师,1994年4月~2001年12月。

陕棉十厂涤纶长丝车间,技术员、工程师,1986年7月~1994年3月。

科研情况:

近五年来,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横向课题2项,1项院管课题。

1、主持完成“以等离子体改性材料为载体的固定化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号02JK056,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经费2.0万元),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2、主持完成“微波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絮凝剂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号2003B22,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经费1.5万元),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

3、主持完成陕西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等离子体改性膜固定化酶的应用开发”(项目号2005kw-21,科研经费2.0万元),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

4、主持完成横向项目“改性聚四氟乙烯绝缘膜的粘接性能”(科研经费3.0万元),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

5、主持在研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项目“聚四氟乙烯表面改性及功能化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号07JK258,科研经费2.0万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

6、主要参与完成“低温水溶性纤维形态结构性能及应用的研究”,项目号99C19,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2.0万元),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

7、主要参与完成“纳米紫外屏蔽、光催化制备与功能检测研究”,陕西省教育厅2001年度重点实验室科研、建设项目计划(经费8.0万元),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

8、主要参与完成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项目“柠檬酸清洁生产工艺-液膜提取法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号02jk135,2.0万元),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

9、主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弱光源纳米光催化活性碳纤维复合净化材料研究”(项目号50343020,科研经费8.0万元)。

10、主持完成了“水溶性纤维生产高支轻薄毛产品研究”, 如意科研基金项目(横向课题,经费1.0万元),1999年6月至2001年7月。

11、独立完成的“天然改性淀粉絮凝—杀菌剂的合成及应用”,院管课题(经费0.2万元),2000年5月至2001年9月。

论文情况:

近年来,主编出版33.1万字专著1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4篇,CA收录1篇,ISTP收录3篇,中文核心期刊12篇,发表的主要论文如下。

[1] W Chen, C Jie-rong. Studies on surface graft polymerization of acrylic acid onto PTFE film by remote argon plasma initiation[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7, 253: 4599-4606. (SCI: 147AY;EI: 070810438198)

[2] Wang Chen, Chen Jie-rong. Studies on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ly(tetrafluoro- ethylene) film by remote and direct Ar plasma[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7 (SCI源刊,出版中)

[3] 王琛,陈杰瑢.远程氩等离子体改性膜固定化脲酶的研究[J].现代化工,2006,26(7):27-30.(EI:063510092661)

[4] 王琛, 陈杰瑢,杨 靖,等.等离子体优化修饰技术在固定化酶载体材料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化工,2004,24(12):20-22.(EI:05058815855)

[5] Chen Wang, Jie-rong Chen. Study on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Film by Ar Remote-Plasma[C]. 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Fibers and Polymer Materials, 1-2:165-168,Shanghai, China, 2005(ISTP:BDR60)

[6] Chen Wang, Jie-rong Chen. Kinetics Study on Remote Argon Plasma-Induced Graft Polymerization of Acrylic Acid onto PTFE Films[C].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Fibers and Polymer Materials, 1-2,Shanghai, China, 2007(ISTP收录)

[7] Wang Chen, Chen Jie-rong.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function materials by plasma-induced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acrylic Acid[C]. Proceedings of 2006 China International Wool Textile Conference & IWTO Wool Form, 577-584, Xi’an, China, 2006(ISTP收录)

[8] 王琛(主编).《高分子材料改性技术》,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2007年4月

[9] 王琛,陈杰瑢.利用远程Ar等离子体引发聚四氟乙烯膜接枝丙烯酸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40(4):491-493.(中文核心期刊)

[10] WANG Chen, CHEN Jie-rong. Plasma-Induced Graft Polymerization of Acrylic Acid onto PTFE Films[C]. 8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eensland, Australia,2006, p93.

[11] 王琛,陈杰瑢,刘小冲,等.远程Ar等离子体对聚四氟乙烯膜的表面改性[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4,17(4):351-355.(中文核心期刊)

[12] 王琛,陈杰瑢.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的微波干法合成、结构表征及应用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5,31(8):21-24.(中文核心期刊)

[13] 王琛,陈杰瑢,宗 刚,等. 微波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絮凝剂及其应用[J].化工进展,2003,22(11):1217-1221.(中文核心期刊)

[14] 王琛.天然改性淀粉絮凝剂的研制与应用[J].现代化工,2001,21(10):17~20(EI:01496755132;CA收录)

[15] 王琛.毛用活性染料对机可洗羊毛的染色工艺探讨[J].印染,2000,26(6):26~28(中文核心期刊)

[16] 王琛.利用水溶性纤维生产高支轻薄毛织物[J].上海纺织科技,2001,29(5):51~52(中文核心期刊)

[17] 王琛.水溶性纤维生产高支轻薄毛织物的染色工艺初探[J].染料工业,2001,38(4):20~21(中文核心期刊)

[18] 王琛,毛莉莉,尹剑雄.真丝和丝/氨纶包覆丝并合丝针织物的染色工艺[J].丝绸,2000,(10):19~20(中文核心期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