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跃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吴跃华

1970年6月4日生,男,汉族,江苏涟水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徐州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协会会员,《大舞台》、《大众文艺》杂志特邀编委,《北方音乐》刊物现任编辑。

自学拉过二胡、胡吹过竹笛、口琴,跟电影模仿跳过霹雳舞。上高中后,跟启蒙老师现电脑音乐专家张驰(淮阴艺术学校副教授)初学音乐,后跟随声乐名师文铁林教授(原淮阴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现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主任)学习唱歌,后因故改学钢琴。1993年考入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成为首届学生,得到我国音乐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编辑室专家、《音乐新课程标准》研制组骨干成员费承铿先生和一批专家的的悉心指导。班主任黄琼瑶老师(现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很关照我。通过两年的学习,先后获得两次“朱敬文”奖学金、一次二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担任班级学习委员,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校大学生艺术团器乐队队长。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作为当年唯一的一名专科学生留校工作,也是我校最后一位专科生留校人员。工作后,1996年我考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读函授本科,我被评为优秀学员。2001年也曾受过我国音乐美学家茅原教授的影响。2004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在首都师范大学读硕士期间,导师是音乐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周世斌先生,聆听过音乐理论家王安国(现首都师范大学博导,《音乐新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音乐美学家、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张前先生、澳大利亚民族音乐学专家杨沐,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青、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杜晓十、音乐教育学教授郑莉、冯兰芳、孟维平等一批专家的课程和讲座。在徐州师范大学工作期间,看过琴房,修过房顶,填过马路。调过音响、当过班主任、教务秘书、科研秘书、党务秘书。最后被逼于2003年正式当教师。曾先后教授过和声(必修)、乐理(必修)、钢琴(必修)、视唱练耳(函授)、音乐教育学(选修)、音乐心理学(选修)、西方音乐史(函授)、MIDI音乐(选修)、音响技术(选修)、音乐欣赏(大学生选修)、乐理与识谱(大学生选修)、舞台灯光音响技术(大学生选修)、钢琴即兴伴奏(教育学院)、音乐美学(徐州教育学院)等课程。2005年以来,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科研,发表学术论文(含作品)40余篇。核心期刊7篇,第一作者文4篇,《人民音乐》《中国音乐》《艺术百家》《电影评介》,第二作者文3篇,《四川戏剧》等。专业期刊十余篇,《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探索》《交响》《艺术探索》《艺术研究》《钢琴艺术》《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音乐周报》等,其中发表在《钢琴艺术》上的 文章《也谈有关即兴伴奏问题》一文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被引频次较高,还有数篇文章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官方网站》《教育部艺术 课程网站》《中国音乐教育协会网站》《中国音乐报》等媒体转载。其他期刊十余篇。第二作者文十余篇。作品五首,其中歌曲《我寻找那棵树》于2000年获得《中小学音乐报》主办、中国音协协办的全国征歌一等奖。合著《音乐教学论》一部,系江苏省2005年教育厅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人承担8万字。参与省级课题三个,主持校级课题四个,指导一项学生课题获得省级立项1个,其中省重点课题: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已结题。近十次获得部省级奖,其中,论文《论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获得江苏省教育厅艺术论文大赛一等奖,教育部2007艺术论文大赛二等奖,论文《试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获得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音乐论文大赛一等奖。[1]

[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