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德威
个人履历
邹德威,男,出生于1954年,河北籍。
1983年毕业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本科,学士学位;
1988年1月----1990年12月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中心完成两项博士后研究。
2004年7月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院长,全军脊柱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成就及荣誉从医20余年来,在骨科领域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在骨科基础理论及生物力学领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并证实了脊柱爆裂骨折解剖复位的生物力学机理,该理论于1992年发表于美国《脊柱》杂志,至今已被各国学者多次引用,并成为脊柱椎弓根螺钉内植物设计的指导原则之一。其《颈椎界面间固定生物力学研究》及《胸腰椎前路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也先后发表在美国《JBJS》(骨与关节杂志),并因此两次获得北美脊柱学会颁发的《ArcMed》年度奖。其进一步研究成果《AF三维椎弓根螺钉系统研制及临床应用》于1995年获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中青年论文评比一等奖,《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于2002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腰椎滑脱的治疗及相关研究》于2004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脊柱内植物生物力学研究及RF系统设计与应用》、《脊柱新型三维椎弓根螺钉系统RF—II、AF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也分别于1993、1998年两次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解剖复位机理》于1991年获中华医学会全国首届骨科中青年论文评优组稿会三等奖。他设计研制的RF、AF系列脊柱内固定系统专利产品,添补了我国脊柱外科内植物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得到骨科同行的一致好评,并已在全国获得广泛的推广应用,目前已成为我国治疗脊柱创伤和退形性病变的首选国产脊柱内固定系统,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及良好的经济效益。
1999年被国家卫生部、劳动人事部、总后卫生部评为跨世纪百名医学科技之星。其它在研课题《人工合成椎间盘的研究》、《椎体成形术的研究》也已获得阶段性成果,被选为全军十五在研项目。在行医实践中,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致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对病人高度负责,对手术技术精益求精,不断突破手术禁区,解决临床上的重大疑难问题。91至今完成各类骨科手术5000余例,成功率达95%以上,先后完成了国内首例第二颈椎齿状突骨折单枚螺钉前路内固定术、腰椎5°重度滑脱前后路联合复位固定融合手术等高难高精手术。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前后减压复位融合手术,对国内脊柱创伤和脊柱退形性病变的手术治疗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突破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手术禁区,研制了中华长城系列三维旋转内植物,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在手术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在前后路同时实现了脊柱侧弯三维空间内的旋转矫正,使各种复杂类型的脊柱侧弯矫正率从低于50%提高到85%以上,居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并于2005年获得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他还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内窥镜下脊柱微创手术,开辟了治疗椎间盘突出这一常见多发病的治疗新领域。
在关节外科领域,邹教授也不断探索实践,以其精湛的手术技术成功解决了多例关节外科疑难病例,包括肿瘤全髋置换、全髋全膝翻修、严重类风湿及骨性关节炎双髋双膝同时置换,为此类疑难病患者彻底解决了痛苦。他敢于承担风险责任,不断解决疑难重大问题,为许多患者解决了多年顽疾,其中包括多位总部、军兵种高级将领,地方国务院部委领导同志,科学院院士,著名艺术家等社会知名人士。两次担任国家载人航天任务着陆场医疗救护队队长。在中内外权威杂志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8部。
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北美脊柱学会阿克曼(AcroMed)奖2次,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获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中青年医学学术会议一等奖,获中华医学会全国首届骨科中青年论文评优组稿会三等奖,获《中华骨科杂志》中青年优秀论文优秀奖,被国家卫生部、劳动人事部、总后卫生部评为跨世纪百名医学科技之星。
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解放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共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华骨科学会微创学组副组长、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学报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创伤杂志编委、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第三军医大学兼职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第三军医大学研究生导师、解放军宇航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世界脊柱学会(World Spine)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际腰椎学会(ISSLS)会员、SPINE杂志(美国版)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北美脊椎学会(NASS)会员。